浴血南京英名不负 ,解甲归田无愧于天。
二0一九年六月八日上午九时,抗战老兵周义云,因病在家中安详辞世,享年一百0三岁。
在周义云的灵堂里,挂着这样一幅挽联:“今生铸成大错,来世再不做人。”落款为“义云自挽”。
周老的小女儿周再进五十五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三十年前,母亲去世,为了照顾父亲,终身未嫁。“老父亲是我心中的一座山;老人家去世了,我的山塌了。”周再进说:父亲散手人寰,让自己感觉无所适从。
周义云,湖南汨罗汨罗市川山坪镇三姊村樟树组人,出生于一九一七年农历十月初五,原国民政府南京卫戍司令部宪兵特务营迫击炮连士兵,被分配到特务营。“人民之宝,军伍之师:整军饰纪,宪兵当思。”周老在弥留之际,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宪兵学校教育长谷正伦对他们的勉励之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日军铁蹄长驱直入南京,周义云和战友们都写好了遗书,誓与南京共存亡。当时,他们营负责防守水西门、光华门等阵地。血战两日后,周义云等幸存士兵被迫退到长江边。国民党守军没有形成有效抵抗和有序撤退,直接造成滞留城内的官兵大部分被日军屠杀的严重后果。城破之后,幸存下来的宪兵只有四百多人,他回忆起当年激烈的战况,“我到江边时,就看到日本的十三艘军舰在开炮。敌人飞机在空中轰炸扫射,难民们为了活命就往长江里面跳,我们当时还想向日本人的军舰开炮。但逃命的袍泽众多,场面无法控制,没法打,防止伤到他们。”最终,他和六名战友找到五根杉树,扎成木筏渡江,次日漂到了对岸。此时天上仍有日军飞机扫射,水中还有军舰开火。但由于当时正值隆冬,三位战友体力耗尽死在了漂流途中。
老人回忆南京保卫站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他万分沉痛,千秋遗恨,一直重复的一句话便是:“希望他们原谅我们!”。老人回忆说:“长官下令撤退,数万守军就象是崩口的洪流一般沿着中山北路疯狂逃跑,逃亡路上丢掉了枪支、军备等,就连骑车都随处可见。”长官下令设置路障,阻碍日军的前进速度。但是还没有等到他们到达下关挹江门之际,国民党军队中便发生了内讧。当时驻守挹江门的部队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首位大门的士兵不肯开门,好不容易逃离南京城的守军情绪很是激动,最后变成了群殴。
这一幕悲惨的耻辱,要远比电影残酷。但是场面混乱,上级下达的命令也没有人能够听从,当时人们只想着早点逃出去,不被鬼子打死。周义云目睹了日军大屠杀的惨烈情景,众多战友和同胞在枪林弹雨中倒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惨景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遍地是人头和乌鸦,人间炼狱,不过如此。”
说道此处,这位老人落泪了。当问到老人“当时与日本鬼子打仗你害怕吗?”,老人说:“我能够活下了,我自己都觉得全靠老天爷的眷顾,当时就只想着杀一个日本鬼子就知足了,杀两个就是赚了。”。
日本投降,劫后余生的周义云回到了老家,不久后与本村彭姓女子结婚,先后生下九个子女。患难夫妻相濡以沫,勤俭持家。邻里乡亲,守望相助。后来乡下分田到户,孩子们先后另立门户,周老坚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八十多岁的时候还自己扶犁掌耙。面对生活,从不言苦;写打油诗,乐在其中。
在长达七十余年的居乡生活中,老人很少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过往。在他心中,当年的南京保卫战是一场让自己感到屈辱的战斗,军心不齐、武器落后,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让他终生难忘。
近几年,让周老最自豪的是,二0一五年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前夕,他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
此后,老人收到了一些社会的捐助,但是都被他原封不动退了回去。老人说:“我每个月有一百三十元的老兵补贴金,如今的生活也算平静,不想要接受社会的捐助,也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八十年后祭奠英灵
二0一六年,转眼周义云离开南京城已经整整八十周年。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周义云很庆幸自己还活着,可是年满百岁的他依旧无法释怀,惨痛的战役和死去的战友常在梦中呈现。为了安抚这些英灵,也为了让自己伤痛的心得到告慰,周义云老人决定在纪念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的日子里,委派女儿代替自己去南京曾经激战过的地方祭拜过去的战友。京保卫战的清凉山阵地、紫金山阵地碉堡前祭奠。
这天一大早,周义云亲手包封纸钱,把女儿叫到面前,把要对战友要说的话一一交代。周再进带着父亲的重托踏上了父亲当年走过的路——前往千里之外的南京城。
这年十一月十二日,湘北抗战老兵之友志愿者李艳萍带着周义云的女儿周再进离开老家,前往南京。次日,她们汇同了二十多位南京保卫战湘籍阵亡将士后代,一起来到南京保卫战的清凉山阵地、紫金山阵地碉堡前祭奠。
在南京城紫金山和清凉山两个曾经激战的阵地上,当年修筑的工事碉堡还在,上面清晰的弹孔依旧触目尽心。站在清凉山碉堡所在地的制高点,仿佛还能听到四面的喊杀声和枪炮声周再进和另外两个在南京保卫战中阵亡的将士后人,一起将祭品及烈士的遗像摆放在碉堡前,依次跪在地上连续磕头。她的脸被泪水洇湿,口中喃喃念着:“我代替父亲从湖南老家特地来看望你们了,现在和平年代国家强大安宁,你们泉下有知,可以安息了。
家贫父病耽误兄妹婚嫁
一对走入人生暮年的兄妹,一个终身未娶,一个终身未嫁,照顾着躺在病床十几年的老父亲。如今,哥哥周宏良已经八十二岁,身患高血压,妹妹周再进五十五岁,身患乳腺癌,两位身体病弱的老人,依然坚守孝道,守护在百岁父亲的床头,这份亲情,感动了很多人。
眼前的周再进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然而,从她的眉目之间,仍可看出其年轻时的神韵。当年的她,性格善良、淳朴,是个裁缝,很多人给她介绍对象。 她回忆,年轻那会儿,自己也有不少追求者,本想找个人家过日子,可父亲七十八岁那年,意外生了一场大病,从此卧床十几年,吃喝都要靠别人照料。
后来,周义云几乎每年都要生一场大病。严重的时候不能下床,大小便都在床上,周再进和哥哥便每天为父亲喂饭、喂水、按摩、擦洗。
周再进用平静的语调说起这一切。“家里这种情况,不好拖累人家。”为此,她铁了心不出嫁,和哥哥一起,留在家里照顾父亲。周再进没有想过自己的婚嫁。一晃,从青年到中年,又从中年到老年。哥哥未娶,妹妹未嫁,两人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相扶相伴着每一寸平淡的光阴,不知不觉,行至今日。周再进说,虽然生活拮据,无儿无女,身边也没有热闹的大家庭,但有了彼此相依相伴的亲情,生活也还算平顺。
二0一五年八月的时候,她开始很不舒服,经常头部发晕,后来被查出来得了癌症。刚确诊那段时间,周再进似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看到高龄父亲和兄 长,她明白,只有自己健康的活着,这个家才更有希望。“我不能走,父亲已经是这个样子,哥哥也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两人都需要照顾。”
她生病后,有人曾劝周再进把父亲和哥哥送去养老院,可周再进说什么都不愿意。除了住养老院经济上不允许这个原因,周再进也觉得,照顾了他们一辈子,不能因为自己患了病就轻言放弃。
周义云一家的栖身之所,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土坯房。房间里,唯一一件像样的电器是一台电视机。在父亲的卧室里,墙上贴有周义云写下的诗词,和志愿者送来的抗战老兵纪念牌。桌上的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周义云清楚地记录下,这两年中政府和志愿者送来的点滴关怀。
国军抗战老兵,依然不为人知道,遭人误解,受苦痛、病魔、贫穷折磨。他们弯曲的腰背,曾经挺立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他们沧桑的眼神,穿越了历史的烟云,却仍不失坚韧和希望。当家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站立得最挺拔,最坚定。当他们今天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当和他们在一起,去感触他们的温度。他们曾是民族坚挺的脊梁,现散落民间各处,孤独承受苦难和折磨,已成风中之烛,不久将消隐于历史的烟云里。用关爱的力量,让老兵有尊严地生活在他们曾经守护的锦绣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