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韦国的头像

韦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8
分享

920街坊,我心中的老街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老街的意义》中说:“城市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结识了一个城市之后,总会问一问这城市的由来。有的城市没有留下童年的痕迹,它的历史仅存于空洞的文字记载中,有的却活生生地遗存至今——这便是城中的老街。”

没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条取代不了的老街,承载了童趣、承载了青春、承载了思念,承载了很多温暖美好的过往。

“一条麻石小径蜿蜒通幽,两厢青砖白墙错落有致。”新丰920街坊,便是这样的一条老街。

920,就爱你!浪漫又充满了故事,让人忍不住去一探究竟。

这条街,就是原来的“和平街”,是我心中的老街,这里也有我的故事。

小时候,我们头脑里的“上街”,就是从乡村老家到新丰小镇上来。虽然条条道路通新丰,但其中最近的一条便是走过一段路之后,接着从西向东穿过这条和平街。

有一次,我跟着父亲乘船来镇上卖猪,行船最后经过的,是和平街南侧的河道“三卯酉河口”。与相通着的、河面宽阔的“一条大河”斗龙港相比,这条河只能算一条小河了。

那次“上街”令我记忆深刻,不是因为和平街或其他什么小镇美景,而是因为在穿越马路时,我的脚套进了人家自行车方框形的脚撑里,结果,我被拖得摔了个大跟头,腿脚都被磨破了皮。

事后想想,我这用脚“套圈”的准头,堪比杂技演员了。

在新丰中学读高中时,偶尔到新丰剧院看场电影或戏剧,就走到了和平街。

在那个时期看过的电影中,我对一部并不出名的影片《苦果》记忆犹新。内容是说失去父母的姐弟俩中,姐姐溺爱弟弟,最终弟弟走上犯罪道路,姐姐却悄悄吞下弟弟在犯罪现场落下的一粒纽扣。这粒纽扣的寓意,是姐姐种下的一枚“苦果”。

高中时期,学校组织我们在剧院排练和演出过一些节目,同样令人难忘。

特别是上高二时,由从全校师生中选拔出来的人员共同演唱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感觉那是“盛况空前”“精彩纷呈”。

我在合唱中被分在了男声和声部,合唱时要“衬在里面”唱,当时感觉很新鲜、很有意思。

老师编排时用了大量的和声,唱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到后面副歌部分,女声领唱“哎嘿哟荷呀儿依儿哟”时,我们男声和声就衬在里面唱“呀儿依儿哟,呀儿依儿哟,呀儿依嘿哟荷荷……”

那可不是一般的有气势,也不是一般的好听。

好听的歌曲是由人唱的,喜欢歌会也因此喜欢人。我们班共有四名选手参加大合唱,两男两女,不用介绍,我是两男之一。

说实话,当时我的注意力倒没被比我高一个年级、扎着一条粗大辫子、担任领唱的女生所吸引,我更喜欢听我们班一位女生的声音,虽然她只唱女声合唱部分。而且,我也喜欢看她小马驹似的长腿和穿上收腰西服后显得比较丰满的身材。

每到排练的时候,现场有那么多人的声音、那么多人的身影,而我,几乎不用侧耳就能听出她的声音,不用找寻就能看见她的身影。

和平街,新丰剧院,有我童年的足印,有我萌动的青春日记。

走出大专校门之后,我被分配到新丰镇政府院子里的财政所工作。正巧,一位副所长家就住在和平街,因此,不仅到街道旁边的企业干工作时要到和平街来,有时副所长请我们到他家里吃饭,我们也会走进这条街。

当然,在工作之余到剧院看电影、看戏,同样会利用开场前或散场后的时间往西到老街走一走。

说了这么多,还没正式介绍新丰镇与和平街呢。

新丰镇,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北部,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北镇”,与县城大中集“南镇”相呼应。

这里曾经煮海为盐,后来张謇率启东、海门移民来兴垦植棉。

最近十多年,新丰镇(后面简称小镇)着力发展旅游产业,先后打造出荷兰花海、阳光城市森林公园以及大龙岛度假村等热门景区。

和平街西邻花海景区,东连小镇中心,位于小镇与旅游组团的过渡地带,像一条纽带将市井生活与旅游发展联结起来。

这条街于20世纪初期建成,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老街之所以被命名为“920街坊”,除了因全长1920米之外,也是与附近的荷兰花海“520”相呼应,体现“爱”的元素。

你知道吗?荷兰花海景区内不仅一年四季有郁金香、百合花、薰衣草、玫瑰及荷花等鲜花,而且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婚纱摄影基地,更有著名导演王朝歌率团队倾力打造的《只有爱·戏剧幻城》。

当然,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新丰920街坊,是最近几年重新改造的。

改造时,本着“老街道、新生活、原生态、烟火气”的理念,既保留了四五十年代的供销社、紧固件厂门头等老建筑,也保留了六七十年代的麻切店、杂货铺、梅花糕摊点等传统美食小店和手工作坊经营,原汁原味地再现老街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

老街还根据人们的意愿留下了三分之一左右原住居民,他们是老街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小街的灵魂所在。

走在老街,仿佛穿越到曾经的那个年代,历史感和烟火气扑面而来。

从门外看过去,可能是一间店铺,里面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也可能是一户居民,有老人正坐在摇椅上“慢慢摇”。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在老街,随时可能遇见。

同时,老街将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垦区管理局旧址、蚕桑文化馆、北镇印象等传统业态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植入时尚新业态,满足新生活、新需求。

今天是周末,老婆一早乘高铁去上海看孩子了,我决定到新丰920街坊游玩。完全不受时间限制,自由自在感受慢生活。

不长时间就到了,把车停到北侧的路边。车辆不少,好在道路两旁车位足够多。

天气不错,抬头看,天高云淡令人心旷神怡;外面气温较高,赶紧脱下沉重的外套,感觉更加神清气爽。

游客好多啊,尤其是大人带着孩子一家同游的。听他们说话,大部分操着外地口音或者讲着普通话。

“新丰剧院”,青砖青瓦上渗出些斑驳的盐霜,让这座建筑显得更有年代感,似乎在告诉人们,当年,这里曾是整个淮南地区最大的盐业公司所在地。

站在剧院小广场,我仿佛听到了《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赠塔》等动听的歌曲与戏曲唱段。当年,坐在剧院看电影、看戏的时候,我才十五六岁,而今,三四十年过去了。

同班的那位一起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女生,你在他乡还好吗?

快来看这面墙,红砖块,白石灰,将人们一下子拉回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绿色邮筒、邮递员骑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还有“224171”,这是新丰镇的邮政编码;由一扇木门做成的“明信片”,上面写着:“见字如晤”“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墙头那盏圆形的老式路灯,到晚上发出的灯光可能有些昏黄……

面对老街、老物件,怎能不想起过去的旧时光?怎能不想起曾在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些人、那些事?

“老街咖啡”,是一家连锁店,在老街入口特别应景。挂在青砖墙上的圆形LOGO下面,是这样一段文字,“老街是一首流淌的诗,慢慢读给你听……”

不由想起在“盐城广播882”中听到的一句导语:“时光永不老,生活仍新鲜!”

是啊,“老街咖啡”,是古典与新潮的碰撞。老街,让人们在体验中穿越怀旧、在怀旧中感受时尚。

赶紧体验一下,我走进了咖啡屋。还没点单,就被咖啡屋的后门所吸引,这是一扇对开的木门,中间插着根粗大的门闩,正像我们小时候家里用的大门。

小时候,我们还在木门背后的横档上爬上爬下,玩捉迷藏的游戏。

再抬头看,屋顶、屋梁,都和过去的老屋极其相仿。

“来一杯咖啡,品质好一点的。”在这么有亲切感的咖啡屋里,必须坐下来感受一下。

“您选一下品种。有两种拿铁咖啡比较畅销,在我们店属于比较好的。”服务员微笑着告诉我。

“我要不怎么甜的,热的。”

“那,燕麦拿铁吧。”

喝完咖啡往里走。

“觅姐麻辣烫”——“汤可以喝的麻辣烫”,附房还开设了“麻辣烫研究院”。这个招牌有点大,可以称作“幌子”了,哈哈……

且慢,这幢青砖青瓦红木门窗的二层小楼是什么?“禧春茶楼”,中间长长一排红灯笼真是喜庆极了。看了灯笼上的字可以知道,茶楼不仅可以喝茶,还供应“苏式早点”“典藏私房菜”等等。

我一个人,若是来喝茶,恐怕人家都不情愿接待,不凑这个热闹。

前面的小屋,白墙上绘着梅花、屋檐下挂着一块块精致的小木牌和红红的中国结,我知道这小房子里面是卖什么的。

上次我们民进大丰支部来视察调研时吃过这些小玩意,梅花糕、海棠糕、油墩子、青团、米团和藕饼之类,各种馅儿,有豆沙、紫薯、芋泥、萝卜、蛋黄以及肉馅等等。

刚刚做出来时,冒着热气,那个香甜,让等候的人止不住流口水。

有一种叫做“麻切”的糕点,你熟悉吗?

老街的“吴记”麻切馓子店,手工麻切、麻饼、馓子、各种糖果子、脆饼、鸡蛋糕等老大丰糕点一应俱全,优质的食材、传统的口味、整洁的环境,为店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麻切”是一种老糕点,长方形,油炸而成,外面粘着一粒粒的芝麻,口味有点儿类似于桃酥。在我小的时候,商店里基本都有得卖。说它饱含着童年的味道、家的味道,一点儿不夸张。

刚刚吃了海棠糕,不能再吃麻切了。可以买了带回去。

我跟做糕点的师傅聊了聊,主要是想了解清楚,为什么麻切的味道特别香呢?原来,它是“熟做”的。

所谓熟做,就是将米粉或者面粉先炒熟了,然后做成一定的形状,再用油炸或者上锅蒸。复杂的程序背后,必然是更多的原料和人工投入。

“其实卖麻切基本不赚钱,但不少顾客喜欢。当然,他们在买麻切的同时,也会买上其他一些糕点。”师傅坦诚告诉我。

“哦,那我秤上一斤麻切,再称二斤馓子。用袋子给我装起来,先放这儿,我回头时拿。”我该体谅别人,不赚钱的少买点儿。

“蜜菓现磨咖啡”“卜卜炸串”“型男美蛙”“南京鸭血粉丝汤”……我边走边看,有疑问的就到店里问问。

比如“型男美蛙”我就问清楚了,是烤整只牛蛙。年轻的店主介绍说,口味绝对不错,大众都能接受,一点儿都不“异怪”。

上海市人民政府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旧址,位于内街(里面)的一个小院子里。静静停在门口的一辆拖拉机,早已锈迹斑斑;被风雨侵蚀得变了形的木制老式脱粒机,显得粗糙而古朴……仿佛在告诉人们那段垦荒生产的光荣历史。

眼前这几幢低矮的红砖青瓦的建筑群好有沧桑感啊?木窗以下的红砖已经风化,屋顶的苔藓让青瓦显得更加厚重。细读墙上的简介,原来这是垦北区机关暨新丰供销社门市旧址。始建于1949年11月,主要经营棉布、粮食、食品等等,1957年以后,改做新丰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等。

建国初期物质条件原来是这么差。也许那时候有“砖墙瓦盖”的房子就相当难得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住房全是泥墙草盖。不过那也有它的好处,就是冬暖夏凉。到了夏天,泥墙的洞洞眼眼里藏着很多蜜蜂,掏蜜蜂是我们男孩子乐此不疲的一项娱乐活动。

几十年沧桑巨变,如今中华大地繁荣似锦,新丰小镇也处处高楼林立。

“兀时光”书局,不仅出售图书,也为广大读者提供洁净、宁静的读书空间。

进来之后才发现,房屋的进深很大,里面各类图书品种丰富,陈列得整齐而美观。

我在一套毕飞宇文集前停留下来。翻开其中一本《小说课》,从作者自己写的序中可以知道,这是他最新出版的文集,共九卷,“递进的数据附带着也说明了一件事,我是努力的。”作者平实的语言给了我们爱好写作的人一种前进的力量。

毕飞宇是兴化人。兴化与我们大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他的文字读来感觉熟悉而亲切。

我将他的文集中自己没读过的几卷买了下来。

可还记得70后、80后熟悉的汽水、萝卜丝、干脆面、大白兔奶糖、辣条、麦乳精等?

这些,在“汽水门市”都能找到,还有蛤蜊油、百雀翎、友谊雪花膏等更早时期的生活用品。

我兴冲冲地买了一瓶“北冰洋”汽水,八块钱。再也不是当年的五毛、一块钱了。

“要不要吸管?”服务员问。

“不要,大口喝才能找到当年的感觉。”说完,我仰头喝上一大口,啊!一股气从鼻孔里钻了出来,完全是当年那个味道,真爽!

“大丰县新丰镇紧固件厂”,这个门头是以原貌完整保存下来的,老新丰人都会记得这个厂以及新丰镇标准件厂。作为在新丰工作过的人,我还能说出几位老厂长的名字,只是有的人已经故去了。

“大馄饨、小馄饨,现包现做的馄饨;香干、臭干,闻着臭,吃着香的臭干。”这样的叫卖声,相信大部分人都熟悉。

臭干,在路边摊点一般我还真不太敢吃,在这条老街的店铺,我倒要尝尝,何况这店铺开在了“大丰县新丰镇紧固件厂”的“厂房”里。

果然,一进门就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在麻利地包着馄饨。

“您想吃点什么?”她抬头问。

“馄饨是下现包的吗?”我反问。

“当然!要最新鲜的,就从我手上这一只开始,以下26只就是您的。”她还挺风趣。

“臭干是从长沙空运过来的吗?”因为在街头听多了此类虚假宣传,我故意这样问。

“不是,是从东台托运来的。大丰的臭干也不错,不过人们普遍更喜欢东台的口味,外脆里嫩,闻着臭、吃着香。但我是大丰人。您是大丰人吗?”她又抬头看了看我,“要不要各来一碗?”

“我是大丰人,老家就是这西面不远地方的。好的,各下一碗,只怕吃不了这么多。”我笑了笑。

“往老街里面走,还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您慢慢逛,不会吃撑着的。”她还真会说话。

一会儿,馄饨的味道、臭干的味道,在屋子里弥散开来。“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还没吃上一口,我就被这浓浓的烟火气所感染、所陶醉了。

我不着急,一只一只、一块一块、一口一口地慢慢吃。

吃饱了、喝足了,到“北镇印象”展馆慢走细品。

展馆一楼是以童年记忆为主题的“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跳方格”“推铁环”“掼烟壳板”“斗鸡”……那些过去的小游戏,几乎没有我不会玩的。

只是,现在孩子们常常手机不离手,那些简单的游戏在他们眼里可能没有任何吸引力了。

二楼主要从“地与业”“物与俗”“人与事”以及“心与忆”等角度,讲述新丰镇的历史文化与百年记忆。

古色古香的戏台,今天没有什么演出,有工人在维护、打扫。

“新丰蚕桑”展馆,正在建设之中。其实新丰镇的蚕桑,无论蚕的养殖,还是丝绸、桑叶等相关产品,并不逊于“丝绸之乡”东台富安,只是过去开发、宣传得不够充分。

接下来有两个网红店,是老街上生意最火的两家。

“人生营家”,以露营为主格调,热带植物、帐篷、沙滩等等,特别受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进去看了看,果然像个植物园,又像是露营地,特别是那些大帐篷,可真叫“想着玩”。

“酉禧柿”则是“有喜事”的谐音,主要承办青年人求婚、单位团建等活动。精致而时尚的现场布置,别出心裁、出其不意的环节设计,是他们有别于一般酒店的竞争力。

据说开业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成本已基本收回。年轻的女老板还是兼营这家店,主业是搞房屋装修设计与施工。

没料到,一家规模较大的酱油坊“养在深闺”。我是被那一排排酱缸、一顶顶盖酱缸的“斗笠”吸引过来的。

“大丰老字号”“红酱油、白酱油,酱园里面有好酱油”“古法酿造,零添加,味香鲜,色泽美”……

仅听介绍你不一定会相信,但现场看了制作流程你就信了,这里的酱油不一般——选豆、清洗、润水、浸泡、蒸豆、下缸发酵、制曲、接种、日晒夜露、淋卤、生成酱油。

谁知一瓶酱油,酿造如此辛苦!

“您看这色泽,您看漂浮在上面的黄豆,保证零添加。这边有水龙头,您洗一下手,用指头蘸点儿尝尝,这味道不是小时家里做的酱油味道吗?”一位中等身材、老板模样的人热情地向我介绍。

“我是被你这一溜大缸、一顶顶‘斗笠’给迷住了。”我笑着说。

“带两斤回去吧?听您口音是本地人。这酱油,不来我这儿,您市面上肯定找不到。我们这是‘非遗’呢。”老板抬手指了指。

我顺着他指向的墙上看过去,果然有一排铜牌。

“可是,酱油不好拿啊。”我说的是实话。

“这都不是事。壶子,袋子,我为您包装好,跟商场里的原包装一个样。保证好拎,就是一不小心掉到地上都没问题。”

“好的,来两小壶吧。既然是小时候家里做的酱油的味道,我得送一壶给父母品尝一下。”

生活,一半诗意,一半烟火。

寻一处旧时光,尝一口老味道……

来新丰920街坊走一走吧,“天青色等烟雨”,我在这里等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