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是个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来个自驾游,到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看麋鹿。
经过228国道时,两侧成片的水杉林及高大的风力发电设备吸引了孩子的眼球,“真美!真壮观!”
爱人则立即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不厌其烦地介绍风电的有关知识,“中国风电看海上,海上风电看盐城”,而大丰风电又占盐城的半壁江山,厉害了!
没多久,麋鹿保护区到了。
我到游客服务中心买好门票后,回到母女俩身边。
“给我一张门票吧,我要留着。”孩子说。
“留住乡愁啊?”我笑着问。孩子在外地工作。
“贴日记本里。”孩子同样笑着回答。
二
进入景区,首先观看由中央电视台花了七年时间在保护区摄制的专题片《归来的麋鹿》,以对麋鹿及其回归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麋鹿俗称"四不像",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为中国所特有。
殷末周初,是麋鹿繁盛时代;秦汉时期,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滥捕,数量急剧减少;到了元朝,麋鹿仅生存于皇家猎苑之中;清代,北京南郊皇家猎苑仅存200多头麋鹿,是当时世界仅有的麋鹿群。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麋鹿被抢劫一空。
大丰,是麋鹿的故乡。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林业部的共同努力下,39头麋鹿从英国回归故土。
截至目前,大丰麋鹿大家庭的成员已达8216头,其中野外麋鹿种群3553头,占全球麋鹿总数的70%以上。
整个麋鹿园重点游览区域有四个:麋鹿野生放养区、麋鹿圈养区、鹿王苑、麋鹿文化园。
为方便游览,我们包下一辆电瓶车深入保护区内。包车游览,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想看多久就看多久,想在哪儿停留就在哪儿停留。
曾经较长一段时期,游览车是完全敞开的,气温较低的秋冬季,游人往往被冻得直打哆嗦。现在都是全封闭的,四周是玻璃窗,暖和又亮堂。
三
出发了。
沿途的狼尾巴草,勾起我对孩提时候玩狗尾巴草的回忆。小时候,每当夏天狗尾巴草长得茂盛时,我们就会折下长长的“狗尾巴”,将有尾巴的这头衔在嘴角,另一头则撑着眼皮,做出各种搞怪表情。
现在的孩子,电子产品往往占据了休闲时间的大半,谁还有心思玩这些野草呢!
电瓶车缓慢行驶着。路边有不少倒伏着的树,这是由于台风影响形成的。为保持自然风貌,一般不进行人工处理,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景。上次听省林科院的一位教授介绍,这叫"风灾迹地",任树木自然倒伏着,目的是让人触景生情,更加珍惜每一个平安、幸福的日子。
沿途不时看到鹿群,少的二三十头,多的上百头甚至二、三百头。
这个时候,鹿王争霸赛已经结束,每个鹿群里都有一头鹿王。
每年的五六月份,保护区内外圈养和野放的种群上演一场场鹿王王位的争夺大战。按照强者为王的规则,通过多轮决斗淘汰进行筛选。过程中,雄鹿自由选择一个对手角斗,获胜者进入下一轮;一轮一轮地淘汰,最后一轮的获胜者就是鹿王。
鹿王享有与本群所有雌性麋鹿交配的权利。
争霸赛结束后,鹿王就带着它的“后宫佳丽”们,在属于自己的领地幸福地生活。
雌鹿们比较悠闲自在,没什么特别的压力,绝大多数心甘情愿地围绕在鹿王周围。
鹿王在寻找发情的雌鹿进行交配、完成繁衍扩大种群使命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驱赶着其他雄鹿。鹿王必然有休息和打盹的时候,有时候也稍稍走远点,看看风景、散散心。
看,在这一群雌鹿中间怎么有两头雄鹿?而且两头身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一副“眉清目秀”的模样,这样的装扮,显然都不是鹿王。
他们是趁鹿王不在的时候,混迹于雌鹿之间,想“浑水摸鱼”。
另一头雄鹿从不远处走了过来,它的身上涂着乌黑的泥浆,宽大的鹿角上顶着一些青草……无疑,它是这个鹿群的鹿王。
鹿王发现有两头雄鹿闯入自己的领地、混在自己的“后宫佳丽”之间时,立刻张开嘴巴,以低沉的吼叫声向两头雄鹿发出警告!
但是,它依然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到它的领地,没有显得焦躁不安,更没有匆匆忙忙一路小跑,只是始终张开嘴巴怒吼着。
一头靠外围的雄鹿见势不妙,知趣地离开了;而另一头却不识相,依然站在雌鹿中间,也许仍在悄悄示好。
鹿王走近雄鹿了,它的嘴巴张得更大,眼下的眶下腺明显张开,显示出它情绪激昂、斗志旺盛。
然而,入侵者还未离开。它想干什么?想取代鹿王吗?
只见鹿王径直走到雄鹿跟前,突然低下头来,用双角直接发起进攻,只听得“咔嚓”一声碰撞,它们的角抵在了一起。
入侵者拼命抵抗,可是不一会儿功夫,它便腿脚发软,差点跌倒在地,只得扭头转身落荒而逃。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鹿王威武!
四
靠近一座大桥时,进入了一个与麋鹿互动的区域。
请司机停车,我们打开车窗,拿出事先购买的胡萝卜,对着不远处的鹿群挥舞起来。
特别灵验,好多麋鹿走了过来。它们一点儿也不害怕,靠在车窗边,扬头、仰脸向我们讨吃的。
我们用手抓着胡萝卜,将手伸出车窗外,立即有麋鹿张开嘴凑上来,一口叼了过去。
以前听导游介绍过,麋鹿的下颌门齿发达,却没有上门齿,仅以硬皮上唇咬合取食。
只见馋嘴的麋鹿急乎乎地将胡萝卜一口叼了过去,可吃起来并不很快,尤其不小心掉地上后,再用嘴捡时不会十分麻利,动作有点笨拙,很有趣。
眼见更多的麋鹿围了过来,我们拿起胡萝卜加紧喂给它们。
有几头块头大、个子高的"帅哥"很不自觉,连吃了几根胡萝卜还不肯走,总挤在最前面,耍赖皮。
我们把手缩了回来,并大声吆喝:“走开,请走开!让后面的过来吃。”可它们不仅不予理睬,还把头伸进车窗里来,口水滴落到车座垫上、滴在我们的衣服上。
过去,我们所看到的,麋鹿是特别胆小的动物,尤其害怕人靠近。游览时,只能远远看着,想将电瓶车开得靠近一些,麋鹿立刻给吓跑了,留下一个惊慌的背影。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真正把它们当朋友,它们就一定会丢掉戒备心,与人们一起玩乐,共享大自然的美好。
五
接下来,游览麋鹿圈养区。这是一个最早建成的景点。
与往日相比,通往观鹿台的道路两侧多了一些宣传栏。比如:“炫耀自己的鹿王——在短短的三个月的发情期内,成年公鹿特别好动,经常把一些杂物,尤其是一些杂草挑挂在角上,然后一边走一边叫,不断地与其他公鹿比美。”这些宣传标牌确实起到了科普与娱乐的双重作用。
在圈养区,我们只能隔着铁栅栏看麋鹿。刚才在散养区内,鹿群随处可见,且可以与麋鹿亲密接触,再来看这些圈养麋鹿,似乎没有太大吸引力了。
我们还是饶有兴致地隔着栅栏将刚才省下的胡萝卜送至麋鹿嘴边。出乎意料的是,这些麋鹿并不领情,懒洋洋地站着或躺着,眯着眼睛,安闲享受夏日时光,不想来吃上一口。
仔细观察了一下,食槽里有精细饲料,游客还在不停地扔着各种食物。条件实在太优越了,这里的麋鹿已经没了胃口。
想起一段话,是说幸福的,“对于口渴的人来说,喝上一杯水就是幸福;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健康就是幸福;对于在外漂泊的人来说,回家就是幸福……”
这里圈养着的麋鹿,养尊处优惯了,它们已经懒得动弹。
六
怀着期待的心情前往“鹿王苑”。
可是在偌大的鹿王苑,只看到两头曾经的鹿王在铁栅栏里面转悠。
那头写下过神话、连任两届的鹿王,随着游人的增多显得局促不安,顺着最外侧的栅栏不停地来回跑动。
有人扔去胡萝卜,它也犹豫着是不是走过去吃。
虽曾战无不胜、“妻妾成群”,但在人类面前,它还是弱势的、胆怯的。
正如专题片结尾部分总结的:真正决定麋鹿命运的,是人类。
七
最后一个景点是麋鹿文化园。
麋鹿群雕、麋鹿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图、麋鹿本纪书法石刻、麋光角影……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别具一格。
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里程碑”和“听嗷坡”。
站在“里程碑"雕塑前,我的内心油然而生敬意。如果没有这些曾保护过麋鹿“里程碑”,麋鹿可能早已在地球上消失了。
第一座里程碑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对麋鹿情有独钟。麋鹿的数量在商周时期达到了顶峰,而到了乾隆年间野外的麋鹿几乎所剩无几。为保护麋鹿,乾隆皇帝改造了南海子的围墙以及内部设施,设专人管理,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奖惩制度。
第二座里程碑是法国传教师阿芒•大卫,是他把麋鹿从自然保护和科学的角度推向了全球。
第三座里程碑是英国贝福特公爵,他们家族在保护麋鹿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
第四座里程碑便是我们大丰麋鹿保护区,麋鹿的种群在此得以发展壮大。自1986年麋鹿回归以来,保护区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保护区占地面积最大,野生麋鹿种群数量最多,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基因库。
“听嗷坡”安息着1986年回归中国的39头麋鹿。它们完成了祖先回家的夙愿,在黄海滩涂上扎根、繁衍,使麋鹿家族香火不断。
如今保护区内8000多头麋鹿都是他们的后裔。
当初它们当中年龄最小的2岁,最长的7岁。它们的生命都已圆满划上了句号。
这座墓碑可以称得上是人类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同伴野生动物建造的最大的纪念碑。
1986年,从英国归来的39头麋鹿就是在这儿走下卡车,“呦呦”几声,奔向一望无际的黄海滩涂的。因此,这儿又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听嗷坡"。
八
结束了游览,我们漫步走向停车场。
“脑筋急转弯,请听题。”我故作神秘,“世界上最没有方向感的动物。”
“麋鹿(迷路)。”爱人和孩子几乎异口同声,“是曾经迷失了方向。”孩子补充道。
哦,麋鹿,迷路!古代王侯贵族围追猎杀你,你惊慌恐惧,仓惶逃命,怎会不迷路!近代八国联军掳掠抢夺你,你离乡背井,颠沛流离,怎会不迷路!如今,你生活在故乡母亲的怀抱里,大家都喜爱你,都来保护你,绝不会让你再迷路!
麋鹿,归来的麋鹿!不再迷路的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