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启蒙缘于童年时期的一本《儿童文学》。
一
八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二哥打开他那一箱子小人书在整理,印象中他很少拿起一本书一页一页的认真读,而是隔几天就抱出他的书箱子一股脑儿把书倒在炕上,再按小人书的种类或书本的大小或故事情节一摞一摞地排整齐放箱子里,我要看,他偏不给我看。
我的哭声引来父亲,父亲问明我哭的原因后说:“给你订《儿童文学》,咱不看他小人书。”
之后,每到月初,我就盼着邮递员骑着绿色的自行车出现在村口或学校。当我拿到新出版的《儿童文学》,便忘记吃饭和玩耍,一头钻在书里,也许是我性情里有喜欢文学的因素,也许是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人。我常在中午时分坐在杏树上看书,耳边吹着飒飒的清风,津津有味地读着书,睡着从树上掉下来是常有的事。
父亲看到我喜爱看书,又为我订了《小朋友》《向阳花》《中国少年报》,那如期而至的阅读收获,现在想来觉得格外宝贵和难忘。
少年时期,我对阅读文学书籍到了投入的地步,家里的线装书甚多,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历史名著读起来感觉不太有滋味,但书香一直熏着我。
在初三刚开学的一堂化学课上,听着那些“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脑子就嗡嗡作响,课间休息时阅读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那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形象还闪现在我的脑海,我便把书桌上的书又往高垒了一摞,自认为挡住了老师的视线。不料,我那阅读投入的神态尽然没听到化学老师叫我的姓名让我回答问题,同桌轻轻推了我一下,我一惊,抬头看见全班同学的眼光都在盯着我。我藏书已来不及,赵老师已从讲台上走下来,“上课连课本都不往外拿?”从语调中能听出他强忍着心中的火气较温和的训斥声。
我从书桌底下的抽屉里拿出化学课本,用力地摔在桌子上。
我那不礼貌的表现和失去尊师行为的摔打触及到赵老师心中的火力点,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了我,我一气之下走出了教室门。一个劲儿地怨恨赵老师竟然连点情面都不给我留,从小学到初中还没有老师训过我呢。我不是从自身找原因的气愤劲儿,连头顶飞来的一群麻雀都在叽叽喳喳地嘲讽我。逆反的少年心一倔之下生出一个念头:辍学。
接下来的晚自习我没有去教室,而是躲在宿舍里睡觉,被班主任周老师查自习时发现了,先问明我同桌我不上自习的原因,然后找我,我已经做好了辩解的满肚子的理由。不料,周老师什么也没问我,只是让我回教室上自习,并给我一本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让我看。
书中的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祖父向他灌输了不少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这使他从小产生了要当大人物的想法。那本书的故事情节震撼了我,从我的内心生出一种豪情与力量,使我重新梳理自己,懵懂少年的内心也有一种冲动,也要象约翰·克利斯朵夫那样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这种昂扬志气伴随我直至中考化学百分制中考出96分的成绩,与先前的不及格简直不堪一比。
那时使我初次领略到了阅读能够给人以力量,这力量击碎了我精神上的某个死结。打那时起,我对读书有了一种莫名的喜好。
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少年时期我的写作文水平虽是一种夸张,但阅读给予我的力量在初中时期已经有了明显的作用,我的作文老师经常在作文课上当范文来读。记得初二时老师布置一篇命题作文《我的老师》,我用“学习得有点疲劳了,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走出了教室的门”作为开头,紧接着写了在星光密布的夜晚,老师的办公室还在亮着灯,透过玻璃窗看到办公桌上的垒得很高的作业本,挡住了老师批改作业辛勤的身影,后面写了对自己的触动和感慨。老师的作文批语:“特殊性的开头和启示性的结尾是对老师形象的特写”。
渐渐地,我在习惯性阅读中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兴趣。这兴趣一直伴随着我。
有的时候,拿起一本书感觉它没有多大的用处,随意翻阅,那平实和普通的事迹,通过文学的优美和劲道,会给人的精神带来鼓舞、激励和滋养。阅读如同一盏灯,照亮人心照亮思想,而人心的诸多暗处不正需通过阅读来照亮?
前些时从一资料上读到,在美国华盛顿,有一个作家工作团,主要是吸收那些有奉献精神、热心公益事业且关注下层民众的青年作家,定期为收容所里遗弃流落街头的心灵受到伤害的人们做治疗,启发和鼓励患者投入到阅读中去,用阅读和写作手段来平静、宣泄内心,减轻灵魂的压力。
他们通过阅读丰富了心灵,心灵也孩之变得广大起来。
如今,我的工作和居住之地处于济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成了我周六日必去之处,每当沉浸在琳琅满目的书的世界里,能感觉到自己高雅了许多。一段时间里,我用手机拍摄了一组题为《图书馆的睡姿》,记录了遨游知识海洋中困了累了的不同神态。我更热忠于逛书店,一个人徜徉于书山的幽静中,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捧一大摞回家,看起来可随意勾勾点点,书本也当笔记本,随看随感随性随记,视野慢慢地宽阔了许多。
回眸自己的成长历程,阅读给了我奋进拼搏的力量,且受益匪浅。
那种力量是缓慢的、绵密的、恒久的渗透,似酒似茶似水,有酒的亢奋有茶的提神有水的润泽。那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名篇,会触动人的灵魂,会勾出人心中千头万绪的情节,在难以掩饰内心的真情下,我便会动笔去写,写感悟,写生活。去年一年我写了随笔漫谈三十六篇,都发表在自媒体公众平台《我的卧虎湾》《大众日报客户端 》《共产党员网》《山东青年》《齐鲁晚报》,稿子每一次发表,对我都是一次不小的鼓励。自得其乐,乐在自己与笔端流露出的文字之间。
一句话一首诗的阅读,获得的是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呢?
阅读,让我的心灵变得安宁、滋润,生命里似乎总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
二
当阅读促进写作融入生活,形成一种习惯时,就会感觉到这种以书写来表达情感的形式可以排解寂寞,丰富心灵,让浮躁的心静下来。这些无形的体现,能够优化自己有形的生活。
回想起自己学习写作的历程,离不开一些力量的驱动。
第一次由文字触动心灵动笔想写的冲动来自于初二那年学课文朱自清的《背影》,我把那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想想父亲的行动多像朱自清笔下“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描述。课后,我也动笔仿写了一篇《我的父亲》,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完全是模仿甚至直接套用朱自清的笔触,写我的表情也是“这时我看见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那是我写的第一篇脱离老师命题的作文。写完后,暗自投稿至当时我订阅的《作文通讯》,急切地期盼着在下一期的杂志上能够出现我的名字。没想到的是,我把邮寄地址写错了,在一周后的课间操时分,邮递员把我的退件送到教室,让班上最能捣乱不学习的男生郭勇抢到手,起哄半天,我好不尴尬。一段时间里我特别憎恨郭勇,见面都不跟他打招呼。后来我又想,他父亲和我父亲同在一个乡政府工作,办公室紧挨着,初一那年冬天他周末返校时还从他家抱一只刚满月的小狗仔给我。这样一想,我心里也就平和多了。
第一次稚嫩的仿写,第一次投稿失败引起的尴尬,为火热的青春时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由此激发起的学习写作的热情也一直在心里蕴藏着。
进入规律性的学习写作,是我成为军嫂以后。有一天,爱人从连队拿回来一份《战友报》,说上面有一篇魏老师的文章《过年饺子》,肯定是我喜欢的风格,对我学习写作有帮助。我一口气读完,文中朴实的语言,饱含情意和坦诚的生活笔触,读后不仅给人一种美好积极向上的精神愉悦感,也很打动人的心。在读的过程中,我有一种感觉,感觉魏老师写的这些日常见惯的人和事,在我的身边也有不少。乡村人的语言居然也能写成文章,感觉我也能动手来写。
后来,只要一拿到《战友报》《解放军报》,我就先找魏老师的文章,读得津津有味,兴趣十足,更增加了我仿写时用乡村语言表述的信心和领悟。
在那会儿我未读什么经典名著,魏老师的文章成了我学习写作不可脱离的基石,给予了我潜心学习写作的力量。
有了触及心灵的范文,再加上自己发自肺腑的情感和勤于耕耘的笔触,就形成了我最初的作品。这些作品我也试着往《战友报》和驻地报纸投稿,有几篇还被刊登了,如:《嫁给军人》《青苹果》等。投稿时我署名爱人所在的某部队,团领导看见有自己部队的稿子登报了,问谁是窦改林?是哪一个连的战士?当得知是一名军嫂时,自然接下来是一番鼓励与赞叹。
有了名篇范文的引导,我学习写作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这兴趣也加重了我对阅读和写作的感知度。
在往后的时间里,由于我开始迷恋电脑和从事财会工作所需的一丝不苟,学习写作不得不中断了好长时间。
等再重叙旧情拾起学习写作,是在我随爱人转业地方等待工作安置的那一段时间,难耐焦灼塞满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在一个偶然的时机,我在微信朋友圈读到一篇《写作指南》公众号发表的文章《新闻与写作入门》,作者正是过去在军报和《战友报》上常刊发文章的魏老师。原来这是他工作之余主办的公众号。我心头一亮,赶紧关注了这个公众号,每期必读。并试着将自己写的小稿也投至公众号,每一篇都能得到魏老师精心的指导,尤其是文章的题目和结尾,魏老师一改动,能使我的文章面目一新,我反复对照品读改动前后的每一个字和标点在其句中的不同作用,感觉自己提高不少。
同时也得知魏老师是一位军旅作家,他不仅待人热情,而且热衷扶植文学新人。从写作的技巧到文章的文风,从构思到动笔其中的思维环节,从脉络到语言的表达,都给予我系统的指导,写作中的问题随遇到随指正。他曾指导我写作时说:把常见的、习已为常的、平凡的生活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直到酝酿成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自己心中形成一幅“成竹”,然后动笔写出来,这样的文章怎能不感人吗?
在那段时间里,学习写作伴我度过了艰难的时日。
有了名师的指导,我学习写作的兴趣逐渐成瘾。每天不琢磨着写点儿什么心里就焦燥难耐。与几年前感触所不同的是,随着经验增长和阅历增多,仿写不再是那么直白,摆脱了原先写出来定是照搬范文的字眼和句法的拘谨,而是借助一篇文章的结构脉络思想,按照自己的情感流动,或委婉或坚决或洋洋洒洒地倾诉,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是随性情有感而发地写。写的主要是以回忆童年生活往事和故乡情节的乡愁系列篇,内容都是通过时间沉淀从内心涌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写完的30余篇稿件,部分发表在《共产党员网》《大众日报客户端》《齐鲁晚报》《山东青年》《群众艺术》等报刊网站,但总觉得不如投稿至《写作指南》公众号有意思,因为《写作指南》是锻炼我写作成长的母体平台,并激励着我定下两年时间所写作品达到20万字结集出版一本《乡愁一缕漫归乡》的目标。
当把自己可追忆的生活储备挖掘接近枯竭时,写作的脚步就慢了下来,很多时候,对着电脑百般愁思,不知道该写什么。
就在茅塞难开时,突然有了一种新的感想,那就是爽性离开电脑,走出书斋,走进大自然。
自然界更具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催人动笔想写的纯正力量。只有善于观察体味其中,才能收集到景情交融的写作素材。
近日写了几篇《冷雨敲窗》《一夜风雨润春山》《小区里的一棵柳树》等生活随感,都是留心生活、深入生活,在不压抑自己情绪的笔触下写出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夜风雨润春山》是在周末雨夜被风雨声唤醒后,听屋檐滴雨声进而想到了老家的雨夜,想到雨从屋檐上的青瓦上滴落,千丝万线,摇曳成一根根琴弦,以及雨后清晨开车去往郊外乡野怡人的早春景象,文中融入了古诗的意境“尘不到,自有春风扫”的惬意和韵味。有了生活这真情实感作为支撑,就避免了闭门造车出现的虚假空洞和逻辑不通的弊端。与先前的追忆乡愁篇相比,在写作的素材搜集上又有了一种新的突破。
李敬泽先生说,文学的眼光,是种复杂的心智能力,有可能僵化、磨损、失去。文学的眼光,不是一个可以传授的东西,实质上是种感受力。
写作技巧是要靠不断练习来磨练的,我有信心并花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主要是人们心中想过,却没表达出来的东西,让人看了后心中产生共鸣”,是我近日的一种感悟,是对所写文章脑海中新产生的文风倾向。
我开始为究竟该怎么提升自己作品的境界苦苦追求了。
名篇的激发,老师的指导,生活的经验,是促使我学习写作的力量,促使我把胸中的情意演绎成文字。这种力量,拓展了我的精神空间,也冲淡了生活中乏味的压抑。写出来的文章,记录着我不同时期不同情绪下的清晰印痕,凝固着我冥思苦练后的无尽快乐。
文学写作这条路,我还要坚持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