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金秋,蓝天碧海与彩叶凝露成炫丽一色。一日,我从微信圈看到“我与战友报”公众号创刊征文启示,一时,我兴情冲冲欲动,感觉有好多话要说,对曾经一度关注、在军旅史册中多年的“朋友”频感想念,逝去岁月里与《战友报》点点滴滴的情缘又在心头翻腾起来。
九十年代中期,我成为一名军嫂。部队驻地在农村,可消遣的资源甚少。假日的一天,在连队值班的爱人拿回来一打报纸让我解闷,翻阅几张,感觉不太吸引人,上面的军事要闻、军事观察我不懂。再翻下去,《战友报》,好亲切的名字,我便打开,文艺副刊的一篇篇文章让我提起了神儿,一口气读完。文中朴实的语言,饱含情意和坦诚的生活笔触,读后不仅给我一种美好积极向上的精神愉悦感,也很拔动心弦。在读的过程中,我有一种感觉,感觉这些日常见惯的人和事在我的身边也有不少,我也可试着写。从那一时起,我的生活多了几分色彩,不再因为驻地荒郊野岭的孤寂而乏味,也不再因为离家远而思乡,只因身边多了一位贴身的“战友”。
后来,每天我都在盼着那份《战友报》,期盼那块滋养我心灵的文艺副刊园地。
只要一拿到那份报纸便读得津津有味,兴趣十足。读多了,想写的冲动驱使我拿起了笔,有时会参照报上的范文写,有时是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写了就放到大操场的邮箱投往《战友报》,而后就是翘首相盼,期待文艺副刊能有我的小文出现。在对发表文章的渴望与《战友报》的浸润中,度过了我精神生活较为拮据的时期。
那会儿我未读什么经典名著,《战友报》的文章成了我学习写作不可脱离的基石,也给予了我潜心学习写作的力量。
投稿带来的失落和重振精神的坚持,充塞了“轻罗小扇扑流荧”的夏季,越过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秋天,终于在一个漫天冰雪的日子里,我小稿《嫁给军人》在《战友报》的一角问世了。它像一缕春光,带着铅墨的香气,照亮我对文学的行程,给我的兴趣注入了新生的力量,加快了练习写作与读书常伴逐渐形成习惯的步伐,由上街就是逛商场开始向去书店逛书城转化,开始拜读了《母亲》《白雪公主》《傲慢与偏见》等名著,拓宽了对文学经典的宏观认识。
渐渐地,我的投稿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后来又增加到投一些书法和绘画作品,国画《报春图》被刊登在《战友报》2010年元宵节专版,《宁可抱香老枝头不随黄叶舞秋风》国画菊花图印象是刊登在国庆期刊。投稿时我署名爱人所在的某部队,领导看见有自己部队的稿子登报了,问谁是窦改林?是哪一个连的战士?当得知是一名军嫂时,自然接下来是一番鼓励与赞叹。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翻箱倒柜地找有我作品的报纸,记得整理在一个文件夹,前一次搬家印象还有,也不知道放到哪,只找到一张,还有收藏的《战友报》社寄给我的稿费通知单有十几张,当时没有去领取稿费,感觉留着作纪念远比取出来把钱花了有意义,都找不到了,悲哉!
有了《战友报》几年来的激励,使我对学习写作的兴趣逐渐成瘾,每天不琢磨着写点儿什么就焦燥难耐,不写反倒觉得心里不畅快,每写完一篇心情少有的愉悦感,见报刊发表更是心花怒放,是其它兴事所无可比拟的。
与几年前感触所不同的是,摆脱了原先写出来定是照搬范文的字眼和句法的拘谨,而是借助一篇文章的结构脉络思想,按照自己的情感流动,或委婉或坚决或洋洋洒洒地倾诉,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如今,逐渐在《中国作家网》《蜀韵文学网》《共产党员网》《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青年》《群众艺术》等文学期刊网站斩露头角。“一晨一诗”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写的小诗发表在“中国诗歌网”有300多首,有了100多名粉丝,在生活中也因写作的爱好结交了文学友人,能得到高师的指导,感觉自已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自信心倍增。学习写作的过程也是自我修养的不断完善,文化气质的不断升华,离不开《战友报》的启蒙与鼓励。
如今,《战友报》怀着厚重悠久的历史使命,踏着时代的步伐,华丽转身,“战友报”温温馨的字眼依然活跃在我的心中。
回想起来,《战友报》启发了我的文学兴趣,也激发了我写作的信心,我与《战友报》的情缘写起来也一吐为快,当我离开电脑走出单位时,秋日的暖阳明亮耀眼,前方的路,光明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