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窦改林的头像

窦改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19
分享

书圣故乡巾帼风

知道明代著名女书法家邢慈静的名字,是在去年保障一次书法作品评选时听评委老师讲起的。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处为书法艺术家服务的平台,接触的人多是书法界人士,便常参观一些书画展览活动。渐渐地我对书画鉴赏也有了浓厚的兴趣。但起初仅仅停留在观看和鉴赏的层次,从来没有勇气和念头拿起过毛笔。

去年国庆节假日,我来到有着“书圣之乡”之称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乡临沂参观展览,我被展柜里存放着的两件书画古作真迹吸引住了,那是一幅《澄清堂帖》的临帖,观止深得右将军神韵;一幅白描观音绘画,清秀细腻可人。细看作者简介:“邢慈静(1572或1573-?)明代万历年间人,号蒲团主人、兰雪斋主,山东临邑人,明代著名书法家邢侗胞妹。工书法,善绘画……”啊?这是一位名垂青史的明代女书画家!

记得那次从临沂回来,我从济南市的图书馆里,找来有关邢慈静的资料看了起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邢慈静虽生长在山东临邑,一直拖到28岁上却嫁给了武定府人、时任山西大同知府马拯,一生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和今天的我似乎有着某种关联。我的爱人是山东人,长期在山西忻州、大同驻军工作,我的故乡就是大同,却在不惑之年随他来到了山东,军人的职业也决定了我们这么多年的生活也是聚少离多。爱人从军三十年后,将肩上的上校军衔珍藏一隅,回到了阔别许久的故乡,使我这个从没出过远门的“老西”也到了省级文联系统工作,有幸感受到“书圣之乡”浓浓的翰墨飘香的氛围,与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邢慈静等历朝历代的大书画家结缘神交。这是多么荣幸而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古诗词颇感兴趣,尤其敬佩历史上那些女诗人和女词人,常常咏读起李清照诗词便沉浸在这位女词人营造的情景中不能自拔。几乎每天我都会触景生情,信手写出一两首并不像样的格律诗,虽偶有发表,但权当自娱自乐。我始终以为,文学是人生难得的精神滋补品,好的文学作品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点亮人生的道路。知晓了身边历史上还有邢慈静这样的女书画家,而且她的人生经历跌宕坎坷,才艺过人,作品等身,又在我人生道路上多了一位师古人的好老师。

从那以后,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坐在家里书房里的桌子前,翻看邢慈静留下的书画作品和介绍她的书籍资料,就好像和一位不平凡的高尚的人对话,屡屡从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

细想起来,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不断地学习、创作,汲取知识的营养,丰厚自己的实践成果,才能厚实人生,使人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邢慈静出身名门闺秀,幼年就受到良好的知识教育和艺术熏陶,她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在那样的年代,为了追求艺术而拖延成婚成家。因此才有了超人的艺术才能。看看她的才气,处处都有过人表现。就连临出嫁时,还赠诗其九嫂曰:“八月仲秋辞九嫂”,九嫂杨氏答曰:“九日重阳盼八姑”。姑嫂之间,一唱一和,传为千古佳话。她曾作诗悼亡夫:“当年若隐隆中卧,不到秋风五丈原”。她在著名的《追笔黔途略》中描写的孤儿寡母、单帆孤舟、漂泊在危山险水途中的艰难历程,阴风凄苦雨,啾啾哭灵声,让人读罢潸然泪下。后收入王士禄主编的《然脂集》中,被赞誉为“文笔高古,存班惠姬之风”。这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精神,对于我做事作文深有启迪。也时常为自己在以往学习和写作中曾经的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甚至时有错漏和满不在乎而感内疚。

邢慈静的人生尤为不幸:青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又不幸失去18岁的爱孙,身心蒙受巨大创伤,生活变得十分凄凉。但她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厄运,克服重重困难,亲自拭目双钩刻完《之室集帖》,留下一颗光耀千秋的艺术明珠,令无数文人墨客为止折腰。今天,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要比邢慈静所处时代好上不知多少倍,但我的学习钻研精神要比她差得很多!用邢慈静这面古镜一照,我真的感到无地之容。深感应当“争分夺秒,不负韶华”,抓住每一个今天,力求做出一些不愧时代的成绩来。现在,我自我加压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在平时工作中努力进取的劲头更足了,文学创作上的小成果明显增多了,近年来在中国作家网上也小有名气,一些报刊不断有我的习作出现。书画创作也开始起步,虽还没有多大长进,但毕竟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感到生活充实了许多。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天道酬勤。这是邢慈静的人生经历留给我的最大启示。她的许多作品能够流传于世,备受青睐,源于她的勤奋刻苦和执着进取精神。“用笔如玉台腻发、春日游丝”,“笔法超凡,墨痕愈细,神气如生”。这种精神今天仍需大力推崇和弘扬。为人为艺、做官做事,都应该始终如一地贯注这种精神。

邢慈静,书圣故乡的巾帼豪杰,一部厚重的历史大书,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动人故事。她不朽的求索精神必将继续利我前行。那就让时间和实践来检验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