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青春的证明
--序《篝火(诗集)》
作者:雷子龙
一
我的杂乱无章的书桌上,又摊上了一本新书,一本四人合著的诗集。封面上所列的四位作者的名号,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无论是从世俗还是精神的层面,都称得上是年深日远神交已久的老朋友了。为他们的诗集写下一点文字,我内心的快乐是难以言表的。
实际上,四位作者,写诗都几十年了,作品的数量都够出几本个人专集了。然而他们这次却决定合作印行这么一本诗集,并且嘱我在前面写上几句话。那么,我觉得这件事情本身,有些不同寻常的意味了。
首先,我想到,四位作者除了是同乡,还都是60年代生人,有三位还是同龄,这三位还均在80年代中后期就读于江西大学、江西师大本科作家班。同时,他们又都有着乡村生活的成长背景。大体上是在同一个时间段降临于同一片天空同一片土地上。有着类似的肉体成长过程和精神生长空间。我还知道,他们交集着几十年的悲欢离合,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厚友谊。当然,面对他们,我也不能置身事外,我虽痴长他们一轮以上,多吃了许多干饭,错过了他们的青春,但我从不认为我们之间隔着些什么。在这里,“代沟”一词显得可笑而无知。千年以前的李杜诗篇与我们有代沟吗?博大精深古圣先贤与我们有代沟吗?文心相通,精神一脉。在他们这里,我既不知道有什么师长之类的谱,也不会相信我是在装嫩,说到底,我们之间,谁谁不是烂熟于心呢?
譬如说,喻先生长期在政府职能部门担任头儿,比同龄的徐、拓两位更显得成熟老练。他性情沉稳内敛,不张扬,不多言,似冰山露出的一角,细心体察,你能发现他是那种外冷内热的节奏,他总是在为他人着想,总是尽己所能地为他人提供可能的帮助。国亮徐先生,下岗工人出身,上过作家班也没能给他的境遇带来多大改善,加之身体上自小落下的一点毛病,更较常人平添难处。但他是不屈的,总是抚着伤口隐忍前行。九十年代搁笔了一段时间,近数年重拾诗笔,竟有女儿神助,诗艺大进。我敢说他是时下省内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国内诗歌版图中,也当有一席之地。国亮是低调的,不显山,不露水,知黑守白,心里揣着明白,冷丁爆个金句,那骨子里的虐谐幽默味,让人会心:这小子,别想蒙他。田文宪,一个小个子,如果用鬼精鬼精来形容,可别误会我把他说成是那种鬼心眼多的人,我只是说,他是一个反应敏捷、头脑机灵的人。同时,又是一个直爽的人,说话办事直截了当,言谈举止幽默俏皮。一个好玩的人。相比上述三位,拓荒犁很早去了广东谋生,接触少了些。但早年的一点印象仍在: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对外部世界适应性很强,似乎还有着一点农民式的狡黠。他常常会冒出一两首好诗,灵气很足,劲头很足,让人觉得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干点大事出来。
如此说来,这个集子不太寻常的意味便凸现出来了。我想,诗集本身并不在意在展示他们创作的成果,或者说,主要不是为了宣扬他们的诗歌成就。而更重要的承载,是为了纪念一个时代,纪念那个风云壮阔诗情澎湃的大时代。是为了证明他们曾经拥有过一个文心激荡的,斑斓多彩的,野性悸动的青春!
我想,从这样一种视角来言说我们的四位诗人,能够让我比较安心。至于为作品本身作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剖析或深幽曲的艺术解构真的倒在其次。再说,我一个门外汉也难以说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
二
离我们并不遥远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期,绝对是一个大时代,从社会的层面说,改革开放大潮涌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市场经济渐次取代计划经济了;乡下分田到产了,私营业主、个体商户开始出现了,鼓励发家致富了。从精神的层面来说,许多禁区开始打破,许多固有的僵化的观念受到怀疑和冲击,解放思想是那个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从浅表到深层,这个社会处于激剧的变化转型之中,这样一个风云激荡山呼海啸五味杂陈的时代,注定是一个思想爆发思潮云涌众声喧哗的时代,也就决定着它必将带来一次文化上的大兴盛、大繁荣,必定酿成一场文学的狂欢、思想的盛宴。那个时期,井喷式的文学盛况造就了多少经典作品、多少经典作家,又有多少一夜成名咸鱼翻身的经典故事,有多少洛阳纸贵一书难求的人间喜剧。从那时开始,严酷的意识形态掌控慢慢被打破,假、大、空开始被人们唾弃,标语口号式的宣传腔渐渐没了市场。真实的人生人性开始揭橥于笔端。中国文学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开始回归。四位作者恭逢其时,于弱冠之际卷入这场文学大潮中,开始了他们的文学之旅。他们选择了 诗歌这种便捷的文学利器,由此起步,与文字结缘,让思想飞扬,奏响了他们华丽多彩的青春圆舞曲。
三
本书作为四人合集,每人收入的作品都非常有限,自然远非他们创作的全貌。但从题材内容上看,仍然可以代表他们创作的主要方向。其中也不乏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和他们的朋友,不妨在这里简要地谈一点我的感受。
首先,从题材上看,这些诗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乡村记忆,忆写乡村物事乡村人物;二是对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发现和体悟;三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终极价值的追寻。
我们知道,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三、四十年以来,千年积淀的传统农业文明在激剧地衰落,那种古朴原始的乡村风貌在大面积流失,支撑乡村文明的传统的价值体系分崩离析。这一切,自然引起了无数思想者包括诗人作家们的严重关注,进而引发了人民浓重的强烈的乡愁。所谓乡愁,就是现代人对生命本源的追忆,对那些永恒价值的守望。本书中“原乡”一辑中的大部诗作均为此类。如《重返家园》:“村庄在路尽头/每条岔路都通往你的亲戚/顺道摸过去/每个结都系着一串方言。”“日子一滴滴/砸向龟土爆出麦香/家族的血脉世世季季/维系着远村纵横的命脉/数千年如一日/忍受着镰刀亲昵的举止。”“选择麦香来捍卫你的成熟/针对这个世界/锋利的语言划过农人的脚踝/五月之风充满诱惑/阳光洪水般淹没庄稼/我们泅浸在河流照亮的呼吸里。”《炎炎夏日》:“阳光一粒一粒炸响/站着的麦秆无垠地疯长/这是天上的庄稼/一种新鲜的粮食生长在/农人的脊背上。”类似的篇什如《锄麦当午》、《吃饷午饭》、《穿过秋天的田野》、《平原上的麦秸垛》、《平原上的红蔗林》等等,通过对传统农业劳作的形象生动的描摹,写尽土地上生长的诗意,揭示出存在的本质。对于从土地上走出的游子,土地是他们永远的牵挂,故乡是他们永远的乡愁。故乡的烙印便是他们生命的底色。《故乡》、《致故乡》、《小村》等篇什集中抒发了这种情思,如《小村》一篇:“当汽车把我搁在山腰时/已经看不到山下的路了/这时在很深的谷底/冒出一片雪白的梨花/在这遍野的绿色间/这白色很醒目/我再一次朝谷底望去/原来藏有几栋灰色的房子/刚才一瞬间的耀眼/使我匆匆地忽略了/由此我想到小村的幸福/门前的小路也没人打扰/小路慢慢地向前流去/梨花悠悠地向上开着。”这首诗敏锐地捕捉到小村梨花的场景,以一个特别的视角表现出来,鲜明如画,把小村写得如桃花源般美丽圣洁。我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好诗。
对乡村的忆写还包含着对许多乡村人物乡村物事的描摹。这些乡村场景,作者自小耳濡目染,塑造着作者童年成长的底蕴。族长、豆腐婶、莲乡女子、水牛、稻草人,还有一系列的乡村手艺人、乡村民间艺人,这一切组成了乡村人文的基本风貌。我们很多人都从中走来,成为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因。作者的诗篇浸润着浓重的乡愁,呈现出一种圣洁而原始的美,流溢出诗经国风般的余韵。
现代人越往前行,离开生命的本真状态将愈远。我们的生活装饰了太多的繁文缛节,附丽了的太多的囚笼枷锁。现代生活带给人们便利舒适的同时,也一步步将人们带入难以把控的险境,一步步消溶着人作为自然之子的本质意义。我们跋涉着,山重水复。然而,我们不知道,何处是柳暗花明。乡愁,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穿越我们的一生。
其次,是对当下人的生存状态的体悟和发现。这类篇什有感而发,通过对芜杂的寻常生活的细心体察,发现其意义或哲理,揭示其美感和诗意。如《邮局》、《开道》、《农村小学》、《母亲的晚年生活》、《田火》、《友谊》、《没有地址的家》、《硬卧》、《表弟的幸福生活》、《无座票》、《小妹》、《作品8号》、《拾麦穗者》、《苍茫的山》、《离婚的女人》、《拓荒犁》、《爱情是对的》等等。
如《邮局》:“有一个日子/树叶纷纷飘落/我们想起邮局/只有邮局依然绿色/那来自四面八方的问候/是条不屈的绿色之河。”用绿色的邮局来象征友谊、温暖和希望。如《农村小学》:“长不高的校舍穿得破破烂烂/被风撕了封面/有钱人家很大方地捐给一块补丁。”“老师把教鞭当成扁担/一头挑着家务/一头挑着讲义/艰难地耕作两份责任田。”,慨叹农村教育的艰难状况。《无座票》:“这个世道总是这样/有人躺着/有人坐着/有人站着。”富含对现实世界的清醒把握。《拾麦穗者》:“拾麦穗的人/不愿深入麦田/拾麦穗者伸手从国徽上/捞起这串粮食。”对硕鼠一类人物表达了愤怒。
还有组诗《爱情是对的》这篇。它通过狼的故事,通过采茶戏“孙成打酒”所叙述的故事,通过仙女湖的传说故事来赞美爱的力量,歌唱美好的爱情,但其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诗,它歌唱的其实是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是美的发现。比普通爱情诗有更高更深的涵盖。这首诗写得优美而深情,含蓄而厚重,显示出很高的写作技巧,应该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篇章,无怪乎能获得全国性奖项。
这里面还有许多优秀篇什,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庸常的生活中发掘诗意,从不被人注意的生活场景中发现其美感和价值,应该是作为诗人所必须具备的本领。这里面除了天赋灵感,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有真性情。真诚地面对生活。才气可以成就诗人于一时,赤子之心才能让诗人永久留名。老子言,复归于婴儿,信乎哉。
还有一类题材,他表现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终极价值的追寻,这类篇什虽不多,但我觉得很有份量。譬如:《迁徙的家园》、《另一个村庄》、《送葬的人们》、《十年》、《也许》、《归宿》、《旧闹钟》、《神的旨意》、《听石》、《勿念》、《石材厂》等篇什,均对此表达了很有意义的思考。诗人认为“坟墓也是一栋栋房屋/像另一个村庄/连成一片。”“从一个喧闹的村庄/迁徙到另一个沉寂的村子/那些再也见不着面的父老兄弟/就在那里定居了。”“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串门/我们只在梦里和他们相见/他们躺着思想/躺着说话。”“两个村庄永恒地对峙着/生生死死。”“死/是另一种生活。”
还有《归宿》:“床和坟墓/都是睡人的/唯一的区别/床会呼吸。”《听石》:“那些不成材的石头/是幸运的/它们终老在南山/小草伏在膝下/没有进一步的忧伤。”《旧闹钟》:“老了便不中用/共栖的三个伙伴/走走又歇歇/后来祖父成了闹钟里的第四个伙伴/他们相依为命。”“剩下的三个伙伴/在替祖父送葬的途中/突然头一低/便再也没有抬起来。”这诗通过以钟喻人的巧思,透露出一种生命无常的忧思。限于篇幅,不一一分说了。总之,作者们得出的答案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死,是另一种活法。”不要轻看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纷纷尘嚣中,有多少人能拥有这样的生命姿态呢?
诗歌中涉及死亡题材的,并不多见。我欣赏本书作者能将他们的视野触及到这个领域。虽然他们的思虑还不够深邃,但他们直面人生终极问题的勇气和智慧是值得赞许的。我认为,艺术的终极指向是哲学,哲学的终极指向是宗教。弄文学的人,不怀有宗教般的情怀去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回避死亡命题,其作品的深度和价值都是有限的。
四
在简要介绍了本书内容后,我想再粗浅地说几句本书创作上的艺术特色。第一,宏大。关注的是社会人生的大课题,是有关生存、死亡、有限、无穷的永恒命题。它企图揭示存在的本质,企图解构人生的真相,表达了作者对大格局、大手笔的追求。第二,沉重。可以看到,他们的笔下,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无病呻吟。直面苦难和疼痛,有着沉甸甸的内涵。绝无小资,拒绝装逼。第三,含蓄。含蓄慰藉本来就是中国的传统诗教。本书诗行言简意赅,当止则止,言有限而意无尽,绝不拖泥带水、画蛇添足。《香水》、《错别字》、《拾麦穗者》、《田火》、《篝火》、《硬卧》等诸篇尤甚。第四,深情。如《断指》、《当归》、《小妹》、《母亲的晚年生活》、《母亲的路》、《搓衣板》、《柚子》、《忏悔》、《伤痕》诸篇。《旧闹钟》这篇其深情还是表现为想象的奇特,令人激赏。惟深情能感人,之所以能深情,关键在于作者拥有关注生命的大悲悯的情怀。这种情怀,它表现为善良、温厚、包容。
关于本书,我拉拉杂杂写下的上述文字,也许完全是隔靴搔痒或郢书燕说,但我对作者们的欣赏和喜爱是真的。他们毫无异议是丰城这块土地上新时期以来诗人们的杰出代表。四位作者均值壮年,都有着各自繁重的工作和生活的重担,能在业余时间写出这么多诗,而且坚持数十年,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令我感慨的是,写了这么多年,压根儿就没有过什么以诗谋名谋利的念头。事实上,他们中也从无有谁从写诗中获得过什么世俗利益。这是一群纯粹的诗人,写诗完全是情动于中,发之为文。是他们听从生命的呼唤,为灵魂打开一个出口。我曾经说过,文学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被她盯上,你将一辈子摆脱不了。写诗的人是可爱的,是健康的,是幸福的,是不易变质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为本书的作者们骄傲,为丰城这块乡土骄傲。他们燃起的篝火,必将照亮这块热土,照亮我们灿烂的前程,引领着我们永恒地希望。我期望他们生活得更好,写下更多更好的诗。当然,我私心也奢望自己能活得久一些,能与他们俱老,与他们一道,看完这人世的风景。
二〇一八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