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生长在芒市市中心的一 株大榕树,之所以称为三棵树,是因为它的三根气根,与主杆共同撑起巨大茂密的树冠,形成独树成林。而它成为芒市标志性的景观,不在于它的“壮观”,因为在德宏,生长着许多大于它几倍的独树成林,譬如盈江铜壁关的大榕树,大小气根近百根,树冠覆盖十多亩地。也不在于它的百岁之身,它只能算榕树中的小辈,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记住了历史,历史也记住了它。
三棵树,是当地先民德昂族,还是后来的傣族所种,抑或是自然生长?已无从考证,可它的知名当从滇缅路的修筑开始,它见证了边疆各族儿女用血肉筑路的感人画面,也见证了在这条路上发生的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它扼守在滇缅路上,德宏第一辆机动车辆从它身旁绕过。起始南北一千米的路段,芒市街的雏形悄然孕育。滇缅路成为抗日物资运输唯一的大动脉,迅速改变了抗日前线的态势,得益于军火援助的石牌保卫战,让日寇首次遭遇入侵中国以来最猛烈的打击,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大动脉上的最大功臣就是来自于南洋的三千多名华侨机工。他们在这条路上有一千多人牺牲或失踪。三棵树旁边是一个大型加油站,对面就是南侨机工一大队的驻地,每天有上百辆的货车(250多辆机工的车辆和云南运输处的车辆)从它的面前经过,多少悲壮的故事在它的眼前发生。它看着十万远征军走出国门,从此不见将士归,却目睹了日军蝗虫般涌来。可喜的是,终于盼来中国军队的二次远征,如秋风扫落叶,率先将日寇逐出国门。
芒市和平解放,从此,三棵树不再担心天灾人祸,不再担心战火的创伤。它迎来的是安宁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是一次次的惊喜,看着芒市小城从丑小鸡变成美丽的绿孔雀。
1956年12月,我出生三个月,母亲说,她背着我与左邻右舍的人们聚集到三棵树下,去迎接周恩来总理。别看这几百人,几乎包括了芒市街(那时还未称城)全体机关单位人员和百姓。总理在车上老远就看到有群众集聚在前面,不顾警卫员的劝阻,执意下车,步行迎向群众,微笑着挥手致意,不时说着:大家好,同志们好!那时,芒市和平解放不久,匪特十分猖狂,总理下车步行在人群中,可想风险有多大?可见总理的胆魄与亲民。父亲也跟我说,总理离开芒市前还到厨房看望他们几个炊事员呢。一旁的警卫员提醒总理时间到了,总理却对警卫员说:小鬼,我们来到边疆,师傅们这么辛苦,不问一声就走了?
三棵树见证了芒市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土地改革,包括芒市在内整个德宏地区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的创新模式:傣族集聚的坝子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以景颇族等集聚的山区实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使得处在奴隶社会后期的地区搭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快车。德宏探索出的新路子,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土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模式,毛泽东主席对西藏的代表团说:西藏的土改,你们先到德宏看看,学一学。随后,这一创新在各地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推广。1959年,德宏就开始纠正大跃进的错误,取消大锅饭,取消大炼钢铁和加夜班,归还给农民大牲畜和大农具,狠抓农业。因此三年困难时期,德宏还为内地提供粮食和猪肉。1985年,德宏开始探索内陆开放的路子。在没有批示,没有批文,只要符合三个有利,即使面临“丢乌纱帽”甚至“坐牢”也在所不辞的往前冲。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实现继深圳之后的内陆对外开放。开放三年后的1988年,一组数字让世人惊愕: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全国13.7%,云南13.3%,德宏19.7%;工农业总产值的增幅:全国10.9%,云南8.8%,德宏11.1%。多项主要的经济指标出乎意料地出现了超常的发展,竟然超过了全省、全国的增幅,真是惊人的奇迹。一时间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注意,许多考察团和中央重要领导接踵而至。抵达芒市,路过三棵树,涌向畹町、瑞丽,成了全国商贸与旅游最热闹繁忙的打卡地。
自明朝三征麓川后,加之连绵的战火与瘟疫等天灾人祸,芒市(德宏)倒退了几百年,巨大的鸿沟太需要新时期的我们只争朝夕,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州的优势,抓住机会,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善于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民族复兴的步伐。如今,三棵树下的滇缅路——团结大街,成了市区内纵横交错的街道之一,在它的面前又多出了美食街、服装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古老的三棵树继续它刻骨铭心的见证,见证时代的惊喜和自豪。
2024年5月19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