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啸河的头像

南啸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1
分享

依然守着这条路

德宏本没有公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便有了滇缅公路。那是一条用血肉铸成的生命线,为抗日救国,并将日寇逐出国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自德宏和平解放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条老路三十年仍旧发挥着它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家就住在这条路上。母亲迫于生活,早在滇西抗战爆发前就来到这里,日寇入侵,母亲又回到距此近百公里外她的老家避难。战争一结束,母亲又回到了这里。母亲和父亲在这里相遇相识,组成一个家,便用战争遗留下的空汽油桶剖开敲平作屋顶,用竹片作围栏,在这路边盖了一间简易房,一住就是十多年。我出生在这里,小学、初中,上学放学,我都走在这条路上。

回想孩童时代,大部分快乐的往事都与这条路有关。从南面的三棵树到北面的一小(原芒市第一小学旧址)相距一公里左右,也在这条路上,而我家则在这两者的中间。这两端的边上各有一条大河,成了孩子们天然的乐园。河水清澈见底,水中多彩的鹅卵石,一群一群穿梭的鱼清晰可见。河湾水流冲出的水坑较深,成了我们学游泳的好地方。孩子们都是光屁股在河里游玩,不安分的小鱼总会不识数的想来啄食孩子们的小鸡鸡,于是兴奋与夸张的惊叫此起彼伏。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看着河里活蹦乱跳的鱼,饥馋的孩子们都会想些办法去捕获,垂钓用具就着河岸取材:从龙舌兰里抽出一根筋线当鱼线,拿铅笔刀截一段植物杆作鱼漂,线的另一头就是钩:那是用有韧性的树皮削成葵花籽状,将线系在中间,把它折拢穿上蚯蚓,然后将其丢到河里,漂、线、钩一落水上鱼就上钩了,脱了蚯蚓的钩立即弹直了,卡在了鱼的腮上,只见漂在河中飞跑,于是孩子们开始在河里奔跑追逐。似乎成了约定俗成,谁也不帮谁的忙,因为整个乐趣就在这追逐中。当提取漂,一条雪白的飞片鱼跃出水面,通过鱼线的抖动传导手中,那种快感真是无语言说。

那些年,夏天的雨量特别暴力,下个三四十天的连天雨并不罕见。这时候河里是去不了了,两条河赛着比水的暴涨,所以这一段沙石路都被河水蚕食。河水一退,路面和路边坑凹的水塘又成了我们的好去处:水塘里会留下些马鬃鱼、胡子鱼、鲫鱼、沙鳅鱼,带上小桶,脸盘兴高采烈的去捉鱼。有时避让不及被车子溅一身泥水,惹得同伴哄堂大笑,自己不恼,也快乐的大笑。那年月的生态真好,孩子不知艰难的快乐着。

我在这条路上自寻快乐的时候,并未体会到母亲的不快乐。如今想想,当年的母亲隐忍着多大的含辛茹苦。孤儿出身的父亲是个不顾家的主,他只知道自己,没这个家的概念。一家的重担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母亲躬腰拉着满满的沙石,强撑着东踅西倒的步履,行走在这条坎坷不平的泥沙路上,只为她的孩子,一步一步向前挪。冬天脱土基,赤脚踹在寒霜一样的稀泥里;夏天削菠萝,通宵达旦……母亲艰辛的一幕幕,让我不经意间常常在大脑里回放。而母亲日复一日打扫着这条沙石路给家里带来的灰尘,抱怨着,却没能看到她脚下的这条路铺上柏油,庆幸的是母亲看到了她的孩子扇动翅膀起飞的那一幕……

如今,我依然住在这条路边,孩子成家后,靠自己的能力搬出去住,离我不到500米,还是离不开这条路。只是这条路早已拓展成八车道的柏油路,与高速公路连结:在州内,把过去一天的路程缩短成一小时;前往省会昆明,将过去四天的车程改成八小时。我和我的家人,依然守着这条路,它在跨越时空,我们在跨越时代,跨越幸福,走向复兴……

2024年10月8日星期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