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段红芳(清纯芳心)的头像

段红芳(清纯芳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1
分享

突忆母亲的粮荒

小时候家里穷,每每临近过年过节时,母亲都特别惆怅。

宁穷一时,也不能穷一节,是中国农村人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在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里,大人娃娃都饿的饥肠辘辘,对食物的渴求是可想而知的,这种不用言语的渴望,却是一个家庭主妇最痛的刺,深深地扎在她心里。母亲便是成千上万个家庭主妇中的一员,也被食不果腹的刺深深地扎在心里,伴随了大半辈子。

逢年过节给七、八口人做一顿能吃饱的饭,是母亲最大心愿,也是她最大难处。为了这顿饭,让母亲在很长时间里,都处在忧愁与痛苦中。一顿能吃饱的饭——一个是量,一个是质,量是多,质是稠。平时,一家人吃着能照出影子来的稀糊汤,我们叫这种饭为“影子饭”。几年前,大概是十几年前吧!我写过一篇散文,叫《母亲的“影子”饭》,还拿了兰州农民艺术家奖。这种影子饭,早把一家人吃害怕了,所以都盼望着过节呢!尤其是我们这些不知人间疾苦的孩子,盼望过节过年的心情,真的是用文字都无法形容的。有时,为算清离某个节日的天数,扳着手指头数,手指头不够用时,就连脚指头都用上了。我们的盼望,却是母亲惆怅的源泉。

不管母亲怎么惆怅,物质怎么短缺。在过节当天,母亲都会给我们做一顿能吃饱的稠饭,一般都是应时节的饭,譬如二月二要吃炒豆豆、爆米花,清明要给老先人们蒸一种叫石榴的花馍,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端午节要吃粽子和糖糕,日子甜甜蜜蜜,夏至要吃凉面,中秋节要吃月饼,冬至要吃饺子等等。我还记得有个什么节,还要吃窝窝头。苞谷面做的窝窝头,包了一包包的酸菜,我最不爱苞谷面窝窝头了,虽然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里,母亲为了这一顿窝窝头,也会费尽心思,但我对苞谷面窝窝头实在不感兴趣,我宁愿饿着,也不爱吃。

在一年四季,众多节日里,最母亲头疼的还是端午节。因为要吃粽子,粽子是最费食材的。母亲为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可能在过完这个端午节,就开始为下一个端午节攒食材,豆呀枣呀!是特别稀缺的,得早早准备,尤其是大红枣,准备好了还得藏好,要不然会被不懂事的娃儿偷吃了。大人再饿,见了吃的,还能思量一下,看能不能吃,吃了能不能补上?可是娃儿,才不管这些,见了吃的,那是一种不要命的先吃,先吃再说,是我们一管作风。所以,母亲得将这些稀缺的东西,藏起来,而且还得隔三差五换地方,生怕被我们发现,偷吃了。不仅要防娃儿,还要为包粽子的米发愁。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秦岭南麓的深山老林里,村子里全是坡地,没有水地。家里一粒米都生产不出来,只能去买,买东西得有钱,这让母亲更忧愁了。

过端午节,不仅费食材,还费钱。粽子算是最稠的饭了,一个粽子的食材,用来熬一锅稀饭,绰绰有余,可是过一个节,不能只给一个人吃一个粽子吧!粽子人人都爱吃,一大家子七、八口子人,按一人吃三个,也会将近一个月的口粮吃完了,再加上过完清明节到端午节之间,再没有别的节日,而且还是漫长的昼长夜短、青黄不接时节,人人都饿的面黄肌瘦,在这种饿疯了的日子里,人们都在煎熬中,对待端午节的到来,那更加的祈求。如恶虎扑食般的家人,都虎视眈眈地等着,期盼着端午节能吃个饱饭。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并不懂文人骚客的浪漫,也不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她唯一知道的,就是要在端午节为家人包粽子,最起码是让家人借此机会吃个半饱,可这小小心愿,母亲都要努力很久,才能攒够食材和钱。

从小经历战乱、大半辈子都在缺吃少穿中生活的母亲,对食物的珍惜,是无人能比、无人能及的。家中有粮心不慌。母亲是见不得家里没粮食的,就连她苦尽甘来,在西安安度晚年,也是很关心粮食。如果家了没有馒头,母亲就慌得坐立不安,更不要说没米没面没油没菜了。对待粮食,我觉得母亲已是病态,现在是什么年代,国泰民安,物资丰盈,母亲压根没有必要这样夸张的慌乱。后来当我成为母亲的角色,才知道,粮荒给母亲留下严重心理阴影,也深刻理解了母亲。母亲常常说,社会发展好了,现在农民都不种地了,良田万亩都种上了高楼大厦,可我这心里更加慌张了。我还笑过母亲是忧国忧民。母亲说忧国忧民的大情怀,她是没有的,她就是个小女人,她的世界就是她的娃儿,当娃儿们饿的面黄肌瘦,饿的像小鸟般张大嘴巴向母亲要食物时。没有吃的,母亲恨不得将身上的肉割下来喂娃儿们。母亲是有这种深刻体会,所以更懂得珍惜粮食。

母亲常常给我们讲,在年谨时,有人嘴里含着金条,都会被饿死的。从小到大听母亲的教诲,虽然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更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但还是觉得母亲对粮食的珍惜有点病态,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人们都进入了小康生活,衣食无忧,不要说当下的人们生活水平有多高,就连现在的家禽,吃的都比过去的人类吃的好,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和谐社会主义的好处。几十年来,并没有经历过粮荒的我们,也会把母亲的教诲当成耳边风,压根不在心上放。三年疫情,不仅给我们敲了警钟,还让我们深刻体会,没有粮食的可怕性,更懂得母亲的粮荒,给她留下的创伤是无法治愈的,更能理解母亲对粮食的珍惜并不是病态的。

如今母亲耄耋之年,早已忘记许多事情,也不知道操心家里有没有粮食了,她已经卸下生活的重担了,整天被病痛折磨着,无暇顾及别的事情,但我知道母亲的病痛都是当年饿出来的。粮荒折磨了母亲一辈子,她是该好好的忘记一切,像个孩子一样无忧无虑。而我们要努力为父母和孩子支撑一片天,庇护她们的周全。作为中年人的我们,生活的重担一头挑着父母,一头挑着儿女,虽然处在物资丰盈的时代,也没遇过什么饥荒,可以说是幸福极致了,但还是友情提示一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今恰逢端午节,我让女儿吃粽子。女儿一看粽子,就撇嘴,不吃。我心里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悲?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尤其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对粮食的浪费,还有那些场面上的浪费,是令人讨厌和心寒的,只要是中国人,从小就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有谁能把这诗句刻在骨子里呢?就如同现在,女儿对盘子里的粽子不屑一顾的样子,让人不由自主地生气。给她讲姥姥的教诲和我小时候饿肚子的经历,她却说都是我杜撰的故事,在给她洗脑。她一副无药可救的样子,让我认真思考,我的教育失败在哪里?让她有这样的表现?还是物质富裕的,让她对食物产生厌倦?我扪心自问,却没有个合理的答案。只能去反省,越反省,母亲的粮荒,越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于是胡乱地写下这些文字,以缅怀我们小时候的日月,以缅怀母亲的不易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