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日漫步的头像

秋日漫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0/15
分享

扶贫随笔

               

天刚下过雨,通往西关九组的山路泥泞不堪,我驱车好长时间才来到这个地处坡咀的小山村,这里仅住着十几户人家,在西关村这是唯一一个人居环境较差的自然小组,我所帮扶的贫困户李冬望(化名)就住在这里。推开李冬望家的大门,扑入眼帘的是满的狼藉院子中间堆放的一堆杂物柴草似乎点缀着庭院的空旷,半砖混结构的平房裸露着陈旧,很多天没有见过扫把的院落,杂草丛生,从院门通往屋门的小路行迹可见。这个场面让我触目惊心,我不仅从内心感叹:这贫困户!他们究竟为什么贫困,为什么住这么差的环境,为什么都不打扫院落的卫生……一连串的为什么从我心头浮过,我有些茫然,甚至后悔当初没有找扶贫站,给自己调整一个条件更好的贫困户。

站在院子中间,我随声问了一句:有人吗?一位老大爷模样的人从屋里出来,笑着说:姑娘,你找谁?大叔,这是李冬望家吗?噢!我就是,你是....?我赶紧向他说明来意,李冬望把我们让进屋里,黑暗狭小的屋子白天视觉都有些困难,就听见老李不好意思的说:“你们看连坐的一块地方都没有”。这是我第一次到李冬望家,我们谈了整整两个小时的话。李冬望一家7口人,夫妻俩、俩儿子、俩儿媳和一个孙子。一家人除了一个在外务工的儿子和一个在校读书的孙子外,都围着土地转,家庭收入每年都非常有限,李冬望和在外务工的儿子都身患残疾,尽管如此,一家人仍然把希望寄托在身患残疾外出务工的儿子身上,盼望着有一天过上好日子。李冬望家有耕地21亩,其中苹果园8亩,每年种植露天玉米12亩,剩余的1亩地种些杂粮和蔬菜之内的作物,生活基本上维持着自给自足的模式,这么多的地每年的收入却没有越过贫困线。

从李冬望家返回单位的一周内,心情郁闷,我不停的思索着李冬望家的现实状况,纠结着他们家的困难和苦痛,思考着帮助他家摆脱贫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不停的为自己打气,用同情心和责任感从内心深处坚定了帮助他家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我拿起笔在扶贫日记的扉页写下:李冬望脱贫由我负责,由我承担,就从打扫卫生开始,从扶智扶志开始,从调整产业结构开始。

周之后,我又一次来到李冬望家,开始实施我的计划,和李冬望全家一道打扫庭院卫生。我们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把整个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让人感觉到这里开始有家的温馨。通过庭院卫生的大扫除,使李冬望全家感受到生活的另一面,拥有美好环境、向往美好生活从他们内心深处萌发,劳动了一天,每个人脸上却都乐滋滋的。随后的几个月里,我一有空就到他们家,用拉家常的方式慢慢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和热情,为他们鼓劲,帮他们树立信心,实施我的第二步计划——扶贫先扶志。当李冬望的二儿子和在家的两个儿媳妇对用劳动改变生活充满信心的时候,我为他们家制定了“远务果、近抓粮,摆脱贫困把工务”的脱贫计划,让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外出打工,在生产关键环节,至少有两个人回家助农,减少李冬望夫妇的负担。这正是我的第三步计划——调整产业结构,李冬望家土地面积大,每年收入不高,效益低下,针对这一现状,我重新在耕地上作文章,把现有的8亩苹果园按幼园和成龄园进行分类指导、科学管理,抓当前、谋长远,将种植露天玉米12亩土地重新调整为种植地膜玉米9亩,新建杂果园3亩,由于距离县城较近,几年后杂果上市,可直接增加家庭收入。2017年,在我们彼此信任,相互配合下,经过一年的努力,李冬望家顺利实现了脱贫目标。

李冬望家虽然实现了脱贫,但在致富奔小康的征途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段布满艰辛的里程里,我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去努力、去奋斗、去克难、去攻坚,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浪花,无论漂流到哪里,总闪耀着我们脱贫干部的本色。终极目标,完成使命,兑现承诺,把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贫困户心中,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2018年5月3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