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扎,是西域特有的名词,意思是“集市”或者“农贸市场”,是人们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
在新疆的大小城镇、乡村,随处都可以找到巴扎的影子,我所在的布拉克苏乡,最热闹的地方当然也是巴扎了。它集中于流经布拉克苏乡的喀什河的河道边,是一个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各有一公里路长。
布拉克苏的巴扎在每周星期三,每逢巴扎日,路上行色匆匆的人流和川流不息的车流,目标都是巴扎。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幼都会穿戴整齐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青年人骑着摩托车,中年人开着三轮电动车,急匆匆向前赶。戴着巴旦姆花帽、留着一把蓬松白胡子的老人则不紧不慢地赶着驴车,车上拉着老伴和小孙子,优哉游哉地前行。看到步行的我们,会热情地招呼上车。我们往往也不客气,跳上驴车,和老人一家人一路聊着天,说说笑笑就到了巴扎。
巴扎设在一个很大的场院中,巴扎上的商品繁杂,按照品类形成了不同的交易区,服装巴扎、地毯巴扎、水果巴扎、美食巴扎、手工艺巴扎等。由于环境因素,牛羊巴扎、柴火巴扎等区域大多设立在大巴扎的边缘地带。商贩们在大棚内占位设摊,高声叫卖,有的摊位还提早录好叫卖声用小喇叭循环播放。卖冰水、酸奶的推着小推车,叫卖着穿插其间。一些当地群众把自家的瓜果、蛋禽、牛羊、手工制品之类也拿到巴扎上兜售。顾客根据自家需求,在不同摊位前转来转去。一时人如潮涌,声音嘈杂,热闹非凡。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着,在感兴趣的区域停留的时间会长些。在甘甜的新疆瓜果面前,卖家把西瓜、哈密瓜切成小块,殷勤地递给摊前的人们品尝。到了冬天,摊边还会燃起火炉,一圈吃瓜的人一边吃着冰凉香甜的瓜,一边烤着火聊天,那真是“抱着火炉吃西瓜”的奇特景观。
在美食巴扎,又香又酥的烤包子,大小不一的烤馕,外酥里嫩的烤羊肉串、烤鱼,十全大补的抓饭,五彩缤纷的拉条子,爽甜可口的手工冰激凌……抓饭永远是巴扎上的主角,这种用大米、胡麻油、羊肉、胡萝卜、皮牙子和干果做好的美食既营养又解谗、既美味又扎实,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肠胃。烤肉也是巴扎的一个特色,用红柳枝穿上肉块,撒上盐水用火烤熟,配以孜然、香料和辣椒粉,仅仅是香味就让人食指大动。馕坑肉是另一种烤肉方式,看上去简单,就是把块状羊肉串到带有钩子的铁架上,放入馕坑炙烤。馕坑肉往往只选前腿和排骨,而且通常仍是用传统的土坯馕坑,烧的多是杏木。半个小时左右,混合着木香的金黄色的烤肉外焦里嫩,新鲜出炉。配上一块热馕,一碗滚烫的茶汤,让你的肠胃和身体都变得无比的享受。
在一个空着的大棚下,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围坐在一起亲热地交谈着。伴着卡龙琴、达甫奏响的悠扬而舒缓的乐曲,一位老者自发走入中间引吭高歌,人们便纷纷离座,慢旋、轻快地跳起麦西来甫。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人越聚越多,氛围越来越高涨,跳到不得不回家的时候,大家才互相告别,摩托轰鸣,驴车辚辚,尽兴而归。
巴扎涵盖了维吾尔族同胞日常生活中的多个方面,从中可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风土人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巴扎也注入了新活力。巴扎不仅是当地农牧副业产品的集散地,商品的销售市场,又是当地的文化中心、交通中心、新闻信息中心以及展示当地民俗风俗、特产风味的广场。
我曾到乌鲁木齐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游玩,这个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各色物品琳琅满目,中外顾客摩肩接踵,歌舞表演美轮美奂,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让我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巴扎不仅是新疆民俗文化的舞台,也是人们交流聚会的场所。新疆人的生活离不开巴扎,巴扎成了一种寄托,是排忧解愁的好去处,是难以名状的一块精神之地。
三年前的冬天,我离开新疆回到家乡,之后的日子密集又琐碎,我已经忘记好多细节,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大梦一场。大约我这辈子再也不会有这样在维吾尔的乡村闲逛一整年的时间了,像缅怀久爱却失却的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