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人爱咥面,日日离不开面,一顿不吃,便恍然若失,好像一天都没吃饭似的。最寻常面食则莫过于做起来省事、吃起来舒坦的擦圪抖。因此,做擦圪抖用的擦子,自然是家庭餐饮的一个重要用具。
擦子,看起来很简单。取一块长方形铁片,用细小錾子在上面捣扎一些密密匝匝的洞,然后用两根长木条两块短木片围好钉实即成。这看似简单东西,却没多少人会做,至今几近失传。用时极方便,只需将擦子架在沸腾锅上,面团铺放上面,用力推移,松软的面就会由洞口缓缓下入锅中。依据洞孔大小宽窄,有所区别,宽大者为大擦子,面入锅洋洋洒洒,拇指头一般大,似玉片翻滚,称为“擦片子”;窄小者为小擦子,面入锅飘飘悠悠,细长细长,如蝌蚪游动,称为“擦圪抖”。擦圪抖,用豆面做最好,光滑而细腻,柔软却韧性,咥一碗,好不惬意。
擦子,质地颇有讲究。铁皮做的,硬实,耐用,但容易粘面,使用起来费劲;铜皮做的,光亮,润滑,也极利面,使用起来省力。民间习惯认为,铜可辟邪,更有“铜勺铜笊篱,越吃越有”“家里铜器响,消灾又降福”民谚。铜分为黄铜、青铜、白铜和红铜,红铜是纯铜,较为金贵。在穷乡僻壤,除非殷实富足之家,一般人家是难以见到带铜色东西的,更难得一见红铜物件。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值几个钱的东西,旧时也并非家家都有,户户皆存,只有少数人家才备。大多数人家都是用时才到邻居家去借,用后立马归还。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嘛。一把擦子,每天中午不知要在几家锅台转悠,几户门口进出。我邻居家,就有一把,而且是铜的,红铜的,洞孔不大不小,颜色不深不淡,是擦子当中的极品,自然成为左邻右舍之间的香饽饽,每天中午时分忙的不可开交,难觅踪影。
邻居姓邱,名学和或雪河,是外地迁居的。他家迁来后,由他人做主购买了我家一度闲置正房两间老屋,与我大伯家成为同院邻居;后来,父亲转业回村需要安家,才又在西院购买了三间西房,我们也就成为两院邻居。他的婆姨,印象中是东川人,朴实,热情, 贤惠,少言,按照辈分我称她“姆姆”。我没问过这把举村无双擦子的来历,只是因借擦子,没少跑过他们家。
刚开始的时候,是同院东房邻居使用时我母亲前去借用。后来熟悉了,母亲直接到邱家彬彬有礼去借。到最后,是我自己心存忐忑去借。老实说,刚开始借人东西是件极难为情的事,因为人家也会用,谁家置东西不是为了自己使用方便?况且小孩子登门,难免有言高言低之嫌,脸热脸冷之态,低眉顺眼之窘。可从来没有听说学和姆给谁难看脸色,难听话语,反正我经常看到她是脸上笑眯眯的,嘴上稳沉沉的。有时她在使用,让我坐下稍加等候;有时拟用,让我快用快送;有时外借,告我上谁家去取。因为她对人很和气,所以大家都乐意到她家去借。那把红彤彤的铜擦子,每天东家出西家进,用的是油光光明晃晃亮铮铮的,足以照得见人影。一说起铜擦子,大家就会想到她;一见到她,就会想起铜擦子。那把铜擦子,就如同那些散布在村子里的石碾一样,成为不是公物的公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供大家无偿使用。
那个时候,农村基本都是食用粗粮,细粮极少。即使是非农业人口,每月也只有30%的细粮,还经常领的是库存旧粮或者是长芽麦磨的面,吃起来要么霉味十足,要么稀软粘牙。相比之下,农村人虽吃的是粗粮,却非常新鲜可口。作为大田里主要粮食作物的玉米,夏季初成是甘甜的嫩玉茭,秋后炒碾是喷香的干炒面,水泡碾磨是绵柔的玉茭面。玉茭面缺乏粘性,需要参搅榆皮面用热水去和,然后做成各种面食,面条,捻圪瘩,切板板,河捞等等不一而足。那些面食做起来比较费事,最简便快捷的还是擦圪抖,面团可软可硬,也无需醒面,只要用手团起水开就可去擦。捞出配以土豆丝、萝卜丝等菜肴,来点咸盐、辣椒、陈醋、葱花佐料,即是农家平日最常吃的午餐。做豆面擦圪抖最难,豆面粘性大,需要配好豆面、玉米面比例,和的不软不硬,不然用尽全力也擦不下去。豆面特别好吃,豆香诱人,韧性有余,口感极好,是擦圪抖之王。抗日战争时期,沁源民歌中曾经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歌名《榆皮面擦圪抖他就喜欢》,至今久唱不衰,成为最具特色的乡音。歌中唱到“你舅舅他本是做官为宦,每日里吃的是猪肉白面;今日里到咱家真也稀罕,咱家的外家常饭咋往上端?”“俺舅舅他也是咱庄稼汉,当区长与百姓同吃同穿;叫一声娘啊你不必麻烦,榆皮面擦圪抖他就喜欢”。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物种类日渐繁多,昔日罕见的细粮成为日常主食,过去普通的粗粮淡出平日餐桌。擦子,似乎成为新居碍物,或存放旧居,或丢弃不用,或废品卖掉,不经意间退出百姓视线。犹如团扇一般,“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我参加工作后,回家少了。即便回去,母亲也会做一些好吃的。家里偶尔做碗插圪抖,是用自家买的擦子做的。学和姆家的那把铜擦我再未见过。
世无常态,事易常变。这些年,人们突然又念叨起粗茶淡饭的好处,念想起旧时吃厌的饭食,想起那淡忘的擦圪抖。可许多人想要买擦子,却发现早已无处可购,无人再做,只好回到老家翻出霉味十足、锈迹斑斑的旧擦子,洗净再用。一碗热气腾腾的擦圪抖端上来,儿时味道直刺味蕾,家的温馨油然而生,满满的乡味乡韵与乡愁充溢心头。
一年夏日,我回村参加一个亲戚丧礼,得知他家西院就是邱家新居,学和姆依然健在。我特意过去看望老人,她已经卧病在床许久,不是很清醒了。我俯身问候老人,她疲惫的眨眼看看,默默无语。临别我顺便向伺候她的大女儿问起那把红铜擦子,她说早已经不知到哪里了。
前段时间,我在街头邂逅一位制卖擦子的老师傅,急忙购买一把,并拍摄视频发到抖音。没想到,点击量竟然高达6.6万人次,人们纷纷点赞留言,打探老师傅联系方式,想买者有之,想修者有之,还有远方游子想邮购的。于是,我再次找到老师傅要了电话,公布在抖音末尾的留言里。
一把擦子,是一个地方特色饮食用具,体现的是一个区域民俗风情;这把铜擦,则是我记忆深处睦邻亲情,彰显的是往昔岁月人间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