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焕彦的头像

邓焕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6
分享

土炕上撑着葫芦而站立

路过他的村庄,我常常会停下车子,走进路旁他家,去看看他。闲暇时候,他动辄会悄然出现,进入我的脑海,来“串串”门。

他是我采访过许多人当中的一位,土炕上抱着葫芦烫画,从未站立一次如今却“屹立”于脱贫路上的残疾人王英杰。

“他从小到大,没有站立过一次。只能在土炕上坐着、爬着,自学,作画,烫画,挺不容易的”。那年一个朋友向在县文联工作的我这样介绍他,引起我极大兴致,便在夏日午后冒着酷暑兴致勃勃前往他所在村子——沁源县交口乡官军村去看望他。

太岳山下沁河岸边,清澈河水绕村而过。他家就在岸边路旁的一座小院。几棵果树浓荫遮挡着烤人阳光,几盆花卉怒放在房子外墙窗台,干净利落中透着一种朴实的美,寂静孤独间显出一种平淡的幽。1975年出生的王英杰,端坐在铺着油布的土炕上,隔着玻璃窗向外张望着什么。

看到我们几个不速之客次第进入屋里,他艰难地挪了挪笨拙身子,微笑着边同我们打招呼,边顺手拿起鸡毛掸子轻轻拂去炕上微尘让我们就坐。身后是一堆大小不一的葫芦,是日日陪伴他的“伙伴”。

他消瘦单薄,骨骼清奇,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上身与正常人无异,下身却极短,比双脚长不了多少,因瘫软而无法直立。他患的是一种名为“先天性脊柱裂”的疾病,导致他重度下肢瘫痪,属于肢体一级残废;行走只能依靠两只手支撑着身体挪动。出生至今,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土炕和轮椅上度过。

他不大爱说话,每一句话都言简意赅。他告诉我说,儿时看到小伙伴们一个个背着书包活蹦乱跳去上学,他却无可奈何地坐在土炕上,眼巴巴望着他们兴高采烈远去的背影,心中极其羡慕。大人们下地劳作出门做事,他孤身一人在家,只能默默注视着家里杂乱的物件,静静聆听着院里鸡犬的鸣叫。实在无聊,他就拿着铅笔胡乱涂抹,拿起泥巴肆意乱捏。画着画着,捏着捏着,竟然越来越像鸡狗猪羊一些小动物。大字不识的奶奶看到,欣喜异常,夸赞他,鼓励他,他也越来越有兴趣。父亲见他喜欢学习,到学校买回一套一年级教材,空闲时就同家人教他学习,让聪慧的英杰断断续续认识了不少的字。弟弟上学后,用过的书也“旧物利用” ,自然而然成了他新的学习课本,他成为一个不在校园的小学子,没有正式老师的小学生。

14岁时,父亲看他特别喜欢画画,带着他到相距20多里的县城拜访县老年书画协会主席毕光第老师学习国画。20多里路程,对于常人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对于他来讲,却相当艰难。每次都需要早早出去等车,下车后还得换上轮椅,由父亲推着一步一步到老师家里。一整天,水不敢多喝,饭不敢多吃,怕的是外出上厕所不便。即使有便意,也常常忍着憋着,不想给他人增添一丝麻烦。几年时间,每周一次,春夏秋冬,从未间断。学有所成后,在老师推荐下又报名参加天津市神州书画学院函授学习,主攻花鸟,兼学人物,使他这个从未进过校门的残疾人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绘画知识,技法日益提高。

英杰说,瘫痪在床毕竟作画不便,影响创作,更不可能以此作为一种的谋生手段。好强的他眼见得年龄一天天大了,不仅不能自食其力,反而需要依靠父母养活,令其心急如焚,坐卧不宁。18岁时偶然在翻阅报纸时看到一篇关于葫芦烫画的介绍,让他心中怦然一动,这不正是一个适合自己从事的不错选择吗?于是,他托父亲找来葫芦,购了烙铁,开始自学烫画。起稿、烫轮廓、填色、熨染,夜以继日琢磨,废寝忘食钻研,几天做不成一个。他没有气馁 ,没有退缩,因为在他面前无路可退。经过一次次失败,一遍遍摸索,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他如愿以偿。一簇簇逼真的花卉,一个个秀丽的字体,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经他灵巧双手点画,清晰而又美好地展现在一颗颗饱满的葫芦上,使其赋予了文化气息,提升了固有价值。

葫芦,原本有“福禄”寓意,他将“福”“禄”“寿”“喜”这些吉祥如意字和“关公”“弥勒佛”“观音”“寿星”等民间喜爱人物烫画在小小葫芦上,为大家送上美好的祝福。人们也通过他的作品认识了他,由惊奇、赞叹、把玩转向敬佩、欣赏、购买。每当有人赏析他的作品,购买他的作品,对他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巨大的鞭策。他虚心接受别人意见与建议,不断学习充实,作品越来越好。

经过二十多年不断艰苦努力刻苦钻研,他创作的作品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走上了街头,登上了书报,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认可,知名度与美誉度也越来越高。他成为全县唯一一名葫芦烫画者。

随后几年,县里每逢搞展览,我都会在展厅看到他坐在轮椅上抱着葫芦烫画的身影,他身后永远是挂满葫芦烫画作品的背景。我知道,这背后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着。他曾经告诉过我,一个大点的葫芦,从开始起稿到完成,动辄需要20天左右时间甚至更多;一个5公分大、图案简约的葫芦烫画每天也仅能做两个。

对他而言,毕竟是一种谋生手段,不会轻言放弃。

2009年,他的这项技艺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2010年他被认定为县级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被列入长治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4年他被评定为长治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身残志坚事迹,经媒体宣传,感动了无数爱心人士。许多人登门购买他的产品,为的是奉献一点爱心。县文化馆馆长孙树青、县政协副主席郑曙林等多次到他家嘘寒问暖,指导创作。县检察院为他投资建设了一个葫芦种植大棚,帮他解决了购买原材料之难。他说,这些年始终被党的阳光照射着,被社会博爱温暖着。

2016年冬,当时已到县电视台工作的我,带人采访归来路过他家,我再次去看望他。得知他已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颇为高兴,想一贫如洗的他从此可以衣食无忧了。可他却说,“我不能躺在国家帮扶的怀抱里,心安理得地享受扶贫资助,应该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让我们一行深受感动,泪涌双目。当我把这话连同照片一并发到朋友圈后,引起多人关注。太原刘小芳女士亲自带来她种的葫芦托我转交,并托远在福建亲戚购回葫芦种子,送给英杰种植。这年夏天我到大棚看时,硕大葫芦业已挂满顶架,呈现出“福禄”之势。

他如是说,也如此做。手中常是葫芦、铅笔、烙铁,脑中全是构图、立意、创新,眼中满是图案、样品、作品。2017年底,听说他已靠自己智慧头脑勤劳双手实现了脱贫,我在感到欣慰同时又一次对他肃然起敬。面对他的脱贫,那些四肢健全、头脑清晰却不思劳作躺在炕头享受国家帮扶政策的人,不知是否汗颜?

2018年,我在县体育馆东侧非遗活动区与他邂逅。他说,县里给他们十多个非遗传承人每人一间门面房,开设了各自工作室。这样,他接触面广了,学习机会多了,作品也日益丰富起来。虽然收入微薄,还是能够聊以为生,足以勉强度日。他说,县乡村干部帮助他进行危房改造,给予他各方面照顾,让他心里倍感温暖,由衷地感激党和政府对他这个残疾人的关心。如果没有党和政府,他这一生一世永远也不敢想什么脱贫,更不可能脱贫。

目前,他除了创作传统图案的葫芦烫画,也按照客人需要接手一些私人订单,有情侣照,也有全家福。他还为县自行车俱乐部制作过标志作品呢。

英杰现在实至名归,他是长治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烫画技艺传承人,还被有关部门评为首届感动沁源十大人物、长治市最美残疾人、山西省自强模范。他的工作室经常有人慕名光顾,他的作品经常被一些爱心人士购买,被北京、陕西、四川、江苏、云南、台湾等地的民俗馆、博物馆收藏或收购,甚至还作为礼品被带到新加坡等境外。同时,在省市县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中频频获奖。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山西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央视乡约栏目、台湾东森电视台和人民网、新华网、中工网、新华社客户端、新浪网等门户网站多次进行报道。

一个从未站起来的残疾人,一个真贫真穷的贫困户,不甘心命运的安排,敢于与命运抗争,孜孜以求,自学成才,用葫芦作画,为他人送福,靠勤劳谋生,终于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楷模,身残志坚的典范,脱贫攻坚路上迈出铿锵步伐令人仰之弥高的“挺立”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