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焕彦的头像

邓焕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13
分享

车过车道

孟夏一日,风和日丽,便想着驾车出去走走。到哪?脑海中不由自主闪出一个地方:车道。

对,车道。应该到这个地方看看,我已经两年未去了。

车道是位于沁源与安泽交界的一个小山村,隶属于安泽县和川镇,紧邻沁源县法中乡柏木村。

以前我到临汾曾经途经车道。那时的车道是一个非常脏乱的村庄,路旁偶遇几个衣衫破旧的老人蜷缩在一块宣传牌下懒懒的晒着太阳,四处是牲畜粪便与生活垃圾,与相距不远的沁源柏木村相差甚远。大约是2016年春,我又一次路过车道,发现村容村貌有所变化,最醒目的是路旁的一排房子全部用松木包面,我好奇地停车观看。不一会,从屋里走出一人,热情地邀我到屋里坐坐。原来,是一位村干部,屋里还有一气度不凡者,身高体健,面慈目善,笑意盈盈,声若洪钟,气宇轩昂。交谈中得知他姓傅名庆华,年近花甲,在临汾市农发办工作,兼任临汾市职工摄影家协会主席;2015年8月被临汾市委选派到该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热情地沏茶,倒水,交谈,犹如亲人一般,瞬间拉近彼此距离。简短聊天,让我知道这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干劲、有谋略、有行动、有魄力的实在人。于是,我记住了他。

次年的一个星期天,我约朋友一起驱车到车道,想看看这位帮扶干部是否践行他的扶贫计划,是否是那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想不到,几个月过去面貌大变。道路干净了,户容整洁了,人们精神了,可老傅看上去比上次见到时瘦了,黑了。他介绍说,全村68户,170口人,其中贫困户40户,68口人,全村的整体发展并不乐观。主要体现是每户的经济情况大体相同,收入状况没有较大差距,这也就决定了发展只能是“整体推进、重点帮扶”,也只有坚持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车道村才有可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才会迎来稳定、健康、富裕、和谐的发展局面。他说,他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车道村经济发展的“233”战略布局即“户均两头猪、山上三亩谷、川里三亩稻、致富奔小康”的产业发展模式。这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种植无公害谷子和饲养黑猪,户均收入高达5000元,加上玉米收入户均纯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

当时,全国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进行,我深为老傅清晰的发展思路所感慨,为他笃实的行动所感动。是啊,如果真能如此进行下去,脱贫攻坚定能如愿以偿;如果每一个帮扶干部都这样干,脱贫致富目标一定可以早日实现。

此后,我经常利用各种机会造访车道,也从未与他打过招呼。每一次去,都悄然前往,但几乎都能够见到老傅;每一次去,也都够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

道路硬化了。一条宽4米、长6.5公里的水泥路和一条5公里的砂石路全部铺好,村民自此告别“晴天尘土扬,雨天两脚泥”历史。村里还把街巷划分责任区,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河道畅通了。村外一条长达5公里、落差20多米的小河,筑起两道拦河坝,建成3公里的漂流道,开展了漂流旅游项目。

办公楼建成了。一座二层小楼屹立在村头,会议室、活动室、办公室应有尽有。

服务跟上了。村里恢复了卫生所,开设了便民店,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村貌大变了。村子进出两侧建起两座古色古香的高大门楼,沿途进行了路旁美化、亮化,栽种了花草,安装了路灯。户户门前用木棍扎起篱笆,整齐划一,别具一格。临街统一建起木质小门楼,“绿静春深”“风清气瑞”“春和景明”等一块块牌匾,彰显着诗和远方的意境,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文化园建好了。收集战国时期杰出人物的素材,以1:1塑造了60多位栩栩如生战国历史人物的塑像。这里曾经是2600年前长平之战的大后方,他们要建全国唯一的战国文化园。

广场落成了。组织村里妇女跳起广场舞,组织村里男人成立了鼓乐队,开展了“三农”手机摄影比赛,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车道知名度。

饭店开张了。鼓励村民办起两个农家乐,以乡土饭菜接待来自远方的游客,收入不菲。

水稻种成了。村子北面的农田里,已不再是玉米、谷子等大田作物,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山泉建的水田中绿油油的水稻。听说还没等到收获,水稻就以每公斤32元的高价订购一空。

庆丰节举办了。每年腊月小年,都要支起大铁锅,熬起羊肉汤,买回千个饼,请来文艺表演队,让劳作一年的农民吃饼子、喝羊汤、看表演,提升集体的凝聚力。

冰瀑火爆了。他们利用河道南面的悬崖陡壁,引水上山,依山造景,造成了长300米,高20米的冰瀑,吸引来游客万千,甚至上了央视。

……

不说所付出的劳动,单就这些工程所需经费的筹集也足以令人震撼。老傅说,从2015年来共计投资2200余万元。我问如何筹集?他淡淡一笑,跑呗!我知道,这一“跑”字的背后是其数十年积攒人脉的用尽,是厚着脸皮求爷爷告奶奶所得,是北上南下争取的辛劳,是一份心中责任的担当!

一次到车道,老傅带我沿村西而行至比邻沁源中峪乡龙头村之间的铁布山,传说是个战国兵寨。在镇党委的支持下,他组织附近4个村的干部进行实地考察,设计串联旅游,率先带领村民改造3.5公里的上山路,把原来的1米宽的人行道拓展为6米宽的车行道。他极目远眺信心满满地说,计划再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产业调整完成;水泉、南庄、车道、罗云、义亭和双头休闲旅游景区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在两万元;集体收入50万元。近期实施战国文化园、战国兵寨遗址的完善和罗云小瀑布景点的打造,漂流的巩固与发展。文化产业上继续打造每年一届的全国“聚焦三农”摄影展;拓展每年腊月二十三“车道羊汤节”活动;巩固村合唱队伍、锣鼓队伍、舞蹈队伍的发展。民生方面建立健全老年生活服务中心,65岁以上老人每天可以免费吃1顿饭,每季度拆洗被褥1次,每半月洗衣服1次;建立农业生产服务公司,为无力耕种的农户实行托管服务。改造10户农家乐及民宿点。力争5年内把车道打造成集休闲旅游、产业完整、文化发展、农民富裕的小康村。同时,要扩大无公害小米面积,稳定在每户平均5亩左右。现在已经开通了3条通往南山的水泥路,完成了山上170亩类田到高标准农田蜕变。

老傅是个常驻村里的“村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时时刻刻想着事情办着事情。一次,我从安泽返回,临近车道村时发现一个人正在路边除草。过去一看,竟然是老傅。他说,马上就冬季了,护林防火当紧,路旁的草不除,容易被路人不小心丢下的烟头引燃,导致森林火灾。路过的一个村民说,人家老傅在村里待的时间比我们村里许多人都多!他车上就放着铁锹、扫帚,一看到不干净的地方就顺手清理。

望着青山上耸立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敢叫车道换新颜”的红底白字标语,我的心底对其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2021年10月,我又一次来到车道,打听老傅是否在村。一位老人告诉我,村子撤并,归属罗云,现在已由行政村变为自然村,老傅也离开了。

是啊!老傅该离开了。屈指算算,老傅已过花甲,下派业已有5载,早已经办理退休。之所以一直在干,是群众不舍,领导挽留,自己留恋。可老傅毕竟是市里来的“飞鸽”,注定不能在车道“永久”。

是时,刚刚发过洪水,河道里有上游冲下的杂物,街头有水过留下的泥沙,老乡院子里明显进过洪水,墙体尚有洪水淹没过的痕迹。我想,如果老傅还在,该会是另外一种景象吧!

这次再到车道,沿村子走了一圈,街巷倒是干净整洁,一如既往,只是缺少了以往的人气。村子里只有几个老妪和一个身体行动不便的老汉在外。村里办公楼紧闭,活动室上锁,水上舞台冷清,漂流项目搁浅,饭店、商店、卫生所也早已关闭,水稻也不再种。我专程到村南的老闫饭店看了看,原来摆放餐桌的3条长廊已经全部用来堆放杂物,墙面的木板已经撤掉,女主人说,现在没个人来,饭店早不开了。我问漂流怎么不搞了?她说老傅走了,就没人再管。

昔日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一种凝固,成为一种静态,成为老和尚的帽子——平不塌。脱贫,乡村振兴,旅游,这些词汇似乎已成为过去式。

村子漂流处,满池的水汩汩而流,可漂流使用的物件已无踪影。想起曾经热闹的车道,想起在这拼搏的老傅,想起老傅说过的打算,想起老傅背着相机在村里拍摄的那些美景,想起游客“最是漂流飞棹后,皆言老傅惠千家”的留言,不禁怅然若失。

如果长期以往,老傅带领村民以前所做的工作都将化为乌有,所有来之不易的投入都将化为泡影。

我呆呆地站在小河边,口中不住地喃喃自语:遗憾!遗憾!!遗憾!!!

车道,是按下暂停键蓄势待发?还是按下恢复键重新复原?

我希望是前者,希望能够按照村里既定的目标继续发展下去。这是我的心愿,村民的心愿,老傅的心愿,更是党和国家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