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俊香的头像

张俊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21
分享

那树那人

那树 那人

那树 那人

柿子晶黄,让人总能忆起那人;那人远去,依然于天庭回望。

岁月已老,世事易变,每到暮秋柿子成熟之时,那人的形象便会频频浮现在我们的回忆中……

——题记

那树

那树今年六岁了。当年买它回家时,只有拇指粗细,一庹多长。

那树来时,那人动过手术三年了,被病痛折磨得瘦骨嶙峋。那天村子里有集,那人就对他儿子说:“去到集上买几棵果树苗吧,我可以培育出比城里大超市还要好出许多的无公害水果,等到你们过礼拜了,就可以回家来摘了。”

于是,老家的院子里便多了一棵桃树、一棵梨树、一棵柿子树,西墙根那,还多出了两株奶葡萄树。

第一年开春,梨树、桃树、柿子树都报恩似的依次开花,继而挂果,我们都很兴奋,那人却手持剪刀,咔嚓咔嚓剪去了旁逸斜出的枝丫,还有那虽然瘦弱却也水灵灵的小果果。我心疼,也不解。那人却说:现在,树苗正是长枝干的时候,过早结出来果子会影响以后的成长,何况这样的果子是酸涩的,这和你们班里的初中生早恋是一样的,必须得尽早制止。

话不多,道理却一下子明白了。

那人,退休前是学校的生物老师。

第二年,依然如故。只不过, 那树干,却明显粗壮了不少。

第三年,梨花雪白,桃花粉红,只是那柿子花,像极了天上撒落下的小星星,在枝枝丫丫之间,开得哪里都是了。花香淡淡,微风一吹,满院都是一股子雅雅的香味。没几天,在大大小小的蜜蜂尚在嗡嗡之时,便纷纷扬扬落了下来,好似在树下铺就了一层圆圆的浅黄色的地毯。那人就让孙子推他到院子中,看那弯弯的鸭梨、青核桃般的桃子、如绿宝石般密密麻麻的青柿子,它们,就在那人的目光里,渐渐地长大起来了。

金风送爽,露水变霜,其它的树叶都由盛转衰,枯叶欲落之时,那成熟的柿子金黄饱满,令人垂涎。邻居过来咨询:为什么自己家里的柿子小而干瘪。那人轻轻把道理一讲,那个年轻的邻人就羞红了脸,咂起了舌。

那年的柿子个大,色亮,柿子树下用三根木棍支撑着,唯恐那黄澄澄的柿子将枝条压断。

那年,那人,因着那丰收的果子,大大地火了!

十里八乡种果树的人都来参观取经,那人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好似回到了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戴着红花上台领奖的那一刻。

那树愈发粗壮起来了,那人却愈发瘦弱下去了。

没有等到第二年柿子成熟,那人的身体就迅速地垮塌了。

那年的柿子好像也没了先前的劲头,果子稀稀疏疏的,被那觅食的麻雀啄食着,被无情的霜雪拍打着,悬在树尖上的那几颗小灯笼,在空旷的院子里,在高高的柿子树尖,显得是那样的孤单与落寞。

我们将婆婆接到城里去住,那柿子树便被一把铁锁锁在了深秋的院子里。

收麦时节回家,猛然发现那树上又恢复了那年的茂盛,枝枝丫丫间的小花托后面是一个个亮晶晶、清凌凌的大大小小的果儿。婆婆望着那柿树,眼圈就红起来了,说什么也不离开那院子了。毕竟,因着这样那样的原因,那桃树、梨树,还有那葡萄架子,都被砍伐掉了,留给她的,唯有这颗柿子树带来的念想了。

自那以后,我们回老家的次数就多起来了。也正是这样,树上的柿子好像也铆足了劲报恩似的,因此,在这个周末,你看到了我抱着柿子在笑的照片,我也好似明白了今秋的柿子如此丰收的原因,原来,都是因为那人的缘故啊!

那人

那人生于1934年6月25日,卒于2017年4月19日,享年84岁。

那人还只有八个月大的时候,一场疾病夺去了他21岁的父亲的性命 。自此后,要强的母亲一辈子没有再嫁,独自一人抚养他长大。这一要强,就是漫长的76年……

在那贫瘠的年代,孤儿寡母的日子可想而知,个中的苦辣辛酸更不必说。敦厚、善良、宽宏、隐忍就成了那人的代名词。贫穷的日子造就了那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在那偌大的家族里,那人不求吃得饱,穿得暖,唯求自己可以和叔伯家的孩子一样 ,可以去学堂读书。

不知道跑坏了几双鞋,不知道用秃了几支芦苇笔,反正,大家族里出去的四个读书郎,他是唯一一个读出功名的人。

所谓的功名,其实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那人是第一个走出家庭,可以领取国家工资的人。

那人学的是生物,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动植物的饲养与栽培技术。

在那贫瘠的年代里,那人会培育出穗大粒满的玉米,会饲养出比别人多剐出很多蜜的蜜蜂 ,还可以嫁接出一年四季都有果子挂在枝头的枣树与桃树。因此,那个年代,那人就成了方圆十里八乡的能人,知名度也就高了许多。

在学校,那人的课堂颇受学生的欢迎。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应该就是 “有阳光有温度的生命课堂吧。” 所谓的实验器材,都是那人自己动手设计出来的。什么“摇蜂器”,“嫁接剪”,“解剖刀”,到现在还如传家宝一般放在那人的家里。所谓的实验物品,不用提都是那人从自己家里带到学校的。番茄、地瓜、麦穗、花生果,还有那些小狗、小兔子、小白鼠等等,仅凭这些物品,是不是已经让现在的孩子羡慕起那人的课堂了。

那人几乎年年都是模范教师,从破烂发黄的60年代的奖状到一直端挂墙上的“三十年教龄留念”匾额,从与他年龄相仿的学生一直到与他儿孙辈同班的学生一拨拨过来看望他,我恍惚明白了“桃李满天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1993年,干了44年教书工作的那人终于退休了。

按说,退休后的日子应该是舒适安逸的。可是,大街小巷、街头地尾都可看到那人的身影。今天,张三家的麦子得枯锈病了,明天,李四家的玉米穗秃尖了,后天,王五家的果树生虫子了,更有那十里开外慕名前来的村人,请他去看看地窖里的红薯为什么烂了、地头的辣椒苗为何又蔫了。总之,退休后,那人的课堂从教室转到了田野,那人成了十里八乡只管点拨不收费用的“农林专家”。

七十八岁那年,那人送走了他九十七岁高龄的老母亲后,敏感地感觉到了自己身体状况的不佳。两个月后,一场手术伤掉了他的元气,他开始变得瘦弱。那人就用多年的经验,自己给自己熬制中草药养生汤。黑豆呀、枸杞呀、山药呀,都是自己培育自己种,自己烘干自己焙。那熬出来的五谷粥,总是香飘满屋,入口温软酥脆,在一家人啧啧称赞中,那人满意的笑容就填平了脸上的沟沟壑壑。

也许是意识到了自己大限将至,那人不止一次地对三个儿子说:我走后,不要铺张浪费,要节俭办事,要给身边人、手下人做好表率,不准糊纸人纸马,不要因为我违反了党的政策,我一辈子干活惯了,受不了那金童玉女的伺候……

84岁那年,那人说:毛主席他老人家就是活了84岁,能和他老人家活得一样大,我知足了。这辈子,我不欠国家,不亏乡邻,更对得起教过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来时坦坦荡荡,走时更应该无牵无挂……

2017年五月的那个礼拜天,全家人聚在一起过母亲节,围在那人床边的亲人还计划着再有几个礼拜就是父亲节,计划着怎么给那人庆贺的时候,那人却坦然笑着,在全家人不舍的目光里,缓缓闭上了眼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