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赤脚打酱油的头像

赤脚打酱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7
分享

家乡多了“好物推荐官”

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心筹备,美哥的三江跑山鸡、黑猪肉专卖店在县城隆重开业了。在外打拼多年,小有成就的他本可以乐享生活,为何还要起早贪黑,努力地争做家乡的“好物推荐官”?

这个答案,在他一次发给我的微信视频里找到了。视频中,他在家乡的一座山头,奋力奔跑追赶着一群土鸡,鸡很多却很难抓得到一只,群鸡乱舞卷起的尘土倒是在身后飘起了一阵轻烟。这场景,像极了记忆中外公外婆在菜园子里围捉大雄鸡,硬要给我们饱餐一顿美味的景象。

美哥说,“老家山青水秀,方圆几十公里都见不到一座工厂。家乡能上餐桌的东西,虽然土里土气,但绿色无污染,都是城里人的最爱。”确实,现在家乡变样了,进出山村的路也通畅了,把乡里的“老味道”与城里的“新市场”链接起来,不仅是个商机,更是带动乡村发展的一条好路子。

我的父亲曾经也是一位家乡的“好物推荐官”,他们的那段路却走得坚难得多。老家属林区,竹木品质好,深受江浙一带群众喜爱。为了把家乡的好木材推销出去,当过电影放映员、做过漆匠的父亲决心“出山”。那时,村里没有一脚公路,高大的杉木要从村里运到苏北一带,必经人工扛运、江里放排、装船水运方可抵达,难度可想而知。一座山的木材砍下,要组织搬运、护路、计量、做厨等几十人的大队伍,遇山修路,逢弯架桥,短的扛,长的抬,大半年才能归整到村口的河边装木放排。

父亲那辈人,正是用着这一股子干劲,让家乡的优质木材在外闯出了一片天地,叫响了苏北一带县镇的木材市场。而视林为宝的父老乡亲,凭着靠山吃山,也走出了那段经济拮据的艰苦岁月。

我们这些山里长大的孩子,大多都有几个“送物出山”的故事。前些日子,乡友小叙,几杯小酒落肚,大家聊起了儿时早起赶学校 、假期捡柴火等刻骨铭心的往事,纷纷感叹现在孩子们的幸福生活。

那样的日子,我也曾有一段。大约十三四岁时,从我家竹山里砍一根饭碗粗壮的竹子,扛过四五里下山路,送到河边的收购场便可换得五块零花钱。暑假时期,我们几个小伙伴乐此不彼,隔天一趟,干劲很足。山路难行,下山的路更难走,人小竹长,费时费劲,遇到过弯处,我们就一起抬,直行路就拖着竹子走,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用上。扛完一趟竹子,需要大半天时间,非常不容易。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正是这段经历,磨砺了我不轻言弃的品质。

如今,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投入下,村里的水泥路、砂石路已连通到各个村落,山里的木材、竹子早已告别了人扛出山的年代。乡亲们进山出村,小车、摩托一脚油门就解决。那些养在深闺的好物,也沿着绵延的公路,走出了大山,进入了城市和大众生产生活,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也有越来越多的家乡“好物推荐官”,从城市返回乡村,带着城里人的需求,走村串户寻找“老味道”,借助淘宝、抖音等新型平台,把家乡的好物卖到了全国各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