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之光
衢州柯城区上岗头村,一个古色古香又诗情画意的乡村。
紧挨村子的那一片板栗树林,稀疏的树叶展开浅冬枯黄的裙纱。风儿吹过时,板栗树叶子,“沙沙” 地吟唱着,一片、两片,轻盈地飞向树根,准备化作泥土,为来年撑起一片绿荫。穿过树木掩映的鹅卵石小路,我们碎步在木头桥上。廖老师偷偷给我们拍照,背景是岸边流动、倒挂的“垂柳”,泛着微波的水面,并没有揉皱水下挂在湖心亭流檐上的白云。
湖边的广场上,随意晾着两条粉色被单,不经意间荡起一股生活的烟火味,很温馨,很夺人眼球。从广场文化墙旁边进去,疏木深处,一棵不长一片叶子的柿子树,挂满橙黄的柿子,这是大自然在天地间雕刻的“艺术”吗?若梵高目睹了这棵树,想必会如获至宝,挥毫泼墨,把厚重、粗犷和诗意一并跃然纸上!
我们从当下的诗意里走进了远古。
古祠堂,雕梁画栋,久远苍古。那斑驳的顶梁石墩,纹丝不动地顶着这古建筑,托着三百多年的厚重历史。相传,这祠堂是上岗头村的一位汪氏祖先因被人奚落穷而发奋努力,在外发达后回乡建立的。古花楼,这是座被修缮后不曾出新,原汁原味的古楼,木头柱子的宽度,一人恐难以合抱,就连横梁也出奇地粗大。很难想像,那么笨重的横梁,当时上岗头村的祖先是如何施工的。透过长方形的天窗,一顶黑色的古代官帽,十分威严地面向远方,其帽檐底部笃定地嵌在屋顶。这顶官帽寓意着什么?是官者站在屋顶,和瓦片一起,为民遮风挡雨;还是官者站得高望得远,给村民指引方向;又抑或在告知,这顶官帽乃嘉庆年间,汪氏祖先曾沐浴皇恩,并以此鼓励子孙后代要发奋图强,为国为民?不得而知。
文化站里的文化墙上,写着的“积善成德、日行一善”,呼应着书架上醒目的《老子》。可以想像,这里是干部村民常来一杯茶,一卷书,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火花的地方;这里是干部村民常来反省过去、务实当下,展望未来的地方。后来了解到,这里也是该村村支书,北归学子土地哥等,直播绿色农副产品,使该村成为网红村的地方。被直播销往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从最初的蜜橘、莲藕粉、黄豆,到茭白、板栗、双桥粉丝,应有尽有...货源从自家自村扩大到整个衢州市。村民的生活富裕了,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只有一条路能进村的事实已成为历史,如今,行至在每一条进村的路上,行人如沐春风;出租车司机敢来了,因为这里已今非昔比。一个贫穷野蛮的乡村,终于迎来了文明的春天。
朱自清说,春天是个刚刚落地的娃娃,崭新的,可哪一个娃娃的落地不是伴随着母亲的阵痛,有时甚至是鬼门关走一遭呢!上岗头村也痛过!首先是村支书拿自己开刀,他毫不犹豫地拆了自己一百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其他的村干部跟上了,一个又一个;群众跟上了,一个又一个;就连最固执的钉子户,也在村干部的表率及轮流的思想工作中幡然醒悟。上岗头村就这样剔除了苍茫岁月隆起的脓包,脱落了疤痂,露出了纯朴的村肤村貌。憨厚善良的村书记大手一挥:老百姓来找我们村干部办事,只要合理的,再难,我们也要替他们办好”。此话掷地有声,于是干部村民同心同德同向,携手从原点出发,创建文明。
文化站里,几位老师围在那个外圆内方的古窗户边,轮流着拍窗外的风景,而我却满脑子胡思乱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规有矩就天人合一;外面(外圆)与世随和、诚恳,里面(内方)于己严正,自律。忽然开窍,这不正是上岗头村人收获文明与富裕的另一个原点吗。
窗外,一棵银杏在阳光里金黄闪亮,光线绕着圆窗口交织、辉映。醉眼朦胧中,我也举起手机,对着窗口,定格一幅画,画面上还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