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荻苇的头像

荻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06
分享

梦断红楼——陈晓旭16周年祭

《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于2007年5月13日傍晚6时57分因患乳腺癌在深圳粤海大厦18楼悄然圆寂……

陈晓旭的去世,不仅是一个演员生命的结束,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文化时代的终结。

时间倒回被称为"第二次解放"的十年内乱结束后的八十年代早期,社会政治文化一派清明。什么时代有什么时代的文艺。1987年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热播神州,全民翘首,一曲《枉凝眉》曾牵动着多少痴男怨女用情者的心,那是怎样的一种激动人心的文化景观!

然而不久,这种激动人心的文化景观不见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有别于过去非常时代的一片萧条与肃杀。动画、科幻、历史戏说充斥文坛艺场,直至演绎出后来各种"型"、"秀"整个社会集体无意识青春低俗文化尘暴风靡,文化道德急遽滑坡。陈晓旭的出家,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其间当代社会诸多文化背景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俗云: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由此表明《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今,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的溘然仙逝,各家媒体纷纷置顶报道,不吝版面,用墨如泼,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举国上下"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挥泪祭悼,此足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没有也不会失传,传统文化文明依旧深入人心。

《红楼梦》的成功,首先是历史文化的成功,荧屏的成功,演员的成功。书中的林黛玉,荧屏上的林黛玉,生活中的“林黛玉”……究竟是谁成就了谁?

与其说陈晓旭用自己有限的人生对林黛玉作出了形象、准确、生动的诠释,毋宁说陈晓旭就是林黛玉——荧屏上下的两个林黛玉一样的病体萧索多愁善感悲天悯人楚楚动人才情横溢!逝者15岁时开始在《青年诗人》上发表诗歌,其《我是一朵柳絮》与古典的“咏絮之才”和宝钗的“咏絮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虽内容不同风格不同意境不同而就其作者对《红楼梦》的喜爱及选材说则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曹雪芹笔下林黛玉临终前的“宝玉,你好……”如地火运行般的深沉呼唤、热切呼唤,诚撼人心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作者如此安排人物命运构织故事情节亦可谓逻辑缜密,而今“林黛玉”的皈依佛门法号“妙真”赓即玉殒香消似乎乃小说女主人公的最好归宿——因为一部红楼自始至终都笼罩在青霭氤氲的宗教般神秘氛围之中的啊。

佛教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正当新一轮红楼梦中人选秀运作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正当新秀们正处在寻梦、造梦的热望之中,上一代真实的红楼梦中人,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女士却已梦中醒觉、大梦先觉,绝尘而去,遁入空门了。逝者用自己的生活态度、思想原则、行为方式和性格逻辑包括整个生命诠释了一个文学形象,似乎比文学形象本身来得更高——因为演艺原本就是对文学文本的再创造!

她为林黛玉而生,结果活成了林黛玉,创造出一个时代的艺术经典。无疑,陈晓旭的“林黛玉”登上了当代《红楼梦》表演艺术的伟大巅峰。尽管她一生只演了两部戏,但她的成就却大过很多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

感谢导演,感谢发现演员的当代伯乐。历史是不能复制的,文学艺术尤不容复制,而只期待超越,青睐超越。然而,在这金钱至上、名利至上、社会浮躁、人心浮躁时代文化文明严重缺失早已不是杞忧的大气候下奢谈超越今天有这个可能吗?我们期待着。

晓旭,一路走好……

愿妙真法师于天国安息!

附:陈晓旭《我是一朵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家住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信息

我是一朵柳絮

生来无忧又无虑

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

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另贴一首网友快意炫龙提供的陈晓旭的诗歌《无题》:

如果我死了

你是否失掉一些欢乐

为了我,是否会让你哀伤

在心头上停留片刻

在灯火辉煌的舞会上

你是否会感到孤独

在朋友们热烈交谈中

你是否会在角落里沉默

在甜梦萦萦的仲夏之夜

你是否会感到一丝凉意

在冬日雪花纷飞的清晨

你是否会感到寂寞

当世人已将我名字淡忘的时候

你是否会在心底

悄悄地为我唱一首

忧伤的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