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周末,同学有微信视频来邀次日游窑湾。
其实,月前他就有电话要聚聚,说和一位朋友吃个饭,大家认识认识。后因为事情忙天气又热,称待几日再说。对方我并不十分熟悉,于是同学就要了我的电话也即微信号给他,让我们相互间加了微信,并作了日后见面约定。原来只说见个面叙叙,现在要出去游玩,此莫不是更好。
翌日成行。世界很小,我们都住在同城,同学开车走了一圈,大家马上见面。朋友原是位县长,双方初次谋面总不免一番“久仰”和“幸会”等客套语,话不多说大家热情招呼寒暄一番之后,遂相拥相携上车出发。此时太阳不过杆把高,淡淡晨雾,融融日光,金风拂面,车子在一片温煦耀眼的明亮中快乐向前,目标大东北方向悠然行驶。
去窑湾有一处著名景点大约为必经打卡地,即皂河街皇大庙,此行过去看看,不言而喻。路上行人稀疏,车行无遮拦。这时,同学一如既往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一边开车,一边开讲:哎、哎,这个、这个——妙语连珠,神采飞扬,手握方向盘也并不影响其不停地打手势。他老家距此不远,大学中文毕业后热衷于历史研究,包括地方志的勘查和探讨,发表过不少这领域较为权威的论文,可惜不务文学创作,他的每次出行录音下来都是极不错的文字。同学“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比如他说皂河泥黑水大,故名皂河,并建有此庙。这里某某年间谁谁驻防于此,如何治水,有哪些著名人物轶事旧制有趣传说等等,且皆有权威资料坐实、究问与考证,熟谙掌故。出县城不足1小时行程,一座大型建筑即皇大庙出现在面前。我们寻一块开阔地停好车子,近前,只见景点大门紧闭,疏疏落落几个游人于门前转悠。问之,曰时间未到,9点钟方可开门。于是我们就在近处随便走走。大门前左侧有一椭圆形长方巨石,上书“龙王庙行宫”镂金大字。原来皇大庙是俗称,书面正式命名为“龙王庙”,因乾隆下江南巡游视察至此,故有如上勒石。此石旁边还有一石,略小,字刻“下江南大观园”。名字名字,以名字之,这里为龙王镇水魔之地,皇上乾帝御驾莅临至此,今观光之地是也。
龙王庙右侧门前北边不远处有一块碑牌,上书4字,篆体,下面两字为“宿迁”,余2字反复端详终不得辨认,网上搜索并朋友圈咨询也尚无答案。县长硕儒、博识,与学兄志同道合也方志学者作家,此刻也面露难色。人间多儒,比如儒商、儒将、儒医,但不见有称儒官。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历史上无官不儒,面前的县长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儒官。其官居九品业务繁庶然不少著述,有方志著作10余种存,并长篇小说《离都》出版,大约就因为我曾为他的小说写过评论,故有后来多番探访今日聚首之渊源。时间尚早,我们去对过瞧瞧。大门不远隔道路是一条新兴街,清一色仿古建筑设施,既古意古韵古风侵人,又时髦感现代化十足。其间一“晚归人”音乐清吧颇具诗意,分外抢眼,不时有游人盎然兴致,盘桓驻足……未几,那边大门中开,免票,我们欣然进入。
庙宇潭第深深,院落两进。前院“海晏”,后院“河清”,共同涵括该庙历史愿景主题。凡事物皆有两重性,水是生命之源,俗曰水火无情,中华民族发轫大约自大禹治水以降我们的先人即与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一代一代憧憬着“海清河宴”的好日子。院中有御碑亭,碑亭为六角重檐攒尖顶,黄色琉璃瓦缮面,梁枋施“一整二破”旋子彩画,其状若伞,黄色,俗称“皇伞”,象征炙手可热皇权。碑文述昔年乾隆帝御驾历史故事,碑阴和碑侧分别为乾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时题写的诗文。其后主建筑为“敕建安澜龙王庙”,门楣“福佑荣河”,两侧联语“惟德动天九州泽被,其功在水四海安澜”。龙王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檩,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后为乾隆皇帝宿顿于此纪念,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有“乾隆行宫”之称。据称此行宫乃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唯一留存于世、且最具代表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文化价值。 院内有龙泉,名为乾帝命,泉水源自骆马湖,连京杭大运河,接黄河。关于此庙,央视台曾有过专题报道。
从龙王庙出来,驱车往窑湾。途径皂河船闸,须臾又睢宁船闸,顿时心绪惘然。这里水多,水利工程连年不断,此船闸即当年自己高中毕业那年赴河工之地。时任大队工程财供员,几乎每天凌晨都要乘船去“夜猫子集”窑湾买菜购物,也经常带领民工去几十里地之外的本籍公社拨粮买炭,和大家一起下塘挖泥推土上岸,记得曾经有一次从近10米高的河岸护堤坡头连人带车被甩了下去。船闸下面即去窑湾轮渡,我们移车上船,眼下置身水上,观大好山河,回首当年打拼之地,心头不由又一阵怅惘,更油然而生起一种莫名的崇高感。
轮渡过客无多,只两辆小车、几部骑行跑车,并若干骑手及二三散客。未待站稳,那边即有人同我们打招呼,模样俊朗,衣着整齐,公务员模样。同学与之搭话,望去县长和我皆不够熟悉,仅微笑颔首示意。那人为我们付了船票,大家称谢。说话间有一阵巨大轰鸣声耳际传来,一只偌大货船从我们侧畔快速驶过。尾随大货船视线放眼眺望,只见水天相接,水鸟翻飞,如诗如画;远处烟波浩渺,绿树隐隐,云淡天高,令人心旷神怡。不知不觉间前面码头已到,我们小心翼翼地调整好车头,上岸疾驰而去。
我们顺着河堤前行,同学说起此堤又是滔滔不绝。称左面大运河,右边骆马湖,一堤之隔,又是诸多故事。对面是教堂。堤外顺路不少小码头,每至一处则有船工招揽生意,我们揽胜心切车子不停继续前行。忽见面前竖立一醒目标牌,下车观看,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木棉花、一串红等叫不出名字的花卉映衬中,旁边一块巨石上书“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中运河 窑湾段”霍然出现目前。巨石后面两尊雕像巍然屹立,并附简介,原来此为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幕僚陈潢,二人遵奉明代潘季训“束水冲沙”理念,复堤、固坝、疏浚黄河故道,在治河工程中首次引用“流量”概念,开创定量分析之先河,被尊崇为“大清运河巨工”。我们在先贤面前正襟留影,旁边斜刺里出现一中年汉子自告奋勇为我们拍摄,人物间距、面部表情远近镜头一一考校,显得十分专业,照片拍的很成功。原来男子为堤下码头渡口船工,拍摄完即为我们介绍此处,称这里为窑湾最为古老旧码头,如今交通不甚方便,平日里来往游人不多,虽环境较为偏僻,然景致殊佳,不妨水上一游。我们顺着他的指点望去,果然栈桥清流,红花绿树,水碧天远,湖中有一幽静小岛,十分惬意所在。同学称自己年轻时曾在这里打过渔,旧地重游,我等也开个眼界,于是大家鱼贯而入喜滋滋登上游船。
船行水上,风迎面来,湖水极清澈。船工称过霜降后这里水质会更好,可以看清楚水深5米以下。他说这是因为我们骆马湖土质好,不是通常人们认知的沙质土,而是红花淤土,此土既肥沃土地,又净化水质。骆马湖水从山东沂水来,经此地的淤土分解净化后流往周围县市供人民生活食用。大家欢声笑语,同学自然又是一番高谈阔论,儒雅县长盈盈笑。我们向远处看,小岛近在目前,层层荆棘绿藤缠绕,秋虫唧唧,偶尔可见黑色凫儿自草丛中翩然飞出嘎嘎叫着远去,诚别一番境界。无意回首间,只见一只小小蚂蚱静静地趴在身旁的船舷上,伸手触它,不动,瞬时又飞出舷外落在船篷顶边沿,孱孱静立,看来小家伙是要陪我们游完此程了。船行绕小岛大半周继续向前,经不远处窑湾古码头牌坊下返回。其间见湖岸边紧靠一只只破旧老船,面水临堤,亦船亦屋,隔窗可见里面有卧室,并灶台、冰箱、洗衣机等家庭日用设施,似乎在向我们讲述水上人家生活变迁的历史。
下船。上岸登堤,车行去街上。迎面入街道口禁车行,遂弃车徒步,好在边上即一小停车场,极方便。
窑湾,我们终于又见面了。古镇三面环水,碧波粼粼,景色秀丽。早就知道,这里东周时属钟吾国辖地,自古商贾云集,锦绣繁华,过往船只多在此停泊,素享“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水域胜江南”及“小上海”之誉。秦汉时作为军需品烧窑处故称窑湾,鼎盛于明清、民国,全国18个省份皆在此设有会馆,世界上英、法、美、荷兰等外国人光顾,建商号、教堂,经商传教。作为大运河畔第一千年古镇,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铸就了窑湾非同凡响的文化品位与深刻内涵,以其独特的古老建筑风格,清峻朴野的水域风光,吸引世世代代一拨又一波天下来客,从特定领域、某些方面体现着伟大中华民族灿烂文明。
古街头传统建筑鳞次栉比,一律黛青色或间以红绿颜料点缀,古色古香,满目沧桑,又极具现代社会人间生活氛围。渔家船菜、养生食膳滋补馆、邮局、钱庄、足疗店门面比比,十足的烟火气。面前一古槐,黢黑树皮,粗干,细枝,叶茂,树形十分奇特且又为古镇古建筑中所常见,容易将游人带入祖先生活悠远时代。树后即一高大牌坊,二重多楼高,下层拱门,上层设格子窗,顶端置女墙,四面铭文:南瞰淮泗,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北瞻泰岱。走几步过去当街有粮行雕塑,账房先生、算盘、一人掌秤称米,秤砣被拿捏得光滑锃亮,对面一粜米者拄着扁担身子前倾在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闻磬咳。右边东西向临水街道为龙舟驿客栈,门厅“驿”字下店标远看像龙舟,近观则为相背的两只大鸟,昂首,中间置一红面鼓,殊不知取何意。客栈左右高楼深巷,对面即一小河塘,据称这里为旧时远近闻名的烟花之地。昔年客似云来,如今门庭冷落鞍马稀,殊令人不胜感喟和唏嘘。
再前行,传说苏镇扬会馆、郭家船行、水陆镖局旧址诸古经典建筑不复见,唯老街足道、浴香池、竹天下等等老字号让人频频驻足流连,分外神往。吴家大院坐南面北,大门楹联:北瞻齐鲁源流广,南接楚吴商贸隆,道出了古镇昔日社会经济之蕃昌与繁华。大清邮局则具体而微地展示出窑湾古镇的历史经纬,据古迹遗存表明,清同治十三年(1874),当地商人叶竹三率先在窑湾西大街开设了“徐天顺民信分局”,称“比政府开办的大清邮局还要早,基本与当时的国际邮政同步”。同时有邮差旧照、邮徽并邮政工作文件陈列等。
中午就餐,必不可少的是尝当地名品绿豆烧,炸虾、煎黄鱼下酒,置身水乡肯定以食鱼为主。同学开车不酒但也呡了两口,县长谦谦君子风雅格致而从不饮酒今日坚称要共朋友同醉,其实少啜即醺,只小半杯未完则面红耳赤烧得不行,只好停杯,余自吃。饭后打道回府,同学意犹未尽,主张走北路不乘船过桥经邳州去下邳览巨山游三国城访留侯祠,我和县长皆称妙。出门前行,欲寻先前早年来此所见染坊、水车房、写字间、古桥不见,甚感失落。而牌坊则有多处,我们来到前面游船时远观高耸岸边的“窑湾码头”牌坊,对过也一牌坊,有书“来熏门”,此为篆书,取“熏风南来”意,可解民愠,语出《孔子家语·辩乐》,看来毕竟老夫子大成至圣先师比我等小辈后来懂生活会享受的多了——打住,尊卑有别,此断不可同日而语。
出窑湾,一路向西,又南返,在两边双排高高整齐水杉树荫平坦邳睢公路上行驶,不久巍巍巨山在望。山上有同学家族祖碑,这无疑是他的永恒牵挂,不管走多远也要到这里看一下,此外这里还有自己的一片山地置业。我们沿山西坡往南面至东围山转了半圈,山脚农人在收晒玉米,只见黄橙橙玉米穗堆积如山,一派丰收景象。山南门有一男一女老者摆摊小卖,神态安详,视端容寂。此时已是下午,山上山下几无游人。登山已不现实,我们在山下向上眺望,白云崖、弥陀寺、葛仙洞于绿树掩映中,益发显得高远、神秘和壮观。临上车离开,只见同学频频回首,极目山巅,深情依依,满眼不舍……
下邳三国城建立于古镇正街南面,泥古建筑,写照魏、蜀、吴三国地理大势布局,分片设置经典人物故事场景。大门巍峨,气势恢宏。入门即战马战车,府衙官邸,议事厅、阅兵台、内置刀枪剑戟铠甲矛盾陈设和战场模拟,氛围肃杀。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巨幅壁装书法,“隆重对策”桥段再现。大约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古城两侧恁多商铺排列,珠宝古玩、地方土产并外地远方名特优珍稀农工物种应有尽有,十足铜臭气,与这里的历史文化建筑思想主题显得极不协调。留侯祠大门则紧闭,院内青竹婆娑,门外农家玉米大豆曝晒了一地,叶片横卷,尘土飞扬。圯桥进履巨型雕像置于数百米外堤岸道口边,于这里根本不搭界,整个祠堂被社区居民住宅包围,殊无一丁点儿大汉文化气息。
夕阳西下中,张良进履黄石公的巨型雕塑在古铜色的暮霭中益发显得庄敬、肃穆和凝重。回顾身后时隐时现的留侯祠和渐行渐远的三国城,并先行参拜的龙王庙乾隆行宫,不由人联念起《史记》《三国志》及《三国演义》。前者为史书,后者为小说。有云小说乃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又谈到县长的西部题材反映青春时代社会生活的自传体小说,并建议他再版,估计今天仍会有不少读者,同学也欣然认同。作者祖籍哈尔滨,父辈生活在山东,自己求学北京辗转内蒙古大草原跌爬滚打了四个年头,后分配至江苏到荣登仕途,而今年逾古稀。其实,人生也就是一次旅行,一部小说,一段历史。
回到睢宁,已是华镫初上,不夜城次第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