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皎年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周亚,骨子里有诗,有画,有清灵,其新诗集《理想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她给自己的《理想者》亲自设计,亲自绘画插页,精心设计页面,装帧精美。书名《理想者》,寓意几多,被封面封底金貂绒材质的大红色包围,像燃烧的火焰。但这火焰却不狂热,不无规则,不拘囿一域,蕴涵着个性、信仰和对诗美的追求。
《我看见》采用回环的结构、前后的比照、几许的雕刻,在第五节写道:“啊!它樱桃的美令孔武的男人,双膝跪下”,它,是谁?一个疑问词,也是一个遥远而迫近的意象;樱桃,已超出了植物或果实的范畴。见过和喜爱这个颜色的人,一定难忘樱桃的本身和给人的联想。周亚是浙江金华人,对樱桃一定有深深的眷恋,她年轻时经常出国,也认识了异域的樱桃园,选取这个意象,作为美和力量,使周亚诗里不爱提的“孔武的男人”跪下,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意念。短诗《理想者》用《新月集》式的情调和超脱飘逸的语言铺叙了“我”吃两种花草水果的结局,“我”醒悟了,意识到了理想之路,意识到倾向于自然、艺术和理想的必要性,这题旨,在此诗里蛰伏,在整个诗集里穿行跳跃。《金锁记》的祈愿“黑暗在黑暗中消失”很有对张爱玲《金锁记》题旨的变奏,毕竟时代不同了。《襁褓记》的诗性元素丰富,凸显的一个点是,就像前面说过的,周亚的诗情像火焰,但不狂热到失去理智,从小就有的火焰,一直燃烧,因为个性,因为自持,因为是爱诗的成熟的女人,结尾的“一生啊,就这样打开就这样轻轻合上”可明证。《春秋》对历史感知可用一个中心句表达:“有时她心口疼一下,迷醉了姑苏台另一个王朝,就在暗中又亲近了一寸”这可以说,是用象征主义技法很浓的一首诗。该诗后面又照应:“数千年后铃声空寂”,可以窥视诗人的内心,对类似“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画面和思绪的浓缩式诗解。这比单纯以“禅境”诠释“禅境”的诗要高明许多,是兼容了类似游历奥地利阿尔萨斯堡的大教堂的一种成熟的宗教情怀。近似的作品,诗人创作了不少。有个度,她把握得很好,即:不因为朦胧或象征主义而陷入晦涩难懂,也不因为新潮或市场化而散失诗骨。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诗人的身上有钟灵毓秀、诗意栖居和对诗美的追求。所谓钟灵毓秀,是人文环境对诗人的滋养,诗意栖居,是平日的修炼和素养,诗美的追求,是抵达到对诗的自觉阶段。写出一系列的好诗,这三者对她来说缺一不可。也许,某些诗人在一个疏野粗犷或汗牛充栋的环境里磨砺,或天资聪慧,也写出了很有特点的诗,但那是某某,不是她。她优雅,明净,从容,有理想。
正如这首《白色·场景》里的“时至今日,我害怕看见一个雪白的衬衣领”,这又很像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句“海滩上晾着一件白衬衫”,对白色的感知和使用,秉性使然。根据诗集提醒,这首诗写父爱,在《对话·场景》里纯粹用曾经的“对话”组合成诗句,不但写父爱,寓意也很深:“我领悟了1950年代一根有思绪的苇草……”《母亲在月光下读诗》是写母亲的,“母亲在月光下读诗亡灵们在起舞”,在钟灵毓秀的局部环境里,在经历大事件之后,先人的灵魂那么从容,令人敬意诗人对家族及成员的追思。
从《黄昏星》的词汇“西子湖畔”和“英文版《廊桥遗梦》”等意象可以看出,诗人努力在沉思,在兼容,站于思索者的飞来峰,在定位自己。《吻》使用的意象很广,火山,玫瑰,宇宙……诗人可能在表达一种类似莫奈《睡莲》的抽象题旨:如何与世界和解?而这种题旨在《歌谣》里表达更明显:在女生般的幻想嬉戏里,归于沉浸后,“在这里,传说也会站到窗前山水也会谈情说爱飞鸟在开始和结束中一次次站上枝头”。“传说”一词很像一个淡泊名利的高士,几乎无语,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抗拒和对神性的理解。《五月的天穹下》“钢琴店里很安静”,诗意像诗句一样安静,非常巧妙地暗合了两种文化的和谐,围绕这一题旨的,是五月的花香清芬,打一个比方,读这首诗,恍若看闻一束真花。《雨在敲打》不从传统的江南烟雨女子过桥的画面构思,而另辟蹊径,写只有女子特别是江南女子才有的感受,“仿佛整个人被丝绸,越来越坚定地包裹”,诗人是温柔的,但也是坚强的,就像质地纯正、色彩缤纷、滑柔劲道的丝绸,比起丝绸,雨是虚物,易流失蒸发,但化为丝绸,就且住人间了。这性情、这诗性与《黎明被缓缓打开》一致:“那个漂泊的身影,披着松涛和月色到来弄软了我的视线”。
此处,我想到一个问题,即许多人仍然认为现代诗自由多了,激情挥发即可。但其实不是这样,正如陆游说“汝欲果学诗,功夫在诗外”,没有文化熏陶,没有人生阅历,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诗艺锤炼,好诗难为。比如,我们再用《黎明被缓缓打开》的那句诗“那个漂泊的身影”解析:“漂泊的身影”,令人想起诗人的父母经历1949年前后的一段岁月,以及自己在国内求学、欧洲出行的历练、近年来的家庭、职业、岗位等给人的感受,虽然感慨万端,但“我是镇定的,从容的”,是柔性的顽强,也在眺望、触摸一个个黎明的到来。再则,这不是纪实笔记,捕捉社会焦点和锋芒毕露不是她的个性,不需要非要紧扣几个使用频率高的诗坛词汇,就好像是前沿。记得一位诗人反对过两种极端:“诗,过于追求思想,会显得空阔,过于追求诗艺,会显得琐碎。”二者结合得很好,很完美,这当然也是极不容易的。据有人介绍,哈佛大学一个教授给学生讲了近50年的《神曲》,现在还在讲,一讲到诗中的女主人公贝雅特丽琴引导“我”登上天堂的那一节,就开始连哭带讲课,讲了50年,哭了50年。为什么呢?激动“我”的灵魂被拯救了,一个理想者要引导“我”终于要登上天堂。所以,诗人应该严肃地对待诗,思绪严肃,诗艺严谨。
一直用美术的视角、画意和数字化修正诗,使诗的节奏、结构和思想气息严谨而绰约,是周亚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个季节》的句式基本上缓长,偶短而富有变化,为了打破平素的画意,尽显江南烟雨之空濛,语调和氛围平淡里求其新奇,“我”最先追寻季节,却“我比人们晚了一个季节”;《青瓷》的凝练,在一般画意的感知上,尽量柔化“凝练”,使青瓷既具有瓷感,具有雕塑感,又幻化,神话化,奇特的想象力使“虚静”暗换年华,用极少的词汇传达了比较丰富的东西,因为我们知道,青瓷,一句两句说不清,即使长篇大论也说不清,说不生动,只有原件,只有画,只有诗,可奇妙演绎。从《茶道》探知,周亚熟读了“朦胧派”的诗,很懂那句著名的“苦难的诗”,于是在以为是悠闲的“茶道”里挖掘深意,也构思了“给苦难解枷”的一剂良药。周亚一般不左一个寺院,右一个禅境,但这首诗里有“禅境”,她的感悟是,茶道,就是使人超脱之道,和解之道,诗的结尾写道:“听,雪落纷纷,戴上洁白的花环我们一同失踪”,精心剪裁诗句,很有变化,很有画意,很有音乐感。《魅影》的开头:“夜露,秋凉流萤飞过朦胧叶”,朦胧叶,是视角上的叶,也兼指朦胧的意念和思索的年代,与结尾“默默或灿烂天完全的黑了”具有逻辑上的严密。组诗《水边的祈祷书》由三部分构成:《之一:在水之上》《之二:消失的悲剧》《之三:假如远方》,每首诗里有一个特定的形象,用“水边的女子”珠联全诗,从吴越到今岸,从古希腊悲剧到当代空间,各种元素交织,构成风格不一的画,表达一个质朴而风雅的题旨。“我走在王和他的情人中间,人间蓬荜生辉”,像这类诗句,初看平淡,细嚼却奇特,味道辣而绵,蕴涵的“天下大治”及“人与人和解”的境界很高。在组诗《月光》里,分七小节像七个音符,以昼夜日月四季等为背景,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南方北方的民谣及丹麦王子都称呼她”融合,结尾以馥郁热烈的“秋色叶红了一片又一片”作结,画出了一组综合性的画,具有超出一般性月光概念的穿透性。很明显,《我不敢炫耀此刻的春天》受了美术作品的影响,让诗中有画,让诗动荡,让诗激越,让诗珠联世界,“整个苍穹都是绿的,植物们举起了绿色火把开始奔跑”,——这仿佛是印象派的画,然后,使用六个长句致密表达,诸如“我是夜晚与仇人私奔的星宿指点江山”,抒写了细微的政治理想。在《多想与这个世界和解》里,诗人的诗观和价值观一次次鸣响,没有宏观的事物,没有裸露,只有工笔画,只有诗的意象:“被一声鸟鸣、一条溪水、二月兰烟雾般的紫气捡起”。组诗《与你在香气中相遇》,是江南女子的优雅美和当代性的自我写照,打个比方,是光脚走在实木地板上,看窗外,但这个比方的动态感不足,“诗和远方”也不足,还是用此诗的结尾来表达:“脚趾上点缀十个小小的丹寇红刺透了海平面上的黎明”。《牧羊女》非常精致,第一小节三行,长短句错落,第二小节五行,诗句均匀,第三小节很短的二句,像一幅精致的山水条幅,情节上却出人意料,刻画了一个被自然之爱滋养的忽然静穆的形象,“地平线上的小雏菊被风斟满”。《致鲁迅》构思奇特,复合句式表达复杂的奇特的感受,只写奇妙的感受及其穿越的意象,只称呼了两次“先生”,没有夸张,却胜过千言万语,与《致艾青故居》的风格一致而诗艺迥然不同。若不看《致艾青故居》这个题目,只感觉到写的好像是艾青,题文对照,豁然开朗,可见她精心设计诗句。组诗《给自己》,梦幻、迷离、挣扎、不屈、飘逸、行走的氛围,尤其是明亮的但却是令人深思的意象组合,使人产生神秘感:“我写下怀疑之诗以它的液体—沿着杯壁,我看见一个人的深渊”。
《理想者》里,不少的篇幅是写山水的,个性使然。组诗《雁荡山记》写于2010年11月6日,其中一句诗“有一滴溅落到我的脸颊,冰凉,冰凉唤起初心”诗人当初遣词造句的时候,是何原因想到“初心”这个词,不得而知。在她所有的写大自然的诗中,此诗颇具代表性,不是闲适游览的状态,而是追求生命的状态,不仅写融入自然,也写融入自然成为一份子的究竟状态,触摸永恒世界的一个个物,蠕动着,进入宁静与动态融合的圆润无碍的明净高尚的世界,“与流云和青石板与一个村庄在一起活下去”。
最后,观察诗集的最后一首比较长的组诗《1911》。敬意诗人对近现代史的观察、认识和诗的演绎,好像她的亲属参加过那一次轰轰烈烈的义举,以此为线索,绘制了一幅幅风云激荡的画页,有昂扬之志,有灭旧之快,有宏大场面,有情爱之缘,诗句的铿锵有力和绵密倾诉随着感情的波澜繁复变化,再植入自己的思考和理想,家国需要什么?未来在哪里?黎明又在何方?这些问题在诗中的处理,她娴熟,游刃有余。《理想者》,确为理想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