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时代思考者和文学耕耘者的使命,传承古典笔记精髓,吸纳西方随笔审美,融入现当代体量元素,视角独特,章法凝含,情境多样,语言考究,必有寓意,折射出一种广阔、浑厚、幽静而繁杂的时代气息,使“笔记体”呈现新气象,是为李学辉的《弹指拈花》。其中《甲午笔记》《乙未笔记》《乙未笔记之鲁院篇》《丙申笔记》等,各呈异彩,乃陇上笔记观止。
甲午笔记
《赏雪记》,只言雪事,但叙事容量大,雪景、家事、人际、心绪、天地皆入文眼。洁白之雪,寄寓灵气,可衬诸事,字句里蕴含五味,缕缕洗心,亦不苦口,点到为止。《游寺记》,世俗杂事固然繁多,但不干扰“雨滴”这一灵物,“伸手出窗,有一滴两滴雨点”,情趣依旧,初心不改,牵出一大乐事:“取<<哈扎尔词典>>,读三页”,至于“抬眼一瞧,窗前几片竹叶悸动,盖因风吹之故也”者,则思绪难平。《锄草记》,拔草一节,像译出来的《归去来兮辞》章节,又像《瓦尔登湖》里“腿脚都是泥巴”的场景。但毕竟是辛苦的干活,所以“腰酸腿颤”。于是,也才有禅悟:“禅意弥漫,在于平常心焉”,不同于某些正襟危坐空阔谈禅者,——以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比对,确然。《修窖记》,叙事洗练,节奏快速,感叹良久:“独坐院中,看繁星点点,想人这一辈子,摊上爱好或为别人舒服,难免付出者多,有无同伍者,有,但少矣。”《考试记》,过程如许,不需多言,但此文暗示一种做人之道:一个人“适应现实”固然应该,但既要个人精进,又要静待外物。《浇水记》,乡村浇水之余,惊奇“夜静树凉,众鸟酣睡,车声聒耳,读《金瓶梅》五页”。读《金瓶梅》,可能是作者长期的读书习惯,也可能要实地验证读《金瓶梅》有何感觉,把历来一些人津津乐道的《金瓶梅》,置于这田野之间,行文突兀处,调养咀嚼味。俞平伯的散文,就追求一个“涩”,要让读者嚼。《游寺记》,“清晨微雨,地湿路净”,显几种世相,奇者为“进罗什寺,少游人。居士清扫枯叶,多为女,年岁偏大。难觅和尚踪迹。”后来几则笔记里又提到寺里的这种现象,亦为世风。《下桃记》快哉!众人摘桃之欢,恍若永叔《醉翁亭记》,城里乡下,荤素驳杂,雅俗共赏,尽入笔端,勿谈天下大事,此即天下大事。熟悉本土生活的人,读到此处,每有会意,莞尔一笑,欲入其中。《上兰记》,突出的体悟是“21时30分至武,觉人生之快捷”,继而感叹“遥想清时牛鉴赴兰考试,坐牛车或步行半月,更觉古人与今人之区别:慢有慢的滋味,快有快的闹心。”《修路记》,“干活”极为踏实,可能暗喻此亦为人生之路。以前看过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说他养花非常勤劳,三百盆花每天端进端出。当时想,少养几盆,何不省时写作,辛苦亦减少?现在想,乃当时不悟人生。累了,疲乏了,始有“烫脚上床,突觉秋气皆横,看契诃夫小说,翻《聊斋》两章,已零时”的瓷实和奇意。世间,何种学说无理由?所以写作者不可偏激,宜博览群书。《砌池记》很短,几笔勾勒,更无饰语,弥漫《墨池记》的迹象。以“早5时起床,读《河西民俗大全》”和“一钩弯月清亮,静出数方寂寥”提升“砌池”的土味,文客,终要情趣不失,读书明志。不谈宏大的题目,不是不够宏大,而是司空见惯的大题目已不新鲜,况且,对构建现代文学其实无益,所以,像《坐院记》“西天云彩分属,黑白各异,一抹月色叠透,渗出清亮”,语言干净精准,脚踏实地做事,思想深处的渴望已隐隐然。《踏雪记》,李学辉雪中走了三个地方:罗什寺,擂台,友人处。所谓“经济社会”,儒释道变化亦大,各有所显,乃一笑容之,一笑容之矣。人,要有骨气,诗心,“偌大之地,惟吾独行,听雪低吟,心为之一乐”。这则笔记里,提到作者陪同诗人于坚此处漫步过。读过于坚的诗,他对现实有清醒尖锐的认识,对他时尚密集的意象群里忽然冒出“有一个保皇党人”的诗句印象犹深。又有一次,读到《南方周末》于坚的一文,他对大地之上拆迁改建造成的残山剩水感叹而看到黄山还是原貌而判断“他们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不禁为这幽默而笑。李学辉,与诗人同行的时刻,感觉一定超样。《浇水记》,传统的浇水法,依然落后。水有水性,不经村道渠口,有滋养大地之效,若人习懒惰,则水亦面目全非,“惟叹世风日下,难与水与野相惜矣”。《买菊记》,“人生若菊,自季而累,惟坐实情趣,而其心空灵,才能晤其本真矣”,改观前人菊之情,谓独抒性灵。《偷雪记》,雪之姿态各异,“雪乱舞于天际”,“树冠之雪顽”,“草上潜伏之雪,少而结花,自在坐大”,“雪霸于野”,一个“霸”字,雪势凛人,而结句奇丽:“凌晨4时忽来,真谓之雪偷也,”更将雪赋予使命,充当各种意象,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活生生的一个或数个精灵。人融于自然,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乙未笔记
《赏花记》,语言锤炼尤精,“进杏棚,百树相拥,匝地皆白,捧之于手,凉沁刺掌”,字字质感,句句独意,不求诸多,只得新奇之触。“疑江南之春,亦无此壮观矣”,确是妙境。《拔草记》,田园生活,脚踏实地,是为稀罕,“折腾十年,计有果园一,核桃园一,梨园一,枣园一,山楂园一,海棠池一,玖瑰池一,牡丹池一,月季池一,丁香池一,沙枣林一,榆林一,竹林一”,不仅修炼有方,成果亦累累。鲁迅先生说过,陶潜到田园,是带着钱粮和仆人去世外享受的,渐成诗意。今人,只“成群结队采风摄影”远不够,若近田园,当个真的农夫,始有实悟。《答某报记》,是为自述,博览群书,用力专一,令人敬意。《哀鹊记》,对自然生灵非常厚道,而乡人“哂之:养其鹊遭其果,自做自受矣”,诚可“哀”也。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移风易俗,文明教化,道阻且长。《消暑记》,果园读书,有风轻抚,“老父躺椅酣歇,草帽静立身旁。此乃真田园也。”不加渲染,静谧心安,惬意自出。淡泊从容,说起来容易,若有,需磨砺,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曰:“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堪过”。李学辉的这种心境,查阅他的人生经历,分析他近年来的作品,看他做的事情,是慢慢练就的。
乙未笔记之鲁院篇
鲁院学习,力避繁杂,还是原来目力定力,而文趣增多:“重读《尤里西斯》,对比两个版本,再三玩味,”知鲁院学习不虚此行。李学辉不轻易纵论文坛,不轻下断语,关于鲁迅与矛盾两位作家,这里淡淡一句“常觉鲁迅不孤独,茅盾倒寂寞了许多。”意味已明。像王蒙一样,李学辉的阅读从不间断,阅读,阅读,深入阅读,比较《阿Q正传》与《子夜》,比较浩繁的文学作品,会形成自己的判断。一次,中国著名作家一行到武威,《人民文学》主编施占军谈到李学辉在鲁院学习时说: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喜欢独处,一个人在林荫道漫步。的确,李学辉写道:“人又问吃饭为何多独处?答曰:安静。人只有独处,才能福享。张爱玲云: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娱。”然而,独处不是为了独处,而是思考,思考出这样的诗性和理性:“小说,同样的风刮进同样的风中,细辨惊目,落笔难工。”“同样的风刮进同样的风中”,美妙的一句诗!《乙未笔记之鲁院篇·三》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丰富,出处皆有典籍诗文:“房不需大,干净即可;餐不必精,可口则乐;天不论阴晴,舒服为佳。”关于房子,《吕氏春秋》曰“先王不处大室,室大多阴”;关于饮食,《内经》云:“多食肥甘,助食生痰”;关于天气:“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再吟诵这一段美文:“叶珠圆润,不忍弃树;石径流细,难以践足。雨重而蚊匿,树稀而鸟湿;草新而鱼跃,气清而思幽。”精心化裁,凝练流丽,感觉他走到了《高士图》中,策杖山行,——只是,因为他是大西北人,多了一份纯厚和活泼。试与张岱《陶庵梦忆·筠芝亭》比较:“亭前后,太仆公手植树皆合抱,清樾轻岚,滃滃翳翳,如在秋水。亭前石台,躐取亭中之景物而先得之。”前者圆润明朗,因处于当世,后者郁郁开合,因有家国忧虑,但语感意趣颇近,情境自有。《乙未笔记之鲁院篇·四》“天地一瞬,岁月恍惚,若桌上一橘,皮皱瓤新,剖剥开瓣,汁旺而线涩,甜矣苦矣,回甘处即为苦忆时也。”辛苦虔诚,细细密密,《黄生借书说》的味道。曾闻丰子恺坐椅前要摇动几下,使虫子惊动走开,以免压,未知真实性。《乙未笔记之鲁院篇·七》也是慈悲,踏实适度而为人信焉:“但愿余日蚊能知趣,吾亦收手,两下相安。”《云台山记》,很受《游黄山记》的影响,语极简洁,不多缀一字,也不缺少景致,清幽宜人。结尾补记“忽闻北京已两雪。错失秋尾之柳絮纷扬,又为憾也。”忽然别景,两相一合,意趣弥漫。《雪游颐和园记》,情趣在于“与友人约定乱走”,一个“乱”字,率性可见。但他视野之内的颐和园和昆明湖,苍翠精致,高致典雅,用严整的骈散句交错,使感时和点评有所内敛。 试与徐霞客《游庐山日记》比较:“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崖访之,方返耳。余即拉一僧为导,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灯居此。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夐远隔矣。”李学辉的语言和感悟尽力剪裁多余的任何一个字,不形役于文制,力求实景。由《曾剑赛球记》得知,曾剑极有个性,最突出的能量在于“悦人事大”。清人沈复《浮生六记》曾记一座文人聚会的萧爽楼,约定有四忌,其中之一是:不谈宦海升迁。为什么呢?远离宦海,脱个俗,活个情趣。所以,“悦人事大”,不可多得的温馨宜人。《五公祠记》,史观中肯,评述严密,今之达人,宜谦逊谦逊。关于宋氏三姐妹等诸人,现当代杂论居多,文客亦猎奇轶事,罕有置于国家命运褒奖者,李学辉《宋氏祖居记》确有胆量文略,昭示史论者。血统,地蕴,文脉,贵族气质,品行,价值观,多是西方看人的元素,此文拿来,却是相配。水均益第一次采访来到中国的美国篮球巨星科比,笑问:“你熟悉哪个中国人?”笑答:“宋美龄。”一个人受人尊敬,是有原因的,非地位财富、呼风唤雨,要看真实的高贵的事实。《宋氏祖居记》的题旨是“万民和顺”,李学辉观人可谓到了一定的深度维度。
丙申笔记
《听雨记》,有天雨和心雨之别,主次之分,构思亦奇。“捧一抷雨而入梦,天明又是一番风景”,近似“画船听雨眠”,情趣自在:熙熙攘攘于功名,年轻能行,得道犹衷?绞尽脑汁于实惠,一时尚足,岂可长乎?读到《养竹记》“吾生之地,牡丹、竹为稀物”,不知怎么,想起“吾生也有涯”。竹有诸品,与竹多事,事多意趣,趣多倚欹,引人神思,亦有“惟心竹依然蓬勃生机”,散发苏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气息。《育花记》里,李学辉直言“花中无君子”,敢下断语。养花的精细,至“不敢有毫丝懈怠”,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敢稍逾约”的语感,虔诚何如此,岂不闻随园主人云“天下物皆然”?《育花记》写道:“手握清风,坐享夜凉,何止于期,尽付笑谈”,化裁收纳多少古意,清逸洒脱!《种菊记》,全无陶公的闲情,竟是“近年种菊苦,赏菊亦苦”,何也?盖思念母亲者也,亲情若此,远胜在内熟背“孝经”,在外功成名就状。《胜雨记》别样,雨前,几件事情点到即止:生展手术安顺,与5位初中生对接读书与人生心得,晚8时诫高三某生。人生匆匆,事亦匆匆,与人益处,是为修道。然后,才是“23时,翻古小说,隐隐悟其古趣”,件件花树事后,身心已醇,才是“雨仍淅沥,出门视之,满院透香者,院外一树槐花也。”日日新,苟日新,要做出实事,善事。《六香记》,乃“仲春初夏,院、园有六香。丁香浓,牡丹幽,槐花盛,玫瑰馨,芍药暗,沙枣烈。”物各有主,香亦各异,品行亦异,分别构置一个个精当的词汇,各得其所。读到此处,想:花,是一个个生命,无有贵贱,互相包容,世,得无异乎?《莲花山赋》,此文先在《西凉晚刊》上读到,惊异,因为他写的赋少。当今,写赋者多,写好了,如《文心雕龙》旨意弘扬美德,写不好,则沦为练习笔墨。这篇《莲花山赋》,构骈句定骨,布散句和缓,讲平仄押韵而不拘谨,推敲字句而不聱牙,层次严密而不生涩,典故罗列而不堆砌,写实与文饰并存,铺叙与感叹皆备,题旨在于“梦里山水”,可谓工丽、饱满、远视而张力。《秋园赋》,文辞华美,流丽温润,散发秋色果香,能静于此园而养性、享乐、读书,是真的宁静致远。《中秋赋》别致。中秋佳节,不知当今文人在做什么,李学辉是“独坐院中”,“月自高悬”,“归置酒壶,袅袅间,一鹊惊明,其知节亦随人矣!”若不说是中秋,恍若苏子《记承天寺夜游》的月夜闲坐,宁静如此。《摘桃记》开句便是“种挑非为桃,摘桃亦非桃”,即是禅意,亦为志向,题旨。桃性,鉴于斯文,结尾“其独避诸手,惟乐留主人赏矣”,犹如仙子活物,袅袅兮夜空,不深察彼物,何有此等亲切?《移菊记》,菊事颇多,言有尽而意感慨,“无风之夜,皎白者月也,泛香者菊也,孤寂者人也”,各有所思,又可相容。《初雪记》笔意洗练,初雪晴好,胜在“亦无童子相伴、友人相随,诚输于张岱夫子矣!”观洒脱明净快乐之章,首推陶庵《湖心亭赏雪》,以极少之语,抒诸多情致。其实,中国文人这种情怀,很早的也是非常著名的故事是《论语·侍坐》记载的,孔子的学生们摩拳擦掌,意欲作为一番,孔子却赞同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以,读到此处,《初雪记》的寓意还是需要细品。读到此处,又想起一个问题,就是当今一些文人作品少,情趣少,街谈巷议式的政治军事治国观点却多。史载,西北贫瘠苦寒,《清窖记》实乃畴昔苦难生活的一角,他的笔记,不止性情,现实主义精神也强烈。《迎冬记》又见实证。如何迎冬?与友忙碌一日,汗流浃背,才“诸花归室,诸树归季,惟竹还未上棚,因时辰未到矣”,此为“不教一日闲过”。意趣何在?“雪随时会来,人随意嬉乐,自在心情焉”。《收冬记》颇有一种弥漫的收敛之气,人生之苦与乐,虽然相伴,而“苦短”确为一说,“人享趣乐之一时,而管护者之艰辛非望月赏雪之能相比也”。《回乡记》构造奇崛,透过“牛杂街市”的清冷与回乡刚入园的寒冷,总有一种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气息,但温馨亦在,“后背则热之,乃火炉已升温也”,人生况味,由此滋味。《扫墓记》,民俗与情趣皆叙,复归于哀思,奇句“青难踏,春乱窜,杨柳自摆矣”则更自思,时代遽变,当代人的意识与物事若即若离。《清明雨》,对凉州南部尤其杂木河流域的地貌特征、气候变化、河流分布极简概述,增许多见识。水有名号,生物繁焉,随季节而变,此为河西旷野之地。何为“清明雨”?“细若毛”,“极能润物”,“地湿而不滑”,“榆梅连翘,半粉半黄,绽苞悦之。梨犹酣梦,杏已开髻”。此等景象,凉州独有,不同于他乡,感觉亦别致:“冬麦埂边,追肥者赶雨;柳杨池畔,踏青者入梦”,情趣亦别生:“两野鸡避于后院,闻人声,灌灌则起,扇带两翅雨意也”,真切、朴拙、活泼、生机的画面一幅幅绽开。《海棠记》,围绕海棠,几多物事,有《红楼梦》的高致映照,有《群芳谱》的民俗相衬,也有亲自栽种的朴实,更有苏东坡的文趣,始有对“护花人”的感喟。花人两知。《收春记》,何谓“收春”?春收于眼中掌中心中。“谷”者,背负了一代桑事的兴衰,无论彼物如何,“自在田园,似不输于陶令也”。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谈过一个文趣:“读子瞻文,见才矣,然似不读书者。读子瞻诗,见学矣,然似绝无才者。懒倦欲睡时,诵子瞻小文及小词,亦觉神往。”这就说是,苏轼的诗文,随手拈来,皆是妙文,淬炼所致,与今文挥洒过度而真言不足赫然对比。《抬炉记》,何谓抬炉?“抬炉者,拆除立冬时所装铁炉也。”初那时代,少无愤怨,勤勤恳恳,于清简寒室之中,考量磨炼人的脾性,由初冬至立夏,缕缕醇厚之意:“炉上置锅,羊肉坐卧,一酒飘香,满室暖涌。室外滴冰,室内热流。火势一弱,挥铲下煤。火奋起,温骤升,热语浓茶,艳酽于室。”
在笔记受到一定挑战而段子猖獗的时代,李学辉的定力便是:仍然以文学作为认识现实、相融现实和超越现实的重要媒介,以笔记为先锋,万物入怀,我手写我思,凡思辟蹊径,制文必考究,既注重实证,又以手指月,远观而细察,谦逊而劲道,这便是《弹指拈花》的内力,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