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阳光,到底是怎样的光束和能量呢?
前些年,我常看到身边的朋友喜欢以“一米阳光”来作其QQ名或者是微信名。我也曾看到这四个字,心底便油然生起暖意。
然而,一米阳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光源呢?对于这个疑问,那时我没去找“度娘”,也没去请教友人,只是将它放置在心里的一个角落里。我觉得,有些时候,不求甚解,抑或对其只知表层,也是一种朦胧的美。在这一点上,那些年我对自己是宽容的。尤其在读《诗经》时,其朗朗上口的句子,大多明媚却又不知个中意,总是那样朦胧。我有时不知读错字,待多年后再翻查字典时,自己也哑然失笑,分明是个“白字先生”哈。于是,又按着文章的注解再囫囵吞枣一遍。
记得在我幼年懵懂、生性顽皮时期,常在一番酣畅淋漓的撒欢之后,伴随着的是父母严厉训斥甚至竹篾伺候。家长的“恨铁不成钢”和我的“玩心太重”成为了两股无法融合的力量。我最开心的时候,是在每年新春来临之际,可以用大把大把的时间和同伴们嬉戏、吃着平常流口水而不得的美食、穿上盼了好久的新衣裳。然而,待元宵节一过,正月十六这天成了我心惊胆颤的时日。寒假作业尚未完成,这边又开学在即,接下来的那顿柴是逃不过吃的。所以,“特开心”与“巨害怕”这样的心理交织,让人感觉不到“一米阳光”的静缓温和。直至我上了初中,才有所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如果说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米阳光”的温度,那是初浅接触到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它是春天午后的那抹光亮,直入心脾。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位学长带我走了临海的紫阳古街。都说“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这在我临海学长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他书生儒雅,眼神里透着学识的光芒。走在紫阳街,我在他那里新奇地听到有关历朝文化人的一些故事。我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他介绍明清时期的台州是以张伯端、王阳明等人为代表的儒释道心学重镇之一。宋临海人张伯端系道教南宗初祖,尊为“紫阳真人”,主张“道不外求”。而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它传达出了“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的思想。阳明先生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不把外界的毁谤、个人的进退荣辱看得太重,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让我们明白在现今这个物欲横行的社会里如何“良知、向内求”。
待我到了不惑之年,再重拾起有关阳明先生的书籍,才知道他的心学在社会上已掀起了一股热潮。“知行合一”,是他思想的精髓。也正是这个时候,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要去遇见更好的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要懂得“行”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我当年读书不求甚解、名诗名句小抄背诵,虽说不是不可,但离吃透文章要义、理解作者思想内涵,还少一个活的“灵魂”。而这个活的“灵魂”,就需要时时思考,做到将固化、平面的文字转变为运动着的因子,通过与作者思想碰撞,产生新的能量。
在写这篇随笔时,我终向“度娘”请教了。原来,“一米阳光”这词出自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一个唯美的爱情传说。那里终年云雾缭绕,雪山一侧不见阳光。只有每年秋分时节会有一米长的阳光照下来,凡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们就能拥有美好的爱情。现在,我对“一米阳光”的理解是,这一米阳光不仅来自于外在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内心要光明,努力成为发光的能量体,去温暖身边的人们和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