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溪的白月光
文/罗鸿
很久以后,我还会想起那晚的月亮,那么圆,那么润泽,静静地贴在山巅,宛如一个巨大的白玉瓷盘。
我们依山而坐,透过明净的玻璃墙,看着远方淡墨般的山的轮廓,良久无语。前方是川西的平畴沃野,朦胧一片,静谧而安详。高高低低的树枝遮住了庄稼地,但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泥土的气息、青菜的气息早已经弥散在微风中。这样的夜晚是丰盈的、醇厚的、滋润的。这时候,只需要深深地呼吸,安静地遐思,慢慢地,心会变得旷远起来,与土地与自然的亲密感会一点点复苏。我还能依稀听见桂溪的吟唱,带着细碎的月光,一路缓缓向南。而那条与桂溪相向而行的小径,在月光下宛如一条蜿蜒向上的银白丝带,可以带我们一路到达山顶。
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25-550年),这座山上建起过一座规模宏大的香积寺,僧人众多,香火鼎盛,后毁于明朝。1928年再次重建,后又被拆毁。据《舆地纪胜》里记载:“香积寺古名灵岩寺,在青城县香积山,寺有瀑布、鸡骨禅师塔。”前年夏天,我和几个朋友拾级而上,看到一处狭窄的小庙,大约是附近善男信女们集资所建,但空无一人。昔日香积寺的盛名已然消失在时光深处,唯有几处石碑散落在草丛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月光应是比此时更明亮,这香积山上曾经有过怎样的光景?时间不紧不慢地走着,禅房、花木、茂密的树影、铎铎的木鱼声、如松涛般的诵经声……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只留下这白月光,和月光下的江山胜景。
以前,外地作家朋友来都江堰,我们便陪同着,去不同的地方闲坐、吃饭、聊天。直到那年夏天,青城山的友人陈洪飞带我们来到桂溪园。彼时,这座依山而建的小院里,安静得只有阵阵蝉鸣。院子小,就在几棵银杏树的荫蔽下,小池、假山因地制宜地靠着墙,小巧而精致。与别处不同的是:吧台旁边就是凸起的山岩,厨房在山岩下,餐厅在半山腰的亭子里。我们坐下喝茶,看着花墙边上一簇簇青苔绿得仿佛就要滴落下来。庭院中的银杏树枝叶斜伸过来,团团的绿就在眼前摇晃,扇形的叶脉清晰可见。亭子不远处有一大片草丛,十多只羽毛亮丽的公鸡在阔步、仰视,偶尔会为争夺小虫而怒目相对、羽毛直立。过一会儿再看,那群鸡却变少了。等厨房里飘出鸡肉的香味,客人们才恍然大悟,不由得会心一笑。在桂溪,老板娘亲手做的“五彩鸡”堪称一绝,油亮润泽,有五种颜色,故而得名。那以后,我们招待外地客人就没再换地方了。
如果说“五彩鸡”适合盛夏的正午大快朵颐,那么“桂溪鱼”就与夜晚与月光更相宜了。它的配料极简,只有豆腐和鱼。这两种完全不相干的食材,常被不同的厨师搭配到一起,成为拿手的好菜。我们不能不为厨师们的技艺而惊叹,他们把这取自日常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加工,用一口普通的锅,用一些常见的调料,制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味道来。“桂溪鱼”和别处的“豆腐鱼”食材一致,滋味却大有不同,不是用豆腐去陪衬鱼,而是让两者相互浸润与成全。“桂溪鱼”一上桌,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紧接着,它又被几部拍照的手机“瞄”上了。青花大瓷盘里,团团豆腐宛如浮在红油上的朵朵柳絮,一对鲫鱼在豆腐的覆盖下若隐若现。客人在“年年有鱼”、“鱼跃龙门”的祝福中纷纷伸出筷子。不知怎么,我想起《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句子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眼下早过了晚餐的时间,客人来,主人煮出双鱼,纵然没有尺素,也别有一番情谊。舀一勺豆腐入口,唇齿间会有豆子的清香、鱼肉的鲜香萦绕,淡淡的,稍纵即逝。小心地剔着鱼刺,一回头,月亮已经慢慢爬上对面的山巅。
有些旧时光,我们会遗忘,还有一些景和事,我们却通过味蕾来保存。就像这桂溪的白月光,很久以后,还会在一块“桂溪鱼”的滋味里缓缓苏醒,那时,微茫的星辰、泛着银光的嶙峋树枝、川西平原上静谧安详的夜晚,都是这月光的底色,温暖和感动也将溢满心田。
月光洒下清辉,不知从哪里飘来一阵清澈而凛冽的梅花的香气。我们穿过重重树影下的石梯走出小院,满地的白月光,一脚踩下,宛若走在梦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