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甫写青城山的诗
——附唐代王维的“香积寺诗”
(内容提要:中国的任何地方,如果能有先贤用诗歌描写?那是十分荣耀的。都江堰-青城山这里,唐代李白来过但没有写诗。杜甫写下两首诗,王维写一首诗,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安史之乱,诗圣杜甫颠沛流离,避难来到四川。后寓居四川近十年,肃宗上元元年~代宗大历五年,即760~770年,年龄段为49~59岁。
现在留下他的1400多首诗中,相当部分是在四川和成都写成的。当今人们熟悉的诗句,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等等。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的时候,前来游览过青城山,和那里的道家有过交往。从他现存两首关于青城山的诗,可以想象当时的一些情形。
第一首诗:《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呜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
杜的这首咏酒诗,写实的成分居多。诗首的严中丞,即剑南节度使严武,是杜甫的朋友。镇蜀时曾聘杜甫为节度参谋,并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贫困时严武常资助接济他,这首诗中的赠酒是其一例。杜甫受酒后即与邻翁、渔父等乡村朋友分享。一面下棋消遣、一面品尝美酒,其田园乐趣于此可见。杜诗圣能寓居蜀地10年,作诗900多首;其中成都居住几年作诗400多首。生活上得严武之力甚多,杜甫曾写诗赞扬严武:
“……
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
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
另一方面寄人篱下的日子,确实也有难堪之处。某次严武和杜甫喝酒,严武醉了曾训斥杜甫:杜审言的孙子,敢捋虎须乎?!
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
许多人读了之后,内心感觉到难受。
后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杜甫踏上回河南老家之路。他写诗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看起来诗写得很喜欢,实际上重新流浪。杜甫一家走水路,乘船经长江转汉江向北。途中与过一首《岳阳楼诗》,从中可能看出他当时的惨境,和极其不好的心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最终结果是还没有到河南老家,年仅59岁便去世在汉江的船上。这与严武先他逝去有关,失去严中丞的资助,杜诗圣只好重新流浪。
1993年笔者旅游去湖南岳阳楼,见到上面有毛泽东主席书写的这首杜诗,做成金色的牌匾挂在楼上。听那里的导游讲解,诗是20世纪50年代写的。当时毛泽东主席乘坐专列视察工作,路过岳阳在列车上写成,派人送给当地。如果仔细看,主席改动杜甫诗一个字,其中的“病”字,写作“生”字。
回过头来说先前的杜诗,蜀中酿酒素有传统,青城山道家秘酿尤为著名。因为杜诗的原因,现在青城山酿的弥猴桃酒,仍然叫“洞天乳酒”。
……。
杜甫关于青城山第二首杜诗,刊刻在天师洞,三清大殿的后面石壁上。全诗是: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惟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丈人祠西佳气浓,绿云拟住最高峰。
倩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首先这首诗的结构为,前面5言、后面7律,全诗并不一致。在诗词创作中,字数固定长短一律的为“板”,反之则为“散”。5言和7律并排前后,后面的7律部分,就有既“板”又“散”的作用。“板”一般用作叙述,“散”放在激情奔腾的时候,杜甫这样排列足见其心中之高兴。
诗的前四句意思是:自从我踏上青城山的地面,就再也不敢往地上吐口水。我最喜欢这里的丈人峰,沿着红沙石梯向上越走越幽静。
后面四句,诗人以奔放的笔调告诉读者说:丈人祠西边(即从建福宫往山里面走),美好的景气真多啊!满山的绿树,把最高峰都笼罩住了。在这里我食用了特产的中药——黄精,因而白发转青,脸上的皮肤也细嫩如冰雪。
理解后四句诗的关键是弄清黄精为何物?据当代中医药书籍,黄精是一味中药能开胃健脾,对某些传染病菌有抑制作用。明朝书籍《中国神仙大全》载:黄精色黄味苦性温,产于青城山吃了大生精液;故名黄精,有些像现代的伟哥。在青城山一带,黄精的俗名就叫“猫姜”。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地下的块状根茎可以入药。现在青城山有人把黄精,作为旅游品开发出来。一小袋几元人民币,游客凭个人爱好买或不买。
杜甫诗中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什么样意思?尚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附唐代王维的“香积寺诗”
唐代诗人王维来过都江堰,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首呤香积寺好诗。诗云:
古有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林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笔者曾几次去过香积寺,现对照诗中描写的景色从头道来。
首先由于版本不同,诗的个别词句可能不同,本文暂且以上述诗句为准。香积寺在青城山镇,诗人王维之前很久就有了,位于和大观镇交界的味江河畔山上。沿环山公路出太平场(现青城山镇)3~4里,有一条支线公路进山口,再上行数里即到。向上攀的山道既陡且高,从下面看寺庙所在山峰有云气缭绕。这就是诗中的“古有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林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据当地人称,香积寺山上过去树大林密,1958年才被破坏掉。唐代人口少全国只几千万人,地盘比现在还大。王维那个时代的林木,有可能茂密到遮天蔽日,连道路也被掩盖住的程度。寺庙的钟磬之声,从高远山上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现在香积寺山上树木也很多,大多数是近几十年,即改革开放后栽种的。
这里有一条小山沟,从陡峭的山崖上淙淙而下。水小流水之声也小,王维因此用“咽”来形容。水是从山崖下来的,故有“泉声咽危石”的比喻。“月色冷青松”,王维到香积寺附近的时候,已经晚上有月亮光照在松树上。由于月光只是太阳光的反射,没有温度诗人谓之“冷”
香积寺山下有几处冰河时代,冰川运动遗留下来的冰臼深潭。其位置又恰巧在,水沟处有流水进出。最深的据当地人称有2~3米,面积大的有2~3平方米,人们可以在里面困水或游泳。游香积寺的人有从山道上,往深潭中扔石子的习俗,取名打妖沱。
诗人在暮色中走到这里,水潭的流水声像歌曲之声在欢迎他。王维猜想今天晚上可能睡个好觉,水潭流水的节奏声,能帮助他制服失眠这条毒龙。诗的结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意思。
香积寺还有漏米石,和鸡骨禅师的传说。
漏米石在寺庙旁边,为一处突出地面近2米高的崖石,峥狞而嵯峨。石中间有一光滑的槽,传说槽中有米粒滑出,够寺庙的僧人食用。鸡骨禅师说得是某朝某代,香积寺一位嗜好食鸡的高僧。升天去见西方佛祖之前,他把所食之鸡全部从口中吐出。鸡们纷纷拍打翅膀,随大师一起飞升。
现在去香积寺公路直抵山脚下,这里有几处很不错的农家乐,可为游人提供食宿。“5.12”特大地震前,一条石径直通山顶。山上林木茂密,寺庙里有几单女僧人。山岗上可见奔腾而来的味江河,远望几里之外的青城山金鞭岩,这些都是王维诗中没有写到的。地震后山上的寺庙不存在,住家户也全部搬迁到山下的小区。山上一律退耕还林,香积寺景观风光不再,上面的描述已经成为一段历史。(文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