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内容提要:都江堰市的前称,灌县的包产到户曾经走在四川全省的前面,得到过省委领导甚至小平同志的肯定。是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下,县委、公社、大队党组织和群众,共同努力办成的一件大好事。)
前言:1980年都江堰市的前称,灌县向峨公社火石岗14大队(简称火石岗,现为向峨乡红火村),率先试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翻番。由吃返销粮的落后队,变为完成公粮征购后,还要向国家交售余粮的先进地方。当时的四川省委秘书长宋文彬同志,带人来灌县查证核实后,坚定支持和借鉴灌县的做法。
1981年灌县全县都实行了包产到户,同年四川在广汉县试点农业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以包产到户为代表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性质,从而揭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回顾这段历史可以鼓励我们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早日建成田园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
……。
笔者当年先在灌县县委办公室做打字员,后在县委调研科工作。亲身经历这样一些事例: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有打印材料讲小平曾在北京,对四川广安县的老乡(县委书记)说:只要人平分粮600斤,我就回来看你们。同年谢盛耀同志以温江地委工作组长的身份来到灌县,1977年初接任县委书记。当时灌县农村普遍缺粮,谢到外县外地去借粮食。他曾说自己是高级叫花子,坐县委唯一的北京吉普车要饭吃。1979年底他有在农村搞包产到户的想法,在大会、小会都讲过:生产队越小越好,小到一个院子、一头牛、一个队最好!县委的号召下1980年初,部分边远公社的大队、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或包产到组。
1980年8月的一天,小平同志视察都江堰。谢盛耀在二王庙东客堂,和小平一起喝了半个小时的茶。这天二王庙没有清场,旁边茶园里满是喝茶的游客。他们都看到小平同志,坐在客堂的飞来椅上和县委谢书记喝茶聊天。期间小平问农民的分粮情况?
当时灌县1979年人平分粮570多斤,还没有达到小平同志要求的600斤。此外1975年小平同志搞整顿时候,灌县每个农民都补足0·1亩自由地;1976年四川省委又下文,每个农民再分0·05亩饲料地,两项合计0·15亩。这些田地在农民手中比生产队种得好,稻麦两熟可以产粮200斤。1973年起由农民个人种植的田坎人平产粮30斤,三项项合计人均有粮800斤。灌县的山地区由于面积大,总的情况比平坝区要好一些。
1980年灌县一些地方,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效果更好,有可能突破1000斤。谢盛耀把这些汇报后,小平同志当即表示十分高兴。他说人民群众不能只吃饱穿暖就完了,还要用钱还要提高生活水平。你们还要发展经济,把经济搞上去!事后谢盛耀在县委机关多次讲,小平同志听汇报后高兴极了!小平同志曾经多次讲自己是四川人,回四川就是回到家乡。诗云:
亲情乡情故园情,巴山蜀水盼小平。
只要分粮600斤,小平回来看我们。
家乡儿女真勇奋,包产到户当先行。
人均有粮800斤,小平听了好高兴!
……。
据中共都江堰市党史,都江堰市文史资料载。1952、1979、1980、1982年,小平同志共4次到过都江堰。这对地方工作的促进,地方干部的思想解放,作用是巨大的。
围绕向峨乡火石岗的包产到户,笔者1980年曾三次去过那个地方,但文章开篇还得从最近一次去火石岗说起……。
2007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受《都江堰快报》的委托。需要对1980年向峨乡火石岗,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进行一些追记。去向峨乡之前我先去拜见,曾担任过都江堰市委宣传部长和副市长的刘鉴同志。当年就是他主笔的一篇报道在《四川日报》上发表后,引起四川省委对灌县包产到户的注意。
时年60多岁已经退休几年的刘鉴同志,身体康健记忆力好。他说1980年他从《云南日报》记者岗位上,照顾关系调回家乡灌县,在县委宣传部搞新闻报道。凭记者的敏感他认为,向峨乡火石岗的包产到户值得报道。所以就请示部领导和县委办公室领导后,和你(笔者)一起去的,那篇报道在全省、全县震动大推动了工作。
一、2007年的火石岗
告别刘鉴之后我于5月28日来到向峨乡火石岗,从1980年的第一次算起应该是第四次了。因为电话联系过向峨乡政府接待了我,乡办公室主任说:“当年好些个大队、生产队都搞了包产到户,您去过的是那里?”
“火石岗。”我说,于是有一辆奥拓车送我出发。
去火石岗——现在红火村也就那么3~4公里。当年这条路只是毛坯路,连自行车也只能推着走。北京吉普驶不上去,只有日本丰田越野车,勉强能开上去。现在沿途所见,载重几十吨的钢箱汽车,轰轰然驶来驶去。开奥拓车的乡干部说,红火村现在有一处石灰石矿山。设计能力年产60万吨石灰石,那些大汽车都是拉矿石的。从奥拓车窗往外看,这里山上山下到处都是茂密的树林。树龄也就20多年的样子,全是改革开放后生长起来的。村民们的住房也和其他地方一样,以别墅式的小楼居多。在村办公室我见到了红火村,现在的村主任一位姓蒙的女同志。她说自己40多岁,算起来当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她应该是16岁左右的小姑娘。她向我介绍了现时红火村的情况:
红火村是过去的两个大队合并成的,总人口1100多人,总面积10000多亩。其中水田、土地约2000多亩,宜林荒山、草坡8000多亩。退耕还林1000亩,实际农耕面积1000多亩。宜林荒山、草坡已开发7000多亩,加上退耕还林的,合计绿化8000多亩,不能开发的还有1000多亩。已开发的8000多亩主要:一是种猕猴桃,现在已经成了红火村的主业。去年(2006年)总产60万斤,每斤卖价2元多钱,总收入约150万元,人平不到2000元。今年(2007年)预计总产200万斤,总收入500~600万元,人平3000元。二是种三木药材(黄柏、杜仲、厚薄),三是种干果(银杏、板栗、核桃);四是发展优质茶叶,五是试种黄莲;六是增间套种形成混交林增大产值……。
说到这里蒙主任言语间,对都江堰旅游搞得红红火火的乡镇羡慕不已!她说红火村也正在筹划修路,准备向旅游发展。现在全村10个村民组,1~5组靠种田产粮食;6~10组要靠种猕猴桃、山木药材、干果等。全村人平收入加上农业、打工、和其他种、养殖业等等,达到全市农村人平5000多元的水平。粮食肯定够吃这年头谁家还缺粮呢?在这里我还见到了一位,披金带玉气度不凡的外地建筑商。他承包了从乡公路到红火村的支线公路4公里,全部水泥路面总造价80万元,他信心十足地表示一定把路修好!
从上面介绍的情况看:当年的火石岗、现在的红火村在都江堰市不算先进。但就是这个地方1980年曾带动全都江堰市,甚至全四川前进了一步,乃至于当年我接连三次来过这里。
二、初探火岗石:
第一次去火岗是1980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上午,我和刘鉴搭乘公共汽车,从灌县到了15公里之外的向峨。在公社一个干部的向导下,步行几里山路到该大队。沿途所见总觉得这里成行的麦苗满山遍野,比别的地方要长得好一些。地里干活的人比较另星,一面山坡、一块地,也就是那么一、两个人。在间隔1米的麦苗行间,或是挖地、或是给麦苗追肥。当时映入我眼中的有一个30多岁衣着光鲜的妇女,挥动锄头卖力地干活。公社干部介绍说她是都江煤矿的家属,过去每年都要倒找生产队几百元钱,一家人的粮食才拿得回去。今年她一家4口人的地,收获玉米3000多斤,小麦、洋红豆、洋芋、胡豆等,地边地头的庄稼作物还不算。
“生产队的时候,她一家人分得了多少斤玉米?”我们问。
“1千多斤。”公社干部说,“向峨乡人平分(原粮)450斤,这个大队落后一些,只有(原粮)400斤有的年份还要保杠子。洋豇豆、洋芋、胡豆还要折扣顶数一些,真正玉米人均也就200多斤。她一家4口最多也就是1000斤,今年好了光玉米就3千多斤。她说包产到户连猪都占光,过去生产队的时候,猪只能吃点草咋个长肉嘛?现在喂的猪山黄瓜加玉米面,和人吃的差不多一下子就出肥了。”这里须说明的是:灌县农村人平分配的原粮是以黄谷为准,每100斤黄谷折米71斤,小麦、玉米每斤折米1斤。原粮400斤折合玉米只200多斤,火石岗相当部分群众生活在温饱线上。
我们看了4~5家农户,了解他们今年的收成,询问他们以后的打算。总的印象是家家户户都笑逐颜开,真像毛泽东主席说过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那时候这里农家户住房,都是些杉木皮子或小麦草、稻草盖顶的木架房子,很原始雅致但都不宽敞。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屋檐下,摆放一只、二只用竹子二层黄蔑;编成装玉米的囤子,每个能装1000斤左右。
有农民告诉我们,说逼出来的办法!玉米多了屋头放不下,只好用这种囤子装了摆放在外边,地面垫上砖石和本板地气沤不到。其中一家农民还介绍说,今年他家人多地多收成好。棺材都用来装玉米籽。结果是堆放在地上,沤着的玉米也有2000多斤。他一家六口生产队的的时候,这样除点那样折点,分回去的玉米还不到2000斤。今年包产到户沤烂的,都比集体时候分的还多。后来刘鉴把这些都写进他的报道中,刊登上《四川日报》。
下午没有公共汽车了,我们在公社住一晚上。晚饭的时候附近一家农户,硬要请我们去吃饭。我们去了那顿饭很丰盛有酒有肉,还有鸡、鸭、鱼、兔,为我们两个人搞那么多菜?吃饭的时候主人告诉我们,说火石岗浅表性煤炭资源多,农民都挖野炭去了生产队的活路没有人做。所以长期落后保杠子,由国家仓库供应部分粮食,保够人平(原粮)400斤。今年冬春之际农业学大寨会议的时候,县委谢盛耀书记讲话中说,那些落后的生产队是不是太大了?划小点!一个院子一个队都可以,划小了就不落后。
火石岗的一个队长听进去了,在公社和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回来就宣布把生产队划小。一家人一个队把土地分给大家,他只当自己家的队长其它就不管了。开头大家还以为他说耍的,后来开始点玉米他真的只种自己的。农户们才慌慌张张各自忙碌起来,各家各户各干各,全大队的其余生产队也如此这番。主人还说向峨3天赶一场,您们逢场来看街上卖玉米的,都是他们火石岗的人。
我问什么叫火石岗?主人告诉说过去没有火柴更没有打火机。人们用铁打成火镰,敲击一种黑色的硬石头,碰出来的火花可以引燃棉花、绒草等。那种黑石头火石岗山上容易找到,因此那里就叫火石岗。当时我想真有意思!火石岗碰撞出包产到户的火花,就要照亮都江堰的天空。回县上后某天遇到向峨公社党委书记,他告诉我说那顿饭是,火石岗大队党支部出钱请的!
三、关于第二、第三次到火石岗。
距第一次去火石岗不久,时任县财贸办公室主任的黄留富同志(1992~1997年间曾任都江堰市委书记)找到我,要我陪他去一次火石岗。黄留富说那里搞包产到户粮食产量上去了,经济好一些应该设一个供应点,方便当地群众买东西。供应点的房子由大队提供,职工是当地驻军一位连长的夫人,她刚随军无事可干。乡供销社给她签了三年合同,她要在这个点上干三年,他这次去就是把这件事落实。
我们坐县财办的英国嘎斯小车到公社,火石岗小车去不了大家下车走路。当时黄留富同志年轻35岁、我30岁,我们还乘兴爬上向峨海拔1600多米的青龙嘴山顶。上面有一叫梅花桩的茶场是公社集体的,几个农民合同工在那里种植茶树、黄花菜等。从青龙嘴往下看去,向峨5000多亩水面的莲花湖像一弯明月;星罗棋布的小山像一处处盆景,和袖珍版的桂林山水一样。
……。
中午饭是那位连长在供应点请的,这里一排4间麦草盖顶,砖石墙壁的木头架房子。原本是生产队的公房保管室,现在闲置了正好开供应点。与从不同的是该供应点,摆放了许多部队的宣传书籍、报刊杂志等。饭后在连长的引导下,我们还看了几处部队的坑道口。让人最感兴趣的是每个坑口道,都用铁丝网圈住几十亩面积的地方。这里面林木葱葱草茂叶肥,连长说这些草丛中獐、麂、兔都有还多。因为铁丝网围绕农民不能去騒扰,部队干部战士也不准打猎。这样每一处坑道口,都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只不过小动物们并非生活在天堂中,不时还有狐狸、野狗去捕食它们。
当年沿途放眼望去,到处或是麦苗、或是光秃的山,只有坑道口绿色一片。这次即第四次去火石岗,我看到的已经是满山翠竹绿树连成一遍。自然界林木丛草等等,也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繁荣昌盛。
我第三次去火石岗,是在第二次不久气氛有些紧张。这天县委办公室主任对我说,向峨火石岗你去了两次,现在你一个人再去一次。不要找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只找农民,一定要看到粮食、看到玉米。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总之要确实!主任还说他本想亲自跑一趟,但毛坯路太差县委的北京吉普上不了,只好由我骑自行车去。(文庙山)
(下)
(内容提要:火石岗的包产到户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仍然遇到一些阻力。不过这些阻力就像,滔滔大江上的浪花一样,更显出激流涌进的风采。)
我骑自行车到了向峨乡,又推着车沿山路朝火石岗走去。走了不远一段路,见到一个抽叶子烟坐在路边汉子。他约40多岁、中等个子、穿一身蓝布旧中山装。汉子叫住我,他自称姓任,是火石岗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公社接到县上的电话,有县委的同志再来火石岗调查包产到户的粮食,怕我走冤枉路就在这叉路口等。他又说只负责把我送到大队,然后你自己去看。山路上自行车不好推,任书记找了家农户帮我把车寄放好,然后我们两人边走边谈。
任书记说今年包产到户,他一家六口多收入2千元钱,一共有4~5千元。多的部分主要有这么一些:玉米多2000斤,折合1千元;多喂的猪,多养的鸡、鸭可以折合1千元。再像以前生产队集体,即使国家给保杠子,农民还要自己找钱去买粮呀!他还说过去集体的时候,每个场期都有农户请吃饭平时也有。当然有些人家可以去吃,有些人家是不能去吃的。记载下来一年大致吃人家400多元,包产到户后请他吃饭的农民少了。但他这个当书记的,家里比过去多2000多元,腰包里更充实了。农民家家户户都有粮食,他心头也更踏实了。
还有就是不要担心,农民不卖粮食给国家!他这个大队今年完成公粮征购以后,光余粮都卖了1万多斤。公社任务下到大队,各生产队,农户都争着要卖粮计划。卖国家仓库或卖市场,每斤玉米就差那么几分钱。卖国家仓库走拢就卖撇脱得多,卖农贸市场要站半天一天反而恼火一些。关于任书记搞包产到户的动机,人们听他这样讲过。他的前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很穷,去公社开会只能带点玉米面馍在身上,中午要杯开水就是一顿。他接任党支部书记后曾多次表示,不能再像那样过了!
接下来的情况是1981年初,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到四川视察工作。他在温江地委讲话时说:温江地区不能搞包产到户,温江地区是先进地区,要采取先进的生产方式。报刊杂志上关于大包干、包产到户的讨论,赞成的渐落下风。任书记率先在自己领导的大队,实行包产到户尽管多收了粮食。他和支持火石岗大队搞包产到户的公社陈书记一道,在县上学习时也受到某些批判。曾经有人提议要开除他党籍,许多人还众口一词,指责向峨公社陈书记吹牛。县委谢盛耀书记也牵连在其中,被一份来自本县某学习班的简报气得不轻。上面说“包产到户比起旧社会,只差一面青天白日旗!”还有领导告知笔者,火石岗的事不要在外面讲了!主笔四川日报上那篇报道的刘鉴,也找到笔者核对笔记,目的是想证明他没有胡乱写。
不过当年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有点像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无论某些人怎样分析研讨,怎样在“资、社”、“公、私”、“新、旧”等问题上琢磨。1981年在县委的支持下,灌县农村的干部群众自己就干开了。不准“分田单干”就说成是“包产到组”,但实质上都是“大包干”。那段时间地委黄书记也到灌县,住在县委机关陆海苑3个多月,他和谢盛耀书记一起静观待变。
地县领导们一方面放手让群众去多生产粮食,一方面等候上面的政策下来。赵总理讲话还不是中央文件,如果与实际不符合,地县暂时不执行。1981年底小平同志发话:“先把肚子装饱再说!”从此揭开中国历史新纪元。 198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以包产到户为代表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性质。全国上下的思想行动都统一起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迈出坚定的一步。
……。
话说回来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意思,这次在火石岗我一个人也看了4~5家农户,主要是看有没有那么多玉米。在一家院子里我要用手去拍打,那个由二黄蔑编成的囤子,看是空的还是实的。那家主人的女儿,一个约16岁的小姑娘叫住我。她说:“用脚踢嘛!不要用手,小心剌着了。”我笑了笑不好意思用脚去踢,姑娘走过来自己用脚狠狠地踢了几下,传出的声音是实在的。她说:“我每天都要踢几脚,踢了心里踏实,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玉米!”这时姑娘父亲训斥说:“瓜女子,看把脚歪了。”
就在这家农户门前,闻讯赶来的农民,男女老少有二、三十人。院子内外站得满满的,他们众口一词地问:“X同志,得不得喊我们把地收起来?”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现在是小平同志掌舵!他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你们都有粮食,你们就是小平同志说的好猫。相信县委、相信公社党委会维护你们!”在场的农民听了之后都高兴地笑了。我当时月定量27斤米面,每天还不到1斤粮过着温饱的日子。现在农民粮食多了干部供应有望增加,我也为自己的今后高兴。
有农民告诉说他们全生产队、也可以说是全大队,只有一个叫二癞子的单身汉不赞成包产到户。分给他的地不种到头来颗粒无收,找队长、找书记要吃的。好在家家户户都有粮食,一户匀几十斤给他。现在他也积极起来,种地像绣花一样庄稼长得很好,地不远叫我去看。回程的时候我特意路过了那块地,果然如他们说的那样,地的主人应当有饱饭吃了。
回到县委机关一天早晨,谢盛耀书记来到调研科。他召集我们说:“你们想一想,如果农民有粮食,不卖给我们咋个办?”那个年代干部都读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里面有一章关于魁奈的经济表是马克思执笔写的。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流通、分配和交换,同时也谈到工业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第二部类生活资料,以及农产品之间的交换。我们根据这个章节的内容向谢书记建议说:农民要穿衣、孩子要读书、家庭要修房造屋、还需用日用品等,他们必然要用粮食来交换。现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的交换只能和国家进行,所以他们的粮食只有卖给我们。
……。
刘鉴的新闻报道,1980年12月中的一天,在《四川日报》刊登。之后离1981元旦还有几天,在谢盛耀蹲点的天马公社农机站。时任省委秘书长(曾经长期担任温江地委书记)的宋文彬同志,带领省委相关部门10来个人,分乘一辆小轿车、两辆日本丰田越野车来找到谢盛耀。那天笔者被安排为他们做文字记录,事前县委办公室主任特别交待说:向峨那个地方你去过三次,有啥子谢书记说不具体的你要帮忙补充。记住不准多说,也不能不说,一定要照实说。
农机站会议室里,水泥瓦盖顶;四周红砖墙壁。悬挂有日光灯。宋文彬等人和谢盛耀等,围坐一张乒乓桌的周围。我在旁边一个角落用高板凳当桌子,坐在矮板凳上记录。宋文彬先是吩咐把房门关上,省上的人拉动线开关,悬挂的两只日光灯亮了。宋说,“我们党内的问题,首先在我们党内讨论!”然后侧身斜视谢盛耀,很威严地继续说:“你们在《四川日报》发表文章,说你们一个地方搞了包产到户,就粮食多来吃不完装不完,沤烂的都比生产队集体分得的还多。今天我只问你有没有这回事?有没有这么多粮食?”这时省上一个同志拿出那张川报说:“就是这张报纸,你们的文章刊载这里。”
谢盛耀小心翼翼地打开笔记本汇报开来,当说到向峨火石岗的农民,用囤子装玉米籽的时候。
宋文彬有些怒气地问:“囤子?什么是囤子?”
谢盛耀看了看我说:“囤子就是竹编的一种大筐,一个可以装几百、千把斤玉米。”
“囤子,川南、川东、川北,过去也有比较流行。”这时省上一位同志补充说,“好多年没有见到了。”
“哦!……。”宋文彬舒了口气,整个会议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过了一会儿宋文彬站起来,像宣布一项重要决定似地说:“你们是一级党的组织,我们是一级党的组织;现在是组织对组织,我们相信有这么多粮食!”
与会的同志全体都鼓起掌来,掌声久久不能停歇。省上有人说全省都这样,将来粮食堆在那里?可能没法堆!几年后四川果真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但在当时宋文彬提出:现在的问题是生产队集体,粮食在共产党手里,一家一户粮食在农民个人手里。如果农民不卖粮食给我们怎么办?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好的体制,无论那一个地方都有党的组织,什么问题可以首先在党内协商解决!包产到户脱离党的组织,粮食成了个人的……这是一个新问题!
谢盛耀汇报向峨火石岗农民们,完成征购任务还争先向国家交售余粮,同时提出农民用粮食和国家市场交换的设想。之后在谢的示意下我又向领导们介绍了从向峨、从任书记那里得来的,火石岗农民卖1万多斤余粮给国家仓库的情况。宋文彬说一个大队是这样!……如果一个公社、一个县、一个地区、全省都一家一户,自己搞还会不会这样?所以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探索,……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
那天调查座谈会开了大半天,我记录稿笺纸20页。领导们谈了粮食多了咋个办?下一步如何试点、如何推广等等。宋文彬透露说由于灌县雨水多、季节迟、面积少,总产还不到3亿斤,不能影响全局。省委的点在广汉县,那里粮食总产6亿斤!可能要在广汉县试点。临结束的时候他还强调说,四川有1亿多人(当时还包括重庆市),比欧洲许多国家加起来还多。如果出了问题谁也担当不起啊!下午1点过钟,大家才简单吃中午饭。送别省上领导的时候,谢盛耀小声对县委办公室主任说:“快,我的笔记本还在会议室!……。”
后来据向峨公社书记讲,宋文彬带着他的车队,离开天马到崇义上成灌公路后。他们一行并没有回成都,而是朝灌县直奔向峨而去。在公社时年60多岁的宋文彬,换乘越野车带上公社陈书记,驶过几公里崎岖山路到火石岗。在公社和大队干部的陪同下,他们也步行看了几家农户。正如谢盛耀汇报的一样,农民的囤子是满的、柜子是满的、装玉米的棺材也是满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挂在省领导们的脸上,宋文彬掏出笔记本工整地写下:“我赞成在边远地方,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再签上“宋文彬”三个字,撕下来交给公社陈书记说:“请转谢盛耀同志!”
……。
第二年1981年岁末,谢盛耀见到同院子住的笔者。他满面笑容地告诉说:“今年我们要搞奖金,每个机关干部70~80元钱,相当于两个月的工资!”
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我1971年参加工作25元1个月,一年后转正定级为30.5元。1975年因为工作突出拔尖调为40元,然后直到1984年;才和许多人一道,提高为45元1个月。从参加工作起每月,都要在机关储金会存10或15元钱,用于年底岁末的开支。1981年我已经有女儿,每月存10元、交保姆费15元、买1袋奶粉3元、2斤白糖2元,我自己的生活开支一个月仅10来元钱。爱人为小学老师每个月也只有30多元,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干部、干部,干白水萝卜;工人、工人,只供一个人。”当时人们口头语是这样说的。现在年底有70~80元奖金,相信从此后会每年都有。再也用不着每月,为过年而存10元钱,窘迫的日子将逐渐离去。
农民搞包产到户和干部发奖金,这两件看起来互不关联的事,实际上紧紧连系在一起!婚姻恋爱是人们生活的试金石。都江堰市的前称灌县,自1962年总参770部队入驻起,到1982年止20年间。县级机关的女青年,无一例外全部都嫁军人(排级以上军官)!1981年发奖金后,只有1982这年才有第一个,不嫁军人的青年女干部。听说还把她自己的父亲,气得睡了几天。
四、今后火石岗的展望。
目前向峨乡火石岗(红火村),不在都江堰市的先进行列。据报载大包干的发源地,比火石岗早一年(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现在也不是先进地方。2005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派人在我市调研时,认为都江堰的前途是旅游大发展。都江堰市这点平地,今后搞旅游接待可能还不够。
现在向峨乡正在发展旅游:他们以莲花湖为依托,以青龙嘴风光为展望。让喜山乐水的仁者智者,都到向峨乡、到火石岗来。这里猕猴桃为主、三木药材和干果配合、优质茶叶铺垫的新型花果山似的地方,一定会让西游归来的美猴王孙悟空也乐而忘返。
“5·12”大地震这里是重灾区,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曾经勇敢地在都江堰、在全四川,闯出包产到户新道路的火石岗(红火村)。一定能在灾后重建、城乡一体化,和市场经济中再显身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跨进先进行列。灾后重建完成后我曾经又去看过:全村以组为单位,崭新的别墅式小楼连成一片,猕猴桃、三木药材、干果、优质茶叶也连片种植。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在火石岗初现雏形。
后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曾于1982~1992年间任灌县县委,和都江堰市委书记的徐振汉同志还告诉笔者。那时候他任县委副书记,1980年他曾在金凤乡(现已合并蒲阳镇)成功地抓过几个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典型。由此可见率先进行包产到户的不仅是向峨,实际上当年的包产到组也就是包产到户。因为组上生产的粮食,并没有集中起来分配;而是各家各户直接从田头担回去,和包产到户一样只不过当时没有说破。
时任向峨公社党委书记的陈定元同志还告诉笔者,当年他在向峨试行包产到户的地方共有三个。分别是山的上环、中环、下环3个大队、10几个生产队,你去的只是中环14大队——火石岗……。
当年的任书记后来有段时间在都江堰城里,帮一个当建筑老板的儿子看守工地。他还有个儿子在城里开茶庄,可能都步入中产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