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20日22时,一颗红色的信号弹划过太行山的夜空,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就此拉开战幕,上千名八路军战士,神兵天降般地出现在日寇盘踞三年之久的井陉煤矿。一夜激战后,他们全歼守敌。
次日,在曙光映照下,井陉的老百姓喜气洋洋走出家门,他们把堆积如山的战利品搬上自家的马车和驮子,随着撒欢的牲口,欢快的奔向正太路以北的抗日根据地。部队的工兵连在矿场开始爆破作业,在一阵阵爆破声里,煤矿的烟囱、风车轰然倒毁,矿井和坑道坍塌报废。三天之后,敌人的表面建筑被全部摧毁。据被俘的日军工程师估算,这个煤矿至少在四个月内不能复工。
是役,八路军不仅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掠夺煤炭资源、以战养战的战略企图,振奋了华北军民的抗日信心。
井陉煤矿这一战,是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中正太路破袭战的首战和首捷,更是八路军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的经典战例。这一战由炮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八路军骁将杨成武指挥,主战部队是杨成武领导的一分区第三团。这个团被根据地人民亲切的称为老三团,其前身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在这次战斗中,老三团从集结、行军、攻击直至战场脱离,步步连贯,环环相扣,快捷而神奇。
自1939年以来,日军实施了“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把正太铁路两侧变成了“不可接近”的地区。使得井陉县抗日军民被隔离为南北两块,被迫以路南和路北两个政府领导抗战,形势颇为艰难。而杨成武所部也一直在保定西部作战,距离井陉县尚有百里之遥,那么,这支部队是以怎样的隐身之术,穿越敌人的百里“囚笼”,给了日军剜心一刀呢?
从敌我战前态势来看,日军的优势是装备精良、机动性强,控制着交通干线,后勤输送能力强,且指挥系统先进。其劣势就是兵力不足,后方空虚。八路军虽在以上方面均处劣势,但八路军擅长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可以避实击虚,扬长避短。然而,要把优势兵力集中起来,一剑断敌一翼,就必须隐形遮迹,突然袭击。用八路军指战员的话来说就是:隐蔽得好,才能打得好。
要想隐蔽得好,需要解决两大难题。
首先是制空、防空能力差。
八路军既无战机也无防空炮械,使日机在华北地区如入无人之境,既使是在抗日根据地,敌侦察机也敢肆无忌惮地贴着树梢飞行。八路军数千人畜百里行军,吃喝拉撒,能够不留下一点痕迹吗?
其次,敌人的无线电侦察能力极强,我军必须慎用电台。
要集中优势兵力,长途奔袭,离不开快捷灵活的电讯联络和指挥。而八路军只有旅级以上的作战单位才配有电台,如果日军发现同一电台讯号在某一地区频繁出现,就会察觉到八路军的作战意图和作战规模。那样,日军的侦察机和轰炸机将昼夜出动。一旦敌侦察机发现了我行军部队,就会呼叫轰炸机并为其指示轰炸目标。白天,它会打出白色的烟雾弹,夜晚则打出耀眼的照明弹。日军轰炸机的机枪携弹量是2500发子弹,扫射面积为宽200米、长2000米,机枪的出弹量为每分钟2000发,一个飞行编队至少有三架飞机。这样的火力配置,不仅会给我行军部队带来灭顶之灾,还会破坏八路军总部的作战部署。即便是八路军能够避开这样的空中火力,但仅仅从暴露战役性作战意图来看,就给了日军调整军事部署的时间,这样的话,八路军突然袭击的战术就失效了。因此,八路军不仅要昼伏夜行,还要实施无线电静默。根据地的民兵也要沿途设岗放哨,严防汉奸特务利用反光玻璃等为敌机提供攻击目标。同时还要及时清理人畜粪便,消除行军的痕迹。
另外,从后勤保障上看,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也极为艰难。
八路军向正太铁路进发的路线,是一条沿着太行山东侧斜奔娘子关的山间古道,这一地区是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接触地带,除去敌情之外,大军所经之地,山险河急,地瘠民贫,人粮秣马,筹集亦难。即使是最简单的人畜饮水,也需要沿途民众肩挑畜运。而一名士兵每天需要饮用十五斤开水,一头牲口每天也需要饮用四十五斤的清水。后援及后勤保障,可谓困难重重。
井陉路北抗日政府成立了“动委会”,组织当地人民在河道峡谷中搭建军用便桥,在险崖间开通军用便道,并派出民兵协助八路军先头部队,提前占领沿途各个制高点。在他们的努力下,晋察冀军区攻击部队约八千余人,顺利地完成了行军任务,按时进入指定地区。
1940年8月20日午后,老三团秘密进至井陉县北部山区的一条山谷,潜伏待令。
这条山谷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它的北谷口在井陉县的仇家窑村附近,由此南行三公里抵达梅家庄村口时,山谷一分为二,一条继续向南延伸至县城,另一条向东拐入一条更加狭窄的斜谷,斜谷的出口叫清风口,一出清风口,就是日军重兵防御的井陉煤矿了。
在现代公路没有开通之前,由井陉县城(现天长镇)通往平山县有两条路,一条是经井陉煤矿、贾庄镇北上的乡村大道,另一条是出没于山脊峡谷间的山路。这条山路南起县城,穿过一个名叫台垴的峰腰后,就到了一个名叫沙窑的村子,由沙窑再向北走,就和梅家庄村附近那条山谷衔接在一起了。
杨成武的指挥所设在梅家庄,由梅家庄行至仇家窑,就会看到一条东西走向的小作河,沿着小作河右岸东行,就到了贾庄镇,贾庄镇正北就是平山县了。因此,贾庄镇是井陉与平山交界处的重要镇子,同时,也是沦陷区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通道,要想拿下井陉煤矿,必须攻下贾庄。否则,就得秘密绕行仇家窑这条山路。
为遏制抗日根据的发展,日军在贾庄镇控置了一个重要据点,以确保县城和井陉煤矿的安全,不久,为同时扼制两条要道,日军又在贾庄镇西南一个名叫白道梁的高地上,构筑了一座坚固的炮楼,并以一个班的矿警守备。由白道梁向西俯瞰,就是中央纵队必须经过的仇家窑村,这个村子里的鸡飞狗跳,都会被炮楼的哨位看得一清二楚。老三团要到清风口,绕不过白道梁。
可在总攻之前,老三团不能动白道梁,动了白道梁,就是打草惊蛇。为了让大部队秘密进抵预设战场,根据地决定对白道梁守敌展开统战工作,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特殊人物,这个人就是原矿工游击队的队长钮海峰。
钮海峰曾是井陉煤矿的铆工,因性情刚烈、交友广泛,深得矿工们的敬重。日军侵占煤矿后,他接受了党组织和八路军的领导,用一支枪拉起了一支游击队,还策反了三十多人的伪警携枪起义。现在,钮海峰的矿工游击队已改编为平井获支队第二中队,仍旧活跃于井陉路北地区。因钮海峰在伪警和警属中旧友很多,抗日政府敌工部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经过伪属的积极周旋,钮海峰和白道梁炮楼的伪军班长见了面,并达成了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为了让这些伪军安下心来,钮海峰还将他们的家属秘密送出井陉煤矿,安顿在路北抗日根据地。为示诚意,伪军班长则同意钮海峰派人以帮厨身份进驻炮楼,暗中掌握井陉煤矿的敌情,双方相约暂不切断炮楼与贾庄的电话线。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战役预备命令和根据地“动委会”的部署,各村的民兵都积极配合作战,他们把自家的镰刀和农具改装为破坏敌人通讯设施的工具,总攻命令一到,就收割电线,拔掉电线杆。这时,白道梁炮楼和贾庄据点的电话线就被切断了。
1940年8月20日下午,杨成武来到了梅家庄附近的指挥所,在听取了参谋长的战斗部署汇报后,杨成武又亲率团长、营长和几位侦察参谋到矿区抵近侦察,确认了攻击部队的突破口。根据敌情,杨成武又把自己的指挥所移至东王舍村附近的高家岭村。
当天黄昏,老三团在梅家庄、仇家窑吃过战饭之后,即沿原定的路线向预定的作战目标分进。此时,钮海峰中队和老三团先头部队已经控制了沿途各个制高点。从梅家庄到清风口斜谷的灌木丛,已被民兵用镰刀和柴刀砍出一条驮道,在峡谷宽阔地段,民兵们还把驮道加宽,以便驮着弹药箱及重机枪的牲口相互避让。为防两侧的树枝划伤人畜眼睛而影响行军,虽然夜间没有毒花花的阳光,但连长们还是让战士们戴上草帽。驭手们给牲口戴上嘴笼,蹄掌也套上牛皮蹄套。行进中,战士们口衔木枚,肩负装备,整个队伍无声无息,只有山间的碎石在人畜踩踏下发出轻微的挤压声。这些声音有时会惊飞树丛夜宿的山鸡和树枝上的秋蝉,发出一阵“扑楞!扑楞”的声响。
部队来到清风口后,各连各排在钮海峰中队向导的引导下有序散开,向作战目标分路前进。各就各位后,一齐等待着总攻的命令。
此时,一队队民兵带着捆扎好的担架、牵着他们自家的牲口,静悄悄地潜伏在清风口的山谷之中,总攻的枪声一响,他们就会冲出清风口,把弹药送到指定的位置。
此时,清风口突然变得风清月白,安安静静。
此时,盘踞在井陉煤矿的日伪汉奸们,正处酣睡之中。
除了已经做好战斗准备的战士们,谁也不知道,一段惊天动地的战争画面,将要在此出展开了。侵略者的“囚笼”将要灰飞烟灭了。由此,一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也将永远铭刻在这条寂静的山谷和驮道之中。
七十多年之后,随着现代公路的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逐渐纵横在太行山峦之间,昔日的马道和驮道以及隘口,都默默地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以致于连喜欢徒步的驴友,也不知道这里曾有一条人畜可行的山间驮道。只有上了岁数的人依稀记得,这里曾经是一条秘密兵道。
本文主要情节和人物,来自于《聂荣臻回忆录》、《杨成武回忆录、中共井陉党史人物传》(中共党史出版社)、《井陉党史资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