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文先的头像

张文先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9
分享

夏日听蝉

端午节的中饭刚吃过,闲不住的孩子们就走出了庭院,走向更广阔的田野去追逐蝴蝶、采摘野花、捕捉小鱼了。庭院里立刻安静下来,安静得让人不畅快,总觉着少了点什么。

二哥说,奇怪,怎么没有知了叫呢?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哦,是缺了蝉声。

一回到老家,就忙于准备端午节的中饭,在厨房里洗拣切剁、煎炒烹炸,注意力集中在做一桌香喷喷的饭菜上,不知是因为嗅觉增强则听觉迟钝,屏蔽了外界的声音,才错过了蝉鸣的大好时光?还是因为今日的天气过于沉闷,不适宜蝉声鸣唱呢?

记忆中,夏日蝉声组成的大合唱始终陪伴着我的少年时光。屋背后是一片翠绿的竹林,还有一株高大的香樟古树;屋前和菜园里是桃子、李子、枇杷、水梨等构成的百果园。蝉仿佛也喜欢这样的环境,天气一暖和,就在竹林与树林中鸣叫起来,从早晨直至傍晚,好像不知疲倦似的。仔细分辨,叫声有两种,一种声如铜钟般长鸣,雄浑中有着颤抖的伤感,一种如撕破了嗓子般尖锐,“知了,知了”地狂嘶。两种声音互相交织,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心情好时,那是免费的乡村交响曲,越听越觉得舒坦;心情不好时,那是零乱无序的鸹噪,令人更加烦躁不安。“芒种夏至天,有吃要人牵”。天气热,劳作的人昏昏欲睡,中午都想歇一下打个盹,苍蝇、蚊子不肯放过,偏偏还要被蝉声吵得无法入眠,岂能不恨上心头?少年的我可不这样恼恨,有的是精力,取了长长的竹竿,用篾片弯成圆圈插到竹竿顶端,然后举到屋檐下卷那挂着黏性十足的蜘蛛网,正反面都卷上几层,一张捕蝉的工具就做成了。举着挂满蛛网的竹竿,走进竹林或树林,依声寻蝉,将竹竿轻轻靠近,然后一扑,蝉就黏在蜘蛛网上,翅膀颤动着却无法挣脱了。顾不得蝉的哀鸣,赶紧取下这战利品放入纸盒里,然后就邀约小伙伴们比一比,看谁捕得最多,谁捕的最大,谁捕的叫声最响。谁输了,就得受到惩罚,或送每人一片番薯干,或去偷一条黄瓜分给大家。至于大家捕的蝉统统收齐,找两三块石板架起一个灶,燃起火,将折断翅翼后的蝉一起放到石板上烤,蝉被烤成焦黄,散发出香味,这成了小伙伴们共同分享的美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于正处于长身体的少年们来说,蝉是难得的蛋白质来源。

后来读中学时,喜欢上了唐诗,没想到的是,还读到了三首咏蝉的诗。一首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初读此诗,还不甚明了诗中含义,但感受到了诗人身处狱中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那露湿薄翼、风失哀声、居高食洁的蝉,仿佛与作者同为一体,多少让我这个少年心生恻隐,对捕蝉之事深感惭愧。同样是初唐时期的虞世南,也有一首《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同样是托物寄情,以蝉喻己。蝉饮清露,栖梧桐,声音传得远是因为站在高处,而非是依靠秋风。以蝉之形,寓君子之心,表人格之美。读过此诗,我对蝉有了一份敬仰之情。还有一首就是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所写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之清苦,正如诗人之清苦,何尝不是我们少年时代的清苦呢?惶惶然,我对蝉的命运也有了感同身受。

随着阅读量的增多,才知道蝉一直是文人笔下的歌咏对象。从古诗“庭前有奇树,上有悲鸣蝉”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咏蝉之诗词文赋,尤其是自唐代那三首咏蝉诗后,蝉之高洁形象与自喻内涵成为主题。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魏晋时期咏蝉的三篇赋。一篇是曹魏时曹植的《蝉赋》,他在赋中先写蝉之德行“内含和而弗食,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漱朝露之清流。隐柔桑之稠叶,快闲居以遁暑”,然后写道:“苦黄雀之作害,患螳螂之劲斧。有翩翩之狡童,运徽黏而我缠。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说蝉的命运多苦啊,有黄雀和螳螂的捕食,更有“狡童”的黏缠和“膳夫”的炙燔。那“狡童”“膳夫”不就是说我吗?少年的捕蝉、炙蝉,足令我汗颜。一篇是晋代傅咸的《黏蝉赋》:“有蝉鸣焉,聊命黏取。退惟当蝉之得意于斯树,不知黏之将至。”说蝉正在树间得意鸣唱的时候,却不知危难将至,被顽童捕获。读至此,心中深为乘蝉在最幸福、无防范之时中断其歌唱、了却其性命而内疚。另一篇是晋代陆云的《寒蝉赋》:蝉“头上有蕤,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说蝉是“文、清、廉、俭、信”至德之虫,是君子学习的榜样。天哪,我捕蝉岂不是杀君子之榜样吗?捕蝉之事,我就再也不干了。

晚餐又聚在大哥家里吃,一锅鸡汤煲得非常鲜美。我发现汤中除了鸡肉外,还有一种奇怪的东西,有点像冬虫夏草,却比冬虫夏草大得多。我就指着这东西问大哥那是什么,大哥说,这是蝉花,就在老屋背后的竹林里挖的。大哥接着说,自从近年来村里人发现了竹林中有蝉花,每到拂晓,全村男女老少都手持手电和木棍竹枝,满竹林寻找挖蝉花。一个早晨下来,有的人可挖多达上百只。蝉花也不愁卖,每天都有人来收购,给村里人增加了不少收入呢!

哦,是蝉花,南方的大虫草!我虽听说过,但没有吃过。蝉是怎样的生活习性,又是如何变成蝉花的呢?

原来,鸣唱的蝉是公蝉,鸣唱是召唤吸引雌蝉交配。雌蝉不鸣唱,交配后选择合适的竹枝、树枝将产卵器刺破树皮,然后产卵于木质组织内。蝉,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的歌唱和交配,然后双双死亡。所产的卵至次年六月中孵化,孵化后的幼虫呆在竹枝、树枝上,等到秋风把它吹落到地面后,立即寻找柔软的土壤往下钻,钻到竹根树根边蛰伏。春暖之时,即向上移动,吸食植物根的汁液,寒冬来时,则又深入土中以避寒冷。如此,在地下生活少则四五年,多则十三年,从幼虫到成虫要通过五次蜕皮,其中四次在地下进行,而最后一次,是钻出土壤爬到竹子、树上蜕去干枯的浅黄色的壳才变为成虫。脱下来的蝉壳,就是中医所称的蝉蜕,李时珍《本划纲目》称:“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有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之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等症。如果幼虫在地下生活时,被虫草菌感染、寄生,当气候环境适宜时,虫草菌就吸收幼虫体的营养转化成菌丝体,最终幼虫体被菌丝体完全占有而仅剩躯壳。在万物复苏时节,菌丝体又逐渐转化为“蝉花孢子粉”,从顶端分枝“发芽”,形似花朵,故而称为蝉花。蝉花,与冬虫夏草同属于虫草类中药,主要包含虫草素、虫草多糖、虫草酸等有效成份。国内外研究表明,蝉花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保肾、改善睡眠、抗肿瘤、保肝、抗辐射和明目等多重作用,是神奇的古老中药。蝉蜕治病,蝉花滋补,命运多舛的蝉却德厚于人,我们怎么可以加害于蝉呢?

我问大哥,为什么村庄里整整一天都没有听到蝉鸣声了呢?大哥说,捕蝉的人多了,哪里还有蝉鸣?现在的人捕蝉,早不是小孩子那种蜘蛛网黏的了,而是晚上到竹林里,用手电照亮竹头下,就能看见刚爬出泥土正往竹竿上爬的新蝉,伸手一抓就是了。蝉还未展开翅膀就捉了,那里还有蝉鸣呢?捉的新蝉都成了盘中餐。真要照这样抓下去,蝉花没有挖了,蝉鸣听不到了,蝉就要绝种了。我说,那为什么不制止呢?大哥一脸无奈地笑了一笑,说道,捉蝉又不犯法,谁阻止得了呢?一句话,说得我无言以对。

吃过晚饭,刚在庭院里泡了一壶茶,赏着初上的月色,村里的犬都吠起来。我出大门一看,果然见到几伙人手持手电正往竹林里去,一束束手电光不停地闪烁在竹林里。我的心一颤,知道一场新蝉的搜捕战又开始了,只是不知道今夜又有多少新蝉还未展开翅膀、亮开嗓子就成了食欲贪婪之人的盘中餐!

蝉,忍辱负重在黑暗的地下生活四年以上或至十几年,只为了在阳光下能有一个月的歌唱和婚恋。少时捕蝉,是在蝉发声歌唱之时,破坏了蝉的恋爱求偶,其过已罪;而今捕蝉,就连蝉歌唱发声都不给机会了。蝉啊,真是惨啊!至于听不到蝉声,捡不到蝉蜕,品不到蝉花,那还像村庄吗?又有谁愿为这寂寥的村庄而发声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几绝,蝉声似又再绝,辛弃疾词中描绘的乡村美景难道就这样离我们远去吗?但愿那高洁的蝉影还能一直飞翔于文人的诗词文赋里,那悲切的蝉声还能鸣唱在后代人的夏日幽梦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