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尘居到豆斋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叶,我居住在净土菴村西边的汉冶村,周同宾老师住在北垣村九十六号,两村相邻,中间相隔一条温凉河。那时候,周老师把自己的居处起名为无尘居。听这名字,颇有超凡脱俗之感,也有十分的诗意。
八十年代,南阳市大粪厂在汉冶村北边三五百米处,因此故,汉冶村苍蝇成灾,我的住处,初被苍蝇将白天花板污成黑白花色的。
周老师所居处应该也不会少了苍蝇。南阳作家殷德杰曾《老南阳旧事苍茫》系列之三:古道西风中写道
:“……古道牵着这条臭水流到了北垣村96号,这里是著名散文家周同宾先生的家——无尘居。想这夫子真会自嘲,明明一院臭气,满屋蚊蝇,还说自己住在“无尘居”里。是居无尘乎?心无尘乎?他的整部《皇天厚土》都是这臭气薰出来的,蚊虫叮出来的,读着它,我总感到其文也怆然,人也怆然。”
无尘居是周老师希望自己的心地无尘,而非居所无尘,人在尘世中,谁能一尘不染?而心田却是可以“何处染尘埃”了。
周老师出生农家,世代为农,到他这一辈方出了周老师这个读书人。周老师这一生所写文章,绝大多数以农村、农民为对象。他为农民立言、立心、方传。
周老师本不修边幅,不看重衣着打扮,仅看外表与农民无太大差异。陕西作家贾平凹曾写文说对周同宾老师的初印象即似农民打扮。
作为农家子弟,不忘根本,对土地的依恋是农民化不开的心结。进农家谁家无尘。出门走土路,下雨泥泞难行,回家二脚泥,谁家敢说无尘呢。但做到心地无尘,即是圣贤。
所有认识周老师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不会害人的人就是好人。好人心地无尘,名至实归。
无尘居本来是个很高雅的名字。不知为何,周老师后来将住所改为“豆斋”。
改为豆斋,当是周老师离开北垣村,搬进高楼居住以后的事了。时间当在进入新世纪之初了。
无尘居与豆斋,哪个名字为好?为什么会将无尘居改为豆斋。一般来说,文人们所取书斋名字,如无特殊情况,很少改动有。周老师为何将无尘居改为豆斋自然有他的想法。没有看到周老师改名的方字解释,只能噫想了。
豆,产于农田,豆即农产品的代名词。也可扩展为农村、农民。周老师搬进楼房,尘埃也少了许多,但不接地气了。人到一定岁数,更加务实一些了。周老师一生脱不了农民的干系,不如就更名符其实一些,取名豆斋吧。
豆。豆的适应性强。大江南北,齐鲁三秦皆产豆,更不用说中原了。初夏豌豆蚕豆熟,秋天更有黄豆黑事绿事豇豆红豆。豆可作主食,可作副 食。主食为土豆,绿豆面条更是很多人的独爱。
豆斋里,少了苍蝇,少了尘土,改变不了周老师本质。在豆斋里写农村,写农民,应该更为得心应手了。
如今豆斋的主人离开了。但在周老师的帮助下,多少年青的作家们正在文学的大田里播种豆子,收获豆子。
周老师走了,豆斋未走,豆斋将永远在南阳文学土地上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