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居仁堂主的头像

居仁堂主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14
分享

母亲的味道

吃母亲做的饭

什么是美食,八大菜系,满汉全席,西安的饺子宴,北京的全聚德,南京的盐水鸭,粤系的烧烤类,河南开封的灌汤包,东北的乱炖……这些美食是公认的,色香味俱全,但这些不是平常百姓的胃所能经常消受的。我定义的美食是家常的、吃得起的,甚至是居有创意的吃食;或者是过去常吃以后永远也吃不到的食物,才是真正的美食。

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味口。这是一种习惯,如有的家庭偏咸,有的家庭偏淡,有的家庭炒菜喜放酱油,有的家庭炒菜时喜放味精。准确地说是母亲做菜的风格,形成了一家人的味蕾。十年二十年,从小到大,这味道一直伴着自己,就成了一生的偏爱。

妈妈做的饭好吃,是离开妈妈后最深刻的认识。

一九六九年,一家人回到河南农村。从湖北小镇到河南农村,生活习惯截然不同,湖北吃米,餐餐炒菜,河南吃面吃杂粮,少油缺菜°,在湖北吃饭时一家围着饭桌坐,回河南后吃饭端着大碗到几百米外的饭场凑热闹。那时的主食是红薯,和红薯派生出来的吃食。红薯才下来时,以吃红薯块为主,芽子红薯(即春天栽红薯芽结的红薯,芽子红薯淀粉多,水分少)不耐存放,所以要切成红薯干存放起来,这是一年四季的粮食,红薯干磨成面,蒸成窝头,这是多半年的主食。深秋时秧子红薯(从芽子红薯秧上剪下来的节插下结的红薯,这样的红薯可以越冬耐存放,甜分大)刨出来后,存在地窖里,这样的红薯可以越冬,餐餐饭锅里丢红薯块。红薯圪塔搅红薯面蒸红薯面窝头,俗称三红传。离了三红传,农民不吃饭,没有红薯面馍,农民不能活,这是那个时代的顺口溜。

面条是河南人的最爱。汤面、炝锅面、拉面、扯面、烩面、蒸面、炒面、麦面、绿豆面条、黄豆面条,宽的、窄的、细的、粗的……这么多面条中捞面是家常饭中最奢侈的。捞面不能掺假,都是真材实料的面。

那时一年难得吃几回捞面,生产队分的麦子只够过年或有病时吃,平时除了来客做捞面条外,基本不做非份之想;还有的人家一人一年分的几十斤麦还不舍得吃,一斤麦子换五斤红薯干兑换了。麦少,绿豆黄豆产量低,只有红薯多。

那几年流行吃红薯面捞面条。

红薯面捞面条的做法如此。红薯面的特性是生时糟、黑、发甜味,蒸熟了粘软,凉了砖头般的硬。用红薯面直接擀面条是不可能的。做红薯面条的工具是特制的。一个如碗口大直径的平底铁瓢,瓢底钻有小指头粗细的密密麻麻的眼儿,另有一厚铁皮做的比瓢内径稍小的带有与瓢深度相似的尾部的盖,盖与瓢用短链相连,瓢的一端焊一铁环,环的大小要能穿过胳膊粗的杠子。

把发好的红薯面蒸成窝窝头。蒸馍的同时,开始剥大蒜,把剥过皮的大蒜和盐捣成蒜泥,最好是放上些姜,辣椒一起捣成糊状,然后倒在碗里,倒上界中醋待用。

红薯面窝头蒸好后,未掀锅时,先放半碗水在锅台边上。因为热窝头用手拿取时,热面粘在手指上,火烧般的疼。拿刚出锅的窝头时先把手在凉水中蘸一下,这样窝头就不会粘手,揭馍时要快,扔进筐里,或直接放在铁制的瓢里。放二个窝头瓢就满了。这时把胳膊粗的木杠子穿进铁瓢上的环里,把盖盖上,木杠压着盖的尾部,用力往下压,热窝头就如下粉条似的,有筷子粗细的条条垂下来。用碗接着,看够一碗端走浇上大蒜泥,拌好后即可食用。这样的捞面比起麦面来,颜色黑,粘度大,圆形状,吃起来带甜味。但这样做费事是费事,变着花样吃,味道自然不同,总算是吃上了捞面条。记得第一次吃了二大碗,晚饭时不知道饿。这在当时是美食,我不知道现在算不算美食了。

妈妈做的饭更是美食,这在妈妈去世后此感觉更为深刻。

我喜欢吃肉。每次我回去看妈妈时,妈总割一斤肥一点的猪肉,切成较厚的肉片,锅热后不放油,把肥肉直接入锅,将肥肉的油炼出来一部分,然后放进酱油盐大料,再把辣椒丝放进去,翻炒几下即出锅。此时的辣椒青嫩满身是油,肉片软中还焦,咸甜适中,辣味不急不燥,有此下饭菜,可多吃一碗米饭。

妈妈的绿豆手擀面,也是我爱吃的。芝麻叶绿豆汤面条算是家常便饭。把绿豆面擀成面条,将干芝麻叶子泡开洗净后,水开后,先将芝麻叶丢进锅时煮三滚,捞出来放在碗里,切点葱花也放在碗里,倒上香油拌好,放在一边备用。水开了,把绿荳面条放进锅 中,再等水开了,面条在里翻几个身,接着把芝麻叶等倒时锅里,面条就成了。由于手擀面结构松散,面条成为糊汤状,吃起粘粘地抓口。如果再凉拌个萝卜丝或辣椒丝,喝一口面条,吃一嘴白馍,日子就算是很滋润了。

一样的油盐酱醋,一样的豆面一样的水,我和老婆怎么做也做不出母亲的味道。

二00六年五月二十日于珠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