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小龙的头像

董小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28
分享

天空,一只大雁飞过

       天空 一只大雁飞过(散文)

        董小龙

(一)千古流芳

     晋·泰始十年(公元275)隆冬时节,雪花飞舞,山寒水瘦,远在西晋王朝偏僻之地-----泥阳,几个人正在傅家塬村的一户人家举杯换盏,诗词唱和。一个是出身寒微的“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西晋名士沛国(今安徽宿县)人嵇康;一个是家境清贫“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阮籍;一个是被弹劾免去官职告老还乡的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州)人傅玄。

此时的北地泥阳,因为这三个人的横空出世,相聚欢歌,文采风流,愤世嫉俗而无比璀灿,千古流芳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

只不过,北地泥阳,“北地郡统县二:泥阳、富平”《晋书·地理志》,现在已经更名为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二)改朝换代

东汉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摧垮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军阀割据、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依靠雄强的势力统治了中国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权。司马懿父子通过血腥屠杀,排除异已,窍取了魏国军政大权。晋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王,建立政权,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此后10年,西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出现了“四海归一,天下康宁”的升平现象,史称“太康盛世。”然而,好景不长,西晋大贵族大官僚采取兼并土地,压榨人民,加重税赋的办法,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乱象,建兴四年(316年)由于晋宗室之间的“八王之乱”和匈奴进攻洛阳,洛阳失守,怀帝被俘,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的覆灭。执政51年的西晋王朝的大贵族大官僚随之逃亡到江南,和南方豪绅贵族于(317年)推司马睿为皇帝,建立起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几年之后,军人出身的刘裕夺取了政权,改国号曰宋,结束了156年的两晋王朝。

(三)背井离乡

“孩子,多吃点,到了洛阳,也许你就吃不到这么上好新鲜的青菜了。” 公元二三零年盛夏的一个清晨,身处孤贫中的傅玄,决意离开故乡去洛阳,傅玄的母亲这样笑着与儿子话别。

一头毛驴,几卷诗书,伴随傅玄踏上了东去的旅途。路上,他想起了父亲,那个被曹魏当朝诬蔑陷害忧愤离世的傅咸。

公元二零四年,担任魏国车骑司马的傅咸,亲眼目睹了轰动洛阳的豪门斗富。洛阳豪门巨富石崇家有亿万资财,富可敌国,他用蜡烛当柴烧,用赤石脂作涂料,用绫罗绸缎作窗帘,他的华屋价值连城,他的妻妾成群结队,100多位妻妾,人人穿金戴银,个个珠光宝气。他的豪富让身为晋武帝舅舅的王恺很不服气,他决心与石崇比试比试,看谁是洛阳城里最富有的人。王恺拿出晋武帝赏赐的一株两尺来高的珊瑚树与石崇比富。石崇看后哈哈大笑,随手拿起一个铁如意,一下子将这株色泽鲜丽,天下无双的珊瑚树砸了个粉碎,王恺一见,气急败坏,要石崇赔偿。石崇命家人拿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说:“君欲取偿,任君自择。”王恺一看傻了眼,心想自已只有一株珊瑚树,石崇却有六七株,只好认输。

对于这种夸多斗糜,藻饰承平的奢华浮风,傅咸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决心予以矫正,于是他多次向晋武帝太康上书,力主崇俭,他在奏折上写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欲时之俭,当诘其奢,奢不见诘,转相夸尚,弊将胡底?”(蔡东藩《两晋演义》)。然而晋武帝并没有听从他的劝阻,在当朝权臣贵戚诬蔑陷害下,傅咸被免去官职,告老还乡,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便撒手尘寰,忧愤而逝。

(四)青云徘徊

出门上路之前,前来凭吊傅咸的好友嵇康、阮籍,陪同傅玄游历了耀州的山川美景,观看了几处前朝胜迹,诸如离家不远的王莽铸钱作坊,诸如雄关金锁的如血残阳。嵇康、阮籍都是名重西晋的隐士。他们与落魂的傅咸很是投缘。因此对傅咸的儿子傅玄,也格外器重关照。他们和傅玄相约着,先到长安,再去洛阳。“一起去长安倾听雁塔钟声,欣赏长安古意。”因此,上路之前的几杯薄酒下肚之后,正在摇风舞扇的隐士嵇康,风趣的说:“可惜,你的家乡能让你品尝的,只有这些新鲜上好的青菜了。” 而手拿一本破旧古书的阮籍则用青眼笑道:“可惜,我能背诵的,只有你的短诗《云歌》了:“白云翩翩翔天庭,流景仿佛非君形。白云飘飘,舍我高翔;青云徘徊,为我愁肠。”

(五)大地馈赠

在母亲做给傅玄的新鲜上好青菜中,除了瓠子,还有薤(小蒜)、扁豆等。富人谢人以财,君子谢人以言。嵇康、阮籍一介名士,只能用傅玄家乡的美味和傅玄自已的诗歌来回报朋友。而公元二三零年的北地泥阳大地赠给傅玄的,就不止青菜了,还有苦涩的橡实、高梁、玉米、红薯和满山遍野的连翘、杜仲。

(六)居京不易

公元二六四年的洛阳古城,城深廓高,参差人家,红墙绿瓦,商旅往来,是最为繁华的古都胜地。白日里,农夫背镰,军卒催马,到了晚上,红女弹琴,青汉吹箫,自是一派边关气象。傅玄居住京城,深感不易,昼看塞风吹云出山,夜听竹笛如泣如诉,他面色庄重,热血奔涌,“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他一边吟诵着嵇康、阮籍诗句里的凌云壮志,一边在洛阳古城踟躇徘徊,此时的他,有如古都山寨的一个英雄。其实,他怎能不是一个英雄呢?莫非只有横刀立马才称得上英雄?莫非崇尚哲学只知理财的人就不是英雄么?!

傅玄的身材算不上魁武高大,他行走在当时纷乱繁华的洛阳大地上是有些默默无闻,那些从他身边骑着骏马奔驰的士卒,确实不会把他放在眼里,然而就是这个刚刚被削去官职,沦为平民,头戴青丝布巾,脚穿平底麻鞋的北地泥阳男子傅玄,却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英才----在哲学、思想、文学、财经的王国里,他几乎就是一个呼风唤雨的统帅。

(七)初入官场

在洛阳求学的日子里,感受龙门石窟的恢弘大气和洛阳牡丹的妖娆芳菲,傅玄很快长成了英俊少年。魏明帝景初237年至239年的几次官场考试,傅玄过关斩将,一举成名。举为秀才,官郎中。很快,他以学识渊博,应对自如声名鹊起,264年,他被推荐到朝中担任尚书郎,奉命与缪施共同编撰《魏史》,后被任命为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太守,领典农校尉。到了魏朝末年,司马炎代魏建立了西晋王朝之后,傅玄作为前朝命官,被擢升为散骑常侍,身居内廷。他因此有了更加便利条件,向朝廷提出改革吏治的方略。他的吏治方略,因为对朝廷多有裨益而受到重视,他因此受封为鹑觚(今甘肃灵台)男。

(八)才华显现

西晋王朝建立之初,傅玄被晋爵为子,加授附马都尉之职。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朝臣的奏谏事务。履职期间,他向晋武帝上疏进言,建议武帝选拔“明礼义,勤王事”的人为官,罢免虚伪骄饰,不务实事的官员,改变官场的腐败风气,惩戒违法不轨之事。他用“为官务必清廉,做事务求实际”来说明他的吏治方略。但他的这些奏谏,常常遭到贵族官僚的反对。然而傅玄性格刚直,嫉恶如仇,他的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更不能容忍那些歪风邪气,每次向皇帝奏劾一个贪官污吏,他都要衣冠整齐,正襟危坐,耐心等待朝廷给出的结果。即使是下朝后的晚上,他也一直坚持等到第二天皇帝上朝。他的所作所为,令西晋王朝的许多高官贵族很是惧怕;但也正因为有他这样的肝胆忠臣,西晋王朝初期一时风清气正,凛然肃然。

其实,吏治方略仅仅是傅玄彰显才华的一个方面。他还有自已的哲学观点。傅玄在他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傅子》里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他说:古代圣明君主受命即位,天时未必就无灾无祸,尧时有九年之水,汤时有七年之旱,自然界的阴晴雨雪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要顺其自然运动规律。只要按规律办事,就能在“洪水肆虐时避免沉溺之祸,在禾稼不长时避免野有饿殍之灾。”而对于人才,傅玄也非常重视,他反对看重家世,他说:古代当过丞相的傅岩,原是从事建筑的奴隶,殷高宗却将他任命为丞相;吕尚是渭水边垂钓的隐士,周武王却尊他为太师;陈平本是项羽手下的小官,刘邦却把他当作心腹。对于人才,只有重其大节,重其才能,才能建立帝王之业。傅玄用 “礼法同归”、“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来阐述他的政治观点; 用“定数分业,官民同耕,役赋有常”来说明他的经济主张。傅玄的这些哲学观点、治吏方略、政治主张、经济思想和他提倡的“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礼法并用”以及他主张的“平均赋税,崇尚节俭,去私立公”针眨社会弊病,很有见地。

(九)尊儒尚学

在他聪颖的青春年少中,哲学、文学虽然是他展示渊博学识的最佳选择。可是北地泥阳却让他最终改变了这一很难改变的人生观。名士嵇康、阮籍和傅玄在公元二七五年的北地泥阳傅家塬村有过一次非同寻常的会晤。儒、道、法三种人生态度,在当时耀州傅家塬村的菊前月下进行过友好而深刻的交流。这种交流会晤的结果,就是西晋大地上的文采风流。滋润和煦的春风细雨吹落了傅玄身上的官宦意识,吹醒了傅玄的平民意识,文学意识,可以说,公元二七五年的北地泥阳傅家塬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诗词歌赋,山高水长,成为中国晋代社会的一个典范,千古流芳,光耀神州。

(十)沉浸古城

在傅玄的眼里,他始终认为,尊儒尚学才是正理,贵农贱商才是要务(《晋书·傅玄传》),晋武帝认为他关心朝政,说的话有可取之处,就擢升他为侍中,成为机要顾问。

然而,世象纷繁,许多事是很出人预料的。在一次官场纷争中,傅玄与皇甫陶产生了政见分歧,为一份奏章起了争执,扰乱了朝廷的肃正宁静。纷纷嚷嚷中,被同僚劾奏,晋武帝对二人各打五十大板,同时免去两人的官职。

(十一)建言献策

泰始四年(268)晋武帝重新起用傅玄,让他担任御史中丞,掌管监察和弹劾官吏。然而时世艰难,就在此时,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了水旱灾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生,没有人安心农业生产。傅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自东汉以来,豪强土地兼并,中原人民流离失所,汉魏官员坐食俸禄,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对此,他深为忧虑,他知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只有发展农业生产,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他在给晋武帝上疏中提出“分民定业”的主张,建议全国通盘考虑筹划,看全国需要多少人为“士”,满足各级官吏的需要;多少人当农民,可以保证三年生产便有一年的粮食储备;多少人当工人,可以生产出各种有用的器具;多少人从事商业可以保证商品正常流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更多人从事农业生产,使农业这个基础稳固。这就是他提出的救灾赈济、恢复农业、兴修水利、整修河道、防旱排涝、安边御敌等等改革措施。傅玄的改革主张得到了晋武帝的赏识和支持,武帝下诏书说:“所陈便宜,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又安边御胡,政事宽猛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之大本,当今急务也!”并 颁布政令予以实行,恢复发展了西晋经济,巩固了西晋中央集权。(《晋书·平傅玄传》)。隔一年,傅玄升为太傅,后任司隶校尉。

(十二)洛阳羁旅

然而傅玄又为什么要离开故乡,勿勿赶往洛阳呢?应该说这是他的一桩宏愿。傅玄虽然生长在官府人家,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家境清贫,生活十分窘迫。可喜的是,傅玄对生活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屋可容身,田足糊口,就可以安居乐业。然而傅玄毕竟志存高远,心中始终有一缕报国无门的心灵隐痛。虽然母亲的慈爱,傅家塬村的连翘、杜仲足以抚慰他的心头伤痛,给他一片纵横驰骋的天地,然而,“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国。”无论他如何乐观,如何自嘲,当他在那个风雪之晨离开耀州踏上洛阳之旅时,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大胆改革,兴利除弊”“俭而有节”的不归路,毕竟,人,不能靠青菜橡实过日子。

(十三)赋税定律

泰始四年(268),傅玄在赋税理论方面显露出天赋。他认为,一个国家,没有赋税不行,但税收负担一定要公平。为此,他上奏朝廷,在赋税课征上必须坚持三项原则。一是至平。就是指赋税负担要公平。税额要“计民丰约而平均之,使力足以供事,财足以周用。”(《傅子·平赋役》)。傅玄不像以往儒家一味主张轻徭薄赋,而是提出赋役的轻重要看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定。“治平无事之世”宜役简赋轻;国家有事时不妨役繁而赋重。“若黄帝之时,外有赤帝,蚩尤之难,内设舟车、门卫、甲兵之备,六役大兴,再行天诛,居无安处”,这时“民亦不得不劳”,但因为“用之至平”,所以民“劳而不怨。” 二是积俭。是说赋役使用要俭省,不浪费。他以大禹为例,说“禹凿龙门,辟伊阙,筑九山,涤百川,过门不入;薄饮食,卑宫室,以率先天下。”“天下乐尽其力而不敢辞劳。”这是因为禹之用民能做到“俭而有节”,并且是为了天下公利而非个人私利。傅玄还提出,役繁赋重时,统治者“宜损制以恤其下,事宜从省以致其用,此黄帝、夏禹之所以成其功也。”他反对统治者纵欲,指出“万民之力有尽”,如果统治者“逞无极之欲,而役有尽之力”就会加剧社会矛盾。所以他又说:“不息欲于上,而求下之安静,此犹纵火焚林而索原野之不雕瘁,难矣。”(《傅子·俭商贾》)。他认为商朝、秦朝、东汉统治之所以被推翻,都是由于这个原因。三是有常。就是在赋税的课征上必须制定严密规范的制度。即“上不兴非常之赋,下不进非常之贡,上下同心,以奉常教;民虽输力致财,而莫怨其上者,所务公而制有常也。”如果“役赋无常,横求相仍”,下民贫弱则“不堪其命”(《傅子·安民》)。即会使民危而国亦不安。如在屯田问题上,西晋统治者将征课比率提高,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傅玄说:“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施行来久,众心安定。今一朝减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必不欢乐。”(《晋书·傅玄传》)。屯田“有捐弃之忧”。他主张仍维持以往的赋税比率。傅玄把“黄帝之至平,夏禹之积俭,周制之有常”定为制定赋役政策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这种赋税三原则的理论是前人没有论述过的,是一个非凡的创举,它比18世纪英国亚当·斯密概括的“公平、确定、方便、经济”的租税四原则,从时间上来说,要早1000多年。

(十四)告老还乡

应该说傅玄是聪明的。在洛阳,尽管他结识了不少名流隐士,一起“秋夜围炉,饮酒赋诗,敲盆击鼓,其乐陶陶。”然而,一个伟大的构想,一个伟大的心灵远不是这些快乐所能束缚的。一个始终“心忧社稷,经世济民”的人,即使丰足温饱,也会寝食不安,傅玄喜欢一个人在更深夜半,在满天雪地里,在如梦似幻的氛围里,做出惊世骇俗、石破天惊的大事来。他的赋税三原则就不会流传千古,受到世人称赞。于是,在风雪之夜,傅玄奔赴洛阳,绝不是给父亲一个安慰,让母亲每每思念,让家人生活的更好,让自已的官运亨通,青云直上。而是为了那桩“国库殷实万民安乐”的宏愿。于是,他走了,无论如何,耀州人的心里,因为傅玄的离乡而多了许多牵挂。

泰始十年(274)晋武帝皇后杨艳病死,在祭祀礼仪上,傅玄与执掌殡仪的长官发生争执,并当众责骂那位长官“浪费国家资财”,引起朝廷不满,被御史中丞庾纯弹劾,因而被免去官职。

也就在这一年(275),傅玄邀请好友嵇康、阮籍作了一次北地行旅,他们在他的家乡---傅家塬村宽敞的院子里举杯换盏,挽仰啸歌。

但让世人感叹不已的是,由于与司马氏政权的政治立场不同,代表寒族士子的嵇康终于被害,阮籍也仅获免;而一生都在规劝武帝“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 的傅玄被免官后,于咸宁四年(278年),“寻卒于家,时年六十二,谥曰刚”;“其后追封清泉侯”。死前,傅玄写了一首题为《龟鹤篇》的乐府诗。尽管诗今已散佚,但人们仍能从今存刘宋诗人鲍照的诗作《松柏篇》的序文里。感受到鲍照 “于危病中见长逝词,恻然酸怀抱”的长声叹息,也由此可知,傅玄的《龟鹤篇》诗既言病重,又及心悲,是死前写的“长逝词”,情调悲怆,读之令人“恻然”。《晋书·傅咸传》。

(十五)彰显桑梓

傅玄性情高洁,一生飘零,直言匡正,指斥时弊,他先后多次向武帝上书进言,陈述已见。他建议设立太学,让官僚子弟入学读书,掌握一定技艺,朝廷从中选拔优秀者授官充职;对于一些大臣托辞不理政务,渎职犯罪,建议免去他们的职务,另选德才兼备的人代替。他主张限定地方官吏和军队员额,精减官府和军队冗员;他建议改革屯田分成制度,裁减冗散官吏,以节省开支,从而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他建议发展农桑,提高粮食产量,对于卓有政绩的官员予以奖励,剌激百姓生产积极性。然而他的许多利国利民的好建议,却遭到权贵势力的反对,并没有被晋武帝真正采纳推行。

(十六)尾声余韵

傅玄一生,勤于治学,著述甚丰。他精通音乐,擅长写乐府诗,耀州香山寺、磐玉山、姜女祠、龙王庙、大成殿乐工们传唱的歌词乐曲,多出其手。其诗风格古朴健劲,其曲音调婉转清丽,只可惜,收入傅玄撰著的120卷《傅子》、《傅玄集》原有文集已散佚,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是明代人编辑的《傅鹑觚集》5卷。仅此5卷,就足以让我们饱览这位被后人称作:“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晋书·傅玄传》)的盖世才华和在政治、哲学、历史、诗歌、经济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傅玄,实在是北地泥阳的一位奇才。

公元278年的故乡,在那“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的长空里,应该有一只高傲的大雁飞过,故乡的后世子孙们应该梦见过一只如云霞般绚烂神奇的大雁从头顶高高飞过。

那真是故乡人最为美丽的日子,可惜,这样的日子匆匆而过,一晃,竟过去了一千多年。

人物小传:傅玄(公元217---278年),名玄,字休弈,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州)人,西晋哲学家、思想家,善诗文,工篆隶,精音律,学问渊博,为官清峻,3岁丧父,9岁入洛阳太学,18岁仕魏,参与编纂《魏书》,担任中书著作10年,历任县令、御史中丞、太守、典农校尉、司隶校尉、散骑常侍等职。在赋税思想方面有杰出贡献,他提出的“至平、积俭、有常”的赋税三原则, 对后代税收产生了深远影响,比英国亚当·斯密“公平、确定、方便、经济”的租税四原则早1000多年。著有《傅子》数十万字,计一百二十卷,已佚失无存,《傅玄集》、明人辑《傅鹑觚集》。咸宁四年(278)因忤犯权贵而免官,卒于家中。年62岁。追封清泉侯。-----作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