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弦月(外4篇)
董小龙
夜色薄冥,小径纤瘦,山野寂寥,回顾茫然……一抬头,却见东山探出一张皎好的眉脸来。
这是月。是秋岚氤氲的山间月,是金瓯尚缺的上弦月。
月光辉临,四望皎然。置身月光夜色,聆听虫声唧唧,感受天地静穆,别有一番滋味。
然而我所瞻望的,却是这轮上弦月的上升和复圆。我知道它的每一次升高和复圆都是极其缓慢的、艰难的,都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力量。但它却是极有信心的,努力地走完自己的满圆,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常常为上弦月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所感动,我由此而深深的想着我古老的积贫积弱而又青春勃发的祖国……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国经历了怎样的大苦大难呀?!她又饱尝了怎样地屈辱辛酸呀?!然而,她却矢志不渝,在积弱中奋飞,在苦难中前进,在废墟上耸立,始终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常常为我们华夏民族这种不屈不挠追求圆满美好精神所感动,我知道,她的每一次胜利,每一个进步,每一项成就,都是付出了巨大牺牲的,都是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无数革命先辈艰苦创业的结果。尽管她在升高和复圆中经历了许多苦难;尽管她在升高和复圆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尽管世界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仍没收敛,但她仍然以极其镇静的风度,以昂扬奋发的精神更高地上升,更快地复圆,以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带领她的亿万儿女,继续奔往小康,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久久的凝望着渐升渐高渐圆的上弦月,我竟忘了走路,忘了风露袭人,我只觉得她已经升到了中天。
碧海青天,群星闪烁,它已经圆满如金瓯,清亮似玉盘,正在朗照着浩茫无极的天宇…….
雨芙蓉
去家不远,有一条荒芜的水渠。水渠随弯就弯,曲折有致;渠岸野草摇曳,花枝招展,尤以芙蓉开的最盛。
每至暮秋,芙蓉花开,清丽芬芳,灿红如面。因为水渠紧挨公路,遇到闲暇公休,常有过往行人驻足观看。
古城的秋,原本就与别处多了几分清淡。如遇到连日不开的绵绵秋雨,那简约疏朗,缠绵淅沥,足以与江南梅雨媲美。
原以为,在这种天湿地湿,半月不停的连阴雨天,只怕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哪还有闲情逸致雨中漫步,观赏芙蓉。
其实不然,雨中漫步,是一种浪漫,雨中观赏芙蓉,别有一番感受。所谓“山色空朦雨亦奇。”“草色遥看近却无。”
且看芙蓉,尽管大雨如注,纷乱如麻,劈头盖脑泼来,但它竟然不动声色,仰面笑对。须臾,雨过天晴,渠间流水潺潺,空中蛱蝶翻飞,草丛秋虫鸣叫,再看芙蓉,参差错落,仪态万方。盛开的花,资质清丽,笑容可掬,妩媚娇嫩,恍若仙子,似在迎迓前来观看的行人,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惧怕和懊丧。那些虽开而又未全开的花,它们外面的几瓣花瓣微微张开,又执坳的俯身回转,紧紧的拥抱着里边的花冠,花尖向天,水灵鲜嫩,成熟但不失蓬勃朝气,娇羞却蕴含少年英姿。正是这些花儿,使周围的环境,也有了一抹鲜亮温润的色调。让人仿佛走进了“午醉未醒全带艳,晨妆初罢欲含羞”的绝美境界。
去年秋天,有朋自远方来又匆匆而返。送别友人后,我独自一人,在雨中细赏芙蓉,个中滋味,至今难忘。
那天,雨如往秋,淅淅沥沥,缠缠绵绵,无意休歇的样子。渠畔,雨水如注,水花飞溅,烟笼雾锁,一片迷茫,丝丝缕缕的水气烟雾不断向四周弥漫,如泻的雨水极其轻盈的抚摸着花枝叶面。这时的花枝花叶,因承受不住雨水的厚重,低首垂眉,一脸严肃;瞬间,一阵风来,只见花枝花叶趁机抖落掉满身的水珠,然后挺身而出。水珠滴落在下面的枝叶上,溅起一片细碎的水珠,飞溅着落到地下,一些没有落地的更小的水珠便在湿漉漉的叶面上滚动游走。而此时的雨更大,风更狂,枝叶继续承受着雨水的敲打,偶尔也摇摆一下身子,看得出,它忍耐中有抗争的勇气。而雨中的芙蓉花,更有惊人之举。那些微开而又未开的花,被雨水浇的湿透,虽然处境险恶,冰冻寒冷,却没有丝毫的畏惧;己盛开的花,花冠经受不住过多雨水的重压,便礼貌的点一下头,随即扬起,骄贵中透出几许坚韧和潇洒,有些花冠虽然不能马上扬起,但隐忍中也顽强的慢慢向上,竭力恢复原样。那些本该凋谢的花,花冠摇晃几下,便翻动身躯,画出不甚规则的曲线,“视死如归”中没有痛苦呻吟,没有悲观失望,却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而因花冠落尽而裸露出的花蕊,秋风秋雨中,更显示出几分伟岸和挺拔。
又一阵狂风袭来,花枝叶梗顺风倾斜,腰虽然弯的很低但没有夭折,头虽然摇摆却不乏刚强,一待风停,它们便弹跳而起而舞,回复原态。其时,蛱蝶销声匿迹,行人踪影杳无,水渠沿岸,唯有芙蓉自己。
望着风雨中的芙蓉,我第一次领略到它的美。
风雨消逝,秋阳灿烂,云淡风轻,晴空如碧,再去水渠闲逛,看到的仍是往秋的情景,水渠沿岸,芙蓉怒放,青枝绿叶,秀色可餐。这时,来赏玩的行人多了起来,他们指点芙蓉,笑语美景。一个人说,这花,一点都不好看;又一个人说,这花,一点都不美。听看他们的议论,我在心里说:其实,你们错过了真正的美。
听琴记
平生听过三次古琴演奏。
尽管不是在豪华的剧场里,而是在家里的电视屏幕上, 但演奏的效果似乎更精美、更传神。那优雅、悠扬的古韵琴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荡。
有意思的是这前后三次古琴演奏者居然都是中央民族乐团的管平湖先生,更有意思的是三次演奏的曲目不雷同、不重复,三次演奏听完,恰巧把中国古琴名曲聆听到了全部。
第一次听琴是在两年前的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那天晚饭后我闲着无事,顺手翻开了床边的一本唐诗选,映入眼帘 的是陶渊明的“古调久不弹,恨无知音赏”。冥冥之中似乎有 一只手,帮我打开了电视机,真是鬼使神差,竟是中央电视台 文艺频道,正在播出古琴名曲《阳春白雪》。记忆中毛泽东曾 说过"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话。但电视解释说这首传为 春秋时晋国音乐家师旷作品的本意却是以“阳春”和熙之景, 比喻琴音的清明,以“白雪”皎洁之质,比喻琴音的雅淡。 《高山流水》的曲子响了,琴韵悠扬,回肠荡气,聆听着古琴演奏,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两个优美忧伤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俞伯牙善弹琴,其友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琴时志在高山,钟子 期便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便说:“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汉代司马相如应富豪卓五孙邀请,去他家宴饮,得知卓王孙的女儿----才女卓文君新寡,席间就弹奏了一支《凤求凰》的古琴曲, 表达了他的爱慕之情。卓文君为琴声所动,深夜与司马相如私奔,在成都开了家酒店,“文君当垆,相如涤器”,过起了清苦快乐的生活。然而红颜薄命,晚年的卓文君又遭不幸,一 支哀怨悲切的古琴曲《白头吟》诉说了她的哀肠:“朱弦断,明镜缺 , 朝霞唏 , 芳时歇 井水汤汤 , 与君长抉。 ” “ 下面演奏的曲子叫《矣欠乃》。这支古曲取自清代《天闻阁琴谱》 , 曲作者是根据唐代诗人柳宗元 “烟销日出不见人 , 矣欠乃一声 山水绿”的诗意创作的。琴曲悠扬 , 意境优美 , 山青水绿 ,十分动人 , 可谓诗中有画 , 画中有韵 。 而演奏用的这架古琴,据说是著名的唐代落霞式朱漆古琴 , 历千年而声色不衰 , 发音极其悦耳。主持播音小姐声若清泉, 恰似琴音 , 弹拨的人的心里净是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的画意诗情 。
第二次听琴是在半年前的深秋。打开电视便是两支风格沉郁的名曲。一支为唐代董庭兰创作的《胡笳十八拍》。抒写了一代才女蔡文姬悲愤幽怨、凄楚酸辛的苦闷心情 , 情景交融 ,真挚感人 ;一支是明代《太古遗音》中的曲子《苏武思君》。演奏者管平湖先生一边演奏 ,一边唱道 :“头断膝不屈,九夏三冬节, 严霜与烈日, 此身然若砥柱波中立”,“不慕浮云富贵 , 指天为证,赤胆悬日月”。 琴声激越, 歌声悲凉 。苏武 , 一个爱国忠君的民族英雄耸立在琴声雅韵里 ,锈刻在中国人的心碑上。《渔樵问答》这支曲子取自宋代《紫霞洞琴谱》 , 流传极 广 , 琴声以对答的形式赞颂了打鱼渔夫和砍柴樵夫的劳动 ,用重叠复奏的手法 , 极其恰当的表现了两人对话的神情 。真的, 优雅的琴声中, 渔夫樵夫踏歌而来, 互问互答, 似乎在 互问着鱼市柴价, 妻儿安好, 琴音颤动, 声情并茂, 演奏者技法娴熟, 出神入化, 一问一答, 帷妙惟肖, 听的人如醉如痴, 如怨如慕。一曲终了, 一曲又起, 下面演奏的曲子《广陵散》, 是三国稽康弹奏的曲子 , 分为小序、大序、正声、乱声, 后序五大部分。 原曲今已失传, 成为绝响, 今天演奏的是经中央民族乐团挖掘整理而流传于世的。
第三次听琴是在不久前的深夜。时间已过了十二点,正准备关电视 ,无意中一调台,竟是《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也是一支名曲 , 它来自唐代王维的诗句 “劝 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曲调来自民间, 醇朴而多韵味。《梅花三弄》这支曲子是根据晋代桓伊的笛子曲改编的。“三叠 ”和 “三弄”是反复演奏三次的意思。“梅花三弄”音韵清淡悠远, 表现了梅花幽独、孤傲、瘦峭、清逸之美。下面是琴萧和奏《桐叶舞秋风》。这支曲子虽是一首古曲, 但琴音萧声, 细心听来, 并无萧瑟之意, 反倒显示出年青人的蓬勃生机,活泼欢快。反到是接下来演奏的一支琵琶曲《十 面埋伏》, 让人顿生慷慨悲壮, 曲子描写刘邦项羽的垓下之战, 演奏者刘德海以琵琶特有的技巧, 表现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气慨, 把人带到了刀光剑影、人仰马翻的血火之中。古琴曲《潇湘水云》是宋代郭楚望的作品 ,当时元兵犯境, 郭楚望迁居衡山附近的潇湘二水合流处, 躲避战乱, 泛舟江上, 凝望九凝山上的缕缕白云, 忧国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中国古琴有九种美德: 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一架上好古琴, 听起来音质纯正,音域宽广,清润悠扬有金石的声韵,竹兰的青响。下面要演奏的这两架古琴, 是名贵的中国姐妹琴, 一架是五代联珠式古琴, 名叫鸣凤。它形式美观, 朱漆斑烂, 蛇蝮断纹; 另一架是五代的 “蕉叶式”古琴, 名叫 “清英”, 它黑漆冰纹, 声色圆润, 十分精美。 两架古琴, 珠联璧合, 声韵浑圆 , 引人入胜, 欣赏这支曲子, 既可以聆听弦外之音,又可以领略文外之致, 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下面请听古琴曲《渔舟唱晚》、《平沙落雁》以及根据琵琶曲改编的古琴曲《春江花月夜 》。这次听琴, 直听的魂也丢了,梦也忘了, 更不知家人何时关了电视。我迷迷糊糊躺在沙发上, 沉浸在琴声古韵里, 如醉如痴,如梦如幻,直到雄鸡报晓,东方既白。
青麻忆
麻的青枝绿叶一直摇曳在我的记忆中。村口不远的田地里,挤挤挨挨,蓬蓬勃勃,生长着一大片麻。
麻杆挺而直,颜色青而绿,叶子细而瘦。《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颜氏家训·风操》中写道:“蓬生麻中,不劳翰墨”。似乎都在说麻的正直挺拔。
记忆中麻象所有的植物一样,三月下种,五月长杆,八月结籽。成熟的麻籽是褚红色的,晶亮溜园,比米粒大,吃起来而油而香而荃。我们一伙孩子站在麻地里,采摘些麻籽,在手里揉碎了,吹去叶子,送到嘴里大嚼大咽。有时还带些回家,让婆擀碎了,卷进馍里,吃起来别是一番清香味。
家乡人更喜欢麻,而不是籽。收割青麻是十月以后的事。青麻收割回来就沤在村口涝池里,任其腐烂。等到天上飘起了雪花,西北风越刮越紧,人们闲着没事,这才开始剥麻。
从涝池里捞回的麻杆是黑绿色的,麻和杆因腐烂而常常自动剥离,所以人们不用吹灰之力就将麻剥下来了。剥下来的麻是乱的,一丝一丝,一缕一缕。“纷乱如麻”,“千丝万缕”,“快刀斩乱麻”是形容麻的最好的词。剥了麻的杆瘦的可怜,“瘦的象个麻杆”。婆常这样说我。
麻是婆的宝贝,她一有空就抽出几根麻丝纳鞋底,婆把麻丝纫在线绳上,穿在针眼里,麻丝做“纫头”,“细、韧、牢”婆说。
婆也常用麻织布。婆织的麻布非常粗糙,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沦桑感。史书记载:“唐代人以麻织布,以丝织帛,荆钗布裙是唐代妇女最常见的俭朴装束。”“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杜荀鹤诗中的山中寡妇便是这种装束。麻布还有一个用途,就是用来做孝布。家里死了老人,做儿子的不仅要哭天嚎地,而且要披麻戴孝。那麻布就披在背上,上边用淡墨写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以示孝敬。麻的另一个用途就是造纸。“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收今年税”杜甫《重赋》,白麻纸柔韧吸墨,写出来的字白字黑纸,效果极佳。“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唐诗中的麻是没有了,婆去世了,村里人也早已不种麻了。“胡麻好种无人种”。社会是进步了,麻的厚重沦桑只能成为历史,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那麻的青枝绿叶也随着娴静恬适的田园风光一起消失了,想起来既有些伤感,又有些凄凉……
桃李劫
去家不远,有一片被开发商征用后尚未开发的荒芜闲置的田地。我去田地闲转时,发现这里有一棵桃树。阳春三月,这桃树开出了好看的桃花,到了深秋,这桃树竟然结出了好吃的桃子。
这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句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说,桃李虽然不会说话,不招惹人,但是它有花有果,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只要真诚,不用张扬,就能感动人,人们就会记住它。
也许,这真的是一棵能感动人,能让人记住的桃树呢?!不过,对这棵桃树多看了几次后,我吃了一惊,脑子里又冒出了一句成语:“李代桃僵”。
细看这棵桃树,其树形、枝杈、叶子,甚至开出的花,结出的果,都和常见的水蜜桃、大黄桃、油桃、蟠桃一模一样,但它的果实要小,颜色是青、红、绿、黄相间的那种,表面有一层厚厚的茸毛,看上去既象桃,又象李。也许是从桃树上嫁接的李子,或是从李树上嫁接的桃树,吃起来既有桃子的味道,又有李子的味道,真不知它到底是桃子?还是李子?于是我叫它“桃李。”
回家后查了书才若有所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李桃可以代替桃树去死,说明它们是两棵树,一棵桃,一棵李树,不过它们之间的互爱互助非同一般。所以把兄弟二人的名字结合在一棵树上,叫桃李。
从此,每年春天,一有闲暇,我就去这片荒芜的田地转悠,为的是看看这棵桃李树。听说这里原来还有一座很大的茅草屋,据说这棵奇怪的桃李树就长在茅草屋旁,后来土地被开发商征用了,主人揣着钱走了,天长日久,风吹雨淋,田地荒芜了,茅草屋塌了,这棵桃李树就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了。
这桃李树很高大,枝杈横斜,枝叶茂盛,但看上去年龄却不大,正处在生长的旺季,浑身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桃李树和其它桃树李树一样,春天开花,花是粉红色的,很娇艳,也很迷人,花开的最艳的时候,有人来树旁画画,有人来树下拍照,诗人来了,就即兴赋诗,歌唱家来了,就引吭高歌一曲。
每年夏天,密密匝匝的果实挂满枝头,惹得人眼馋,采摘一个尝尝,味道蛮好的,酸酸的,甜甜的,脆生生的好吃。因为好吃,不少人去摘,很快被人采摘一空,只剩了满树残枝和一地的败叶,在热闹的夏日,在过往行人的熙熙攘攘中,桃树李树竟然显示出几分无奈和孤独。
它是谁栽种的?在一座茅草屋旁不种菜,不种花,偏偏种上了这么一棵桃李树,是什么原因?出于什么目地,是想有桃子、李子吃么?!有好多次,我都试图弄清它,但始终没有答案。
也许,是那一位姑娘,把桃子李子吃完之后,随便一扔,桃核掉在土里,之后生根发芽,长成了桃李树。也许,是那一位农人,从别处挖来一棵小树苗,栽种在茅草屋旁,目的就是想吃桃子李子?!也许,是一只鸟儿,或是一只松鼠,弄来一粒种子,扔在这儿了,种子入土生根,自生自长,之后便遇风开花,见雨结果,长成了桃李树……
到底是什么原因,谁也说不清,只能是瞎猜。与其它桃树李树不同的是,这棵桃李树树形长的很美,这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然而可怕的是,一棵树受到宠爱,它的不幸与灾难也就来了。果然,由于这棵桃李树木质坚硬,是做家具的上好材料,很快被一位木匠多次暗中窥探。
终于,有一天,桃李树被砍了。那是一个盛夏的下午,傍晚黄昏,它刚刚结了一季桃李,也刚刚被人采摘一空,就被一帮打着赤膊的人,锯的锯,砍的砍,被肢解后抬走了,最后,连树根也被挖走了,只留下一个很大很深的土坑。看着这个土坑,看着被砍倒抬走了的桃李树,我想起了太史公的一段话。《史记.李将军传》太史公曰:“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这段话说的是,汉代李广将军英勇善战,虽然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但还是没有逃过一劫,被迫自杀,砍了头。
一棵鲜活的桃李树就这样倒下了。尽管它盛开过美丽好看的桃花李花,尽管它结出过酸甜甘美的桃子李子,但它也没逃过一场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