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小龙的头像

董小龙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4/21
分享

在药王山上

在药王山上

董小龙

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只有800多米的药王山,始建于汉代。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绵延至今已有1600多年。

药王山古称磬玉山、五台山。因盛产磬玉石而得名。又因耀州古称华原。故又称华原磬玉石。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的诗句,说的就是华原磬玉石。唐高宗时, 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恩泽人类、御封药王”的孙思邈在此隐居行医,遂更名为药王山。1962年,药王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药王山庙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药王山因孙思邈在此隐居行医而成为一座名山,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不远千里万里,前来旅游观览、瞻仰叩拜,而且吸引了许多文化名人,与之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鲁迅与药王山石刻

药王山依山而建。山上古建筑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有道观、道洞、庙宇、佛寺、塔、庵以及摩崖造像等。现藏北魏至隋唐时期珍贵碑石76通。主要分布在北山后区。最负盛名的是《张僧妙法师碑》《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造像碑》,合称“药王山石刻三绝碑。”其中《张僧妙法师碑》拓片被鲁迅先生选购并收藏。据《鲁迅日记》记载:1924年7月20日,鲁迅应陕西教育厅国立西北大学邀请,到西安讲学。在西安期间,鲁迅看了碑林、曲江池、大雁塔、小雁塔、昭陵骏马等,还去了古董店。在博古堂古董店选购了三张拓片。其中就有《张僧妙法师碑》拓片。此碑现藏于药王山碑林。为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刻石。1905年出土于耀县崇庆寺。碑高205厘米,宽75厘米,厚25厘米。螭首方座,碑文24行,每行46字,全文共计1000多字。开句是:法师姓张字僧妙,雍州咸阳人也……佐赤帝于初汉,功济民生……结句为:勒美于斯,德音方贻。碑文篇幅宏大,文采斐然,书法精妙,字体苍劲,因而被鲁迅先生选购并收藏。 《魏文朗造像碑》。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刻石。1934年出土于耀县漆水河。碑高137厘米,宽72厘米,厚31厘米,现藏药王山碑林。此碑为佛道教四面造像。碑刻阳面:上部开龛,雕释迦,天尊坐像,左右有二胁侍。龛楣线刻二龙交颈,两侧饰飞天。龛下正中为博山炉。炉左右为跪姿供养人像。下部为车马出行图及供养人线刻立像。碑刻阴面:上部开龛,雕思维菩萨一尊。龛楣饰双龙回首。碑刻两侧饰瑞鸟飞天。下部为发愿文:始光元年,北地郡三原县民阳源川忠佛弟子魏文朗,哀孝不赴,皆有建功,为男女造佛道像一区,供养平等….及供养人姓名。左侧:上部开龛,龛中为施禅定印释迦坐像及二侍者,龛楣饰庑殿顶。龛下有骑马供养人及甲马骑士。右侧:上部、中部各开一龛,均雕天尊坐像。上龛楣饰庑殿顶。下龛下部线刻托举状力士。此碑佛道合龛,铭文完整,书法朴茂,造像生动,刀法遒劲,雕饰奇伟,为国内所见最早北魏造像碑。《姚伯多造像碑》。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刻石。1931年出土于耀县漆水河。碑高130厘米,宽70厘米,厚30厘米,现藏药王山碑林。此碑为道教四面造像。阳面:上部开浅龛,造像三尊。主尊为皇老尊文,即老尊像。头戴道冠,结跏跌坐,施禅定印。两侧为侍者,戴道冠,跣足,双手合于胸前,雕刻粗犷稚拙。阴面:上部开上下两龛。上龛拱形,雕道像一尊。结跏跌坐,双手合于胸前。上龛为长方形,内雕三尊。主尊为坐像,右手曲于胸前,左手下垂。两侧为侍者,戴道冠,站立,双手合于胸前。左侧:因碑残,存供养人像一排五人。题名为:清信梁冬姬供养,清信胡女焦供养,清信胡德女供养,清信牛妙姜供养,清信王职女供养。右侧:上部刻二层供养人像。上层一人。题名为:道民姚文迁供养。下层五人。题名为:姚伯多供养,姚伯龙供养,姚定龙供养,姚伯养供养,姚天宗供养。四面下部均为发愿文。全文碑刻1200字。《姚伯多造像碑》书体楷隶兼得,神完气足,古朴稚拙,别开生面,深受辛亥革命元勋,著名爱国诗人于右任先生推崇。

药王山上名人诗

古人多雅兴,喜欢赋诗、敲钟、击磬、弹琴、奏乐。史载:春秋战国时,有个名叫师襄的乐官,尤其善于击磬奏琴。《论语.微子》中有:“击磬襄入于海”的句子。因此早在唐代,就有人将其磬玉山的青石制作成古磬,称华原磬,以与泗滨磬(安徽灵壁)交相辉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华原磬》一诗中写道:“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儿为乐师。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唐诗人元稹写有《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其中一首写到:“泗滨浮石裁为磬,古乐疏音少人听。工师小贱牙旷稀,不辨邪声嫌雅正。正声不屈古调高,钟律参差管弦病。铿金戛瑟徒相杂,投玉敲冰杳然零。华原软石易追琢,高下随人无雅郑。弃旧美新由乐胥,自此黄钟不能竞。玄宗爱乐爱新乐,梨园弟子承恩横。霓裳才彻胡骑来,云门未得蒙亲定。我藏古磬藏在心,有时激作南风咏。伯夔曾抚野兽驯,仲尼暂叩春雷盛。何时得向笋簴悬,为君一吼君心醒。愿君每听念封疆,不遣豺狼剿人命。”

唐高宗时,因在此隐居行医的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泽被后世,御封为药王,五台山遂更名为药王山。宋代诗人苏轼有一首《题孙思邈》的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

药王山碑石林立,古建筑众多,既是1962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陕西省著名的风景名胜保护区。药王山庙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年农历二月二古庙会期间,前往药王山游览的客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人声鼎沸,香烟缭绕,因而留下许多珍贵的诗词墨迹。辛亥革命元勋,著名爱国诗人于右任先生,就曾多次到耀县药王山游览、暂居、养病,留下诗作10多首。其中在《耀县药王山访碑》)一诗中写到:“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还。水沉千福寺,云掩五台山。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愁来且乘风,得失两开颜。”在另一首《西安城围启后再至药王山》诗中写到:“倚杖行吟西复东,药王山上夕阳红。重寻万里归来路,再作三年别后功。洞口雪深迷胜迹,岩前柏老映衰翁。三秦战垒民间满,袖手无聊泣晚风。”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先生游药王山时,写了二首诗。其一:“岩上宫墙下戏场,山南山北柏枝香。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其二:“元人采笔写高贤,破壁摩挲意惘然。何时药园桃李遍,瘟神送尽舞延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曾任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的肖华,1981年4月游药王山时,写了一首诗:“松柏苍翠漆水长,千金妙术百世芳。孙氏喜颂新华好,药苑春浓胜隋唐。”当代诗人贺敬之1982年11月26日赴延安途经耀县时,也写有一诗:“药王堪称垂青史,磬玉已入乐天诗。天地翻新召柳范,当写归乡惊梦奇。”

镌刻在石碑上的中草药方

在古柏掩映的药王大殿一侧的碑亭内,有几通凝重肃穆,气宇轩昂的高大石碑。

这几通石碑保存完好,上面镌刻的文字相当精美,从正反两面镌刻得密密麻麻的字迹中认出:一通是《千金宝要》碑,共有四通八面;一通是 《海上方》碑。阳面已经磨损,背面碑跋中记“海上方百二十三首。”

原来,这些石碑上镌刻的,是一剂剂济世救人的中草药方。药王山管理局的导游介绍说:“任凭世间的苦难,只要照这上面的方子去抓几付中草药,细细的煎熬,然后喝下,无不药到病除,十分灵验。”从石碑上镌刻的“千金宝要目录:妇人第一,小儿第二,中毒第三,饮食中毒第四,解百药毒第五”等字样不难看出,果然是用来治病的中草药方子。其中“海上方”碑上镌刻有治“疮疤、骨刺、催生、吹乳、牙疼、接骨、解酒、忌事”等等方子。

以“镌刻青石,永不磨灭,照此良方,治病救人”的方式,让这些药方单子普救众生,千古流芳,让天下的百姓“活学活用”,“恭录摘抄”,按照方子抓药,然后急煎慢熬,达到治病救人,药到病除的目地。这正是这些世所罕见的石碑的神奇美妙之处。

导游介绍说:这些石碑,经历了宋、元、明、清、辛亥革命、民国政府以及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流传至今,己有800多年的历史。

“人命至贵,有贵千金。”800多年来,这世所罕见,弥足珍贵,镌刻在石碑上的中草药方,到底让多少命悬一线的患病婴儿起死回生,笑声琅琅;到底让多少被病魔折磨卧床不起,整日以泪洗面的妇女病好荃逾,容光焕发下地劳动;到底让多少贫病交加妻离子散的家庭破镜重圆;又让多少身患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痛苦不堪的老人笑口常开,延年益寿…….800多年来,在这几通石碑前,盘桓过多少人的匆匆步履,留下过多少人的虔诚目光,又带走了多少人的满心欢喜,而又有多少人站在这石碑前,毕恭毕敬,默默念诵;有多少人手拿纸笔,抄录碑文;有多少人徘徊碑前,久久不愿离去;又有多少人面对石碑,点头微笑,心领神会…….没有人能说得清。

不过,让人费解的是,这几通石碑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千金方》是怎么镌刻到石碑上的呢?人们从《千金宝要.序》中找到了答案。

“《千金宝要》者,宋学士郭思按唐孙真人所集《千金方》中篡要者也。宋宣和六年,思曾刻石于华州公署。明正统八年,华州知州刘整重刻。景泰六年,知州杨胜贤,以石刻冬月不便摹印,易刻木版。往年春,余得之,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医不烦而取效速,倍有功于人之实用,乃珍如拱璧,不容自秘,己命付之梓矣。明。隆庆六年,岁在壬申三月上吉,秦王守中识,委官李海立,生员谢沾书,邹风皋刻。”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碑石上所刻的药方,是从孙真人所集的《千金方》中纂录的。是宋代一位叫郭思的学士于宣和六年首次刻石,之后又进行了几次重刻。重刻的原因,是因为喜其药方简便,购药容易,治疗起来不麻烦,而且治疗的速度快,效果好,对于病人来说,非常实用。

原来,孙思邈生而不幸,小时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为了给他治病,荡尽了家里的所有财产。因此,十八岁时,他便立志学医。他一边遍访名医,遍求名方,一边深入名山,采集药材,既为自己治病,更是治病救人。八十岁时,他研习古今医方,著书立说,撰写出了煌煌巨著《千金方》。为了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他的药方,他“博采群经,删采繁重,分门别类,务在简易。”

回过头来看,《千金方》这部医学巨著,全书分232门,合计药方5300首。“凡针灸、引导、养性、摄生之方,无不备焉。”可谓是古代医药百科全书。

在《千金方》这部“共30卷,每卷有救急单方,穷乡僻壤,药物鲜有之所,仑卒用之尤便”的名著中,孙思邈再三强调:“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他要求,作为一名医生,“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一心赴救。”尤为可贵的是,对于“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对于养生,孙思邈更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要改善生存环境,净化水质,要注意保健养生,他甚至还撰写了一本《福寿论》,全面阐述他的养生保健理论。

“劝君不用携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树碑立传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古人向来重视碑文镌刻,从这个角度说,这遗世独立的药王山石碑,在前来药王山游览的每个人的心中,一样巍峨高大,高高耸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