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短笛
董小龙
(一)清晨即景
鸟儿的瞌睡比人少,人还在睡梦中,鸟儿就睁开眼,在窗外树枝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睁开眼,墙上的闹钟才指向6点。
现在,我已经行走在坦平宽阔的街头了。天色阴沉,飘着若断若续的雨丝。
远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群,乳白色的楼顶,靛蓝色的墙群,在晨光熹微中显得分外肃穆、宁静。
街上行人不多。空气清新,天空高远。我走出小区,向阳光广场走去。
忽然,几只麻雀从身后窜出,在脚边跳跃。灰色的毛,尖尖的嘴,圆溜溜的小眼睛。
仔细一看,我吃了一惊,一只麻雀,嘴里居然叨着一粒瓜籽,正在青石铺成的街面上磕碰。显然,它是想磕出里边的果仁来啄食,真是不多见的聪明的小鸟呀!
然而就在这时,又有两只麻雀也来争食,它们追逐着、磕碰着、跳跃着,既不怕人的脚步踩踏,也不怕穿梭车辆的纷扰,大胆而浪漫,生动而有趣。
我工作的城市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有着宽广的胸怀,也有着鸟儿们争食不完的面包屑、小瓜籽,足以让它们自由觅食,尽情享受人与自然宽松、优美、和谐的环境。
更让我吃惊的是,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上,不知啥时,竟然筑起了一个硕大的鸟巢。只见两只鸟雀,一前一后,绕着树枝飞来飞去,有一只,尖尖的小嘴里,居然还衔着一根羽毛。不言而喻,它们是在建造自己的安乐窝,不久的将来,它们的小宝宝就会孵化出来,那将是一只只多么惹人疼惜怜爱的小生命呀?!
在阳光广场环形大道上,一群年轻人在跑步锻炼,他们身穿运动衫裤,脚穿白色的运动鞋,头戴红色的运动帽,在凉爽的晨风中有节奏的跑着。
以这种活力迎接新的一天,开始新的劳作、新的创造;期待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也许,这正是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人们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实,在广场的草坪上,一群踢足球的小学生更是龙腾虎跃。这些学生的发型很有意思,几乎是整齐划一的小平头,极富稚趣和特色。
一棵绿树下,一位太极拳爱好者全神贯注地练习着。他上击下勾,左避右档,拳脚横飞,手足并用,恰似在紧张激烈的赛场上。趁他稍事停歇的空儿,我走近他,与他闲聊起来。他热情的告诉我,中国太极拳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凶猛凌厉闻名,脚上功夫尤其厉害,就连一些部队甚至也将其列为训练科目。
很快,以各种方式进行锻炼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合到中心广场,又如一条条小溪分散漫流而去。
当所有晨起锻炼的人收“兵”回“营”时,沿街的早摊点开始飘出诱人的清香。
远远的,就闻到了一股香味,一顶红黄相间的圆伞下,一个大嫂正在忙碌,这是政府放心早餐点。面包、牛奶、八宝粥、合页饼,热气腾腾的包子,雪白虚软的花卷馍,清香扑鼻,十分诱人。
辗转来到长丰市场,这里的小吃更是丰富多彩。有久负盛名的咸汤面,有刚出锅的小笼包子,有炸油糕、炸油条、炸油饼,也有推着流动车,沿街叫卖转悠的小吃摊,花上三十块钱,就吃得相当不错。
这些生意人的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各自叫卖的小吃也不尽相同,但却是同样的笑容可掬,一袋袋黄亮亮的油条豆浆,一碗碗香喷喷的馄饨米饭,一道道清爽可口的特色小菜。
绿翠的树枝,飘忽的雨丝,满面的笑容,此情此景,真是无声胜有声了。
吃早餐的人,一边吃,一边交谈,虽然隔着餐桌,但丝毫不影响极其愉快的心情,反倒为忙碌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
吃完早餐,我在大街上漫步。正走着,突然一辆出租车停靠在离我不远的路边,车门打开,下来一个抱着一大竹筐碰柑的人,从他那瘦小单薄的个头上,我认出他是卖碰柑的四川人,只见他一边掏钱付车费,一边很吃力的从出租车上搬运他的黄澄澄的大碰柑,那一大竹筐碰柑,足足有50多斤,澄黄鲜亮,十分诱人。旁边出租车师傅身材高大魁武,不等他把第一筐抱下来,就已经帮他把另一筐搬下来了。四川人微笑着说:“谢谢。”出租车师傅也微笑着说:“不用谢。”这情景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两个人虽然都戴着浅蓝色的口罩,但两人微笑致谢的一瞬却永远的印在了我的脑海深处。
正走着,碰上了退休的市档案局的老焦,他是在跑步锻炼。他说他是从市委那边跑到了长丰市场这边的。望着他满头的热汗,我看看表,7点钟不到。“你是要环城市游吗”?!相互笑笑,擦肩而过。
清晨,我漫步在城市街头。
是的,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天的清晨。然而,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幅鸟儿在街头觅食,白云在蓝天飘荡,空气清新,绿树成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令人遐思的优美画卷。
(二)花在故乡开
花在哪儿开都一样,都能开的很好,但在我的故乡,却能开到最艳。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刚过,药王山坡上的迎春花开了,花朵不大,但花枝招展,金黄鲜亮,行人路过,十分抢眼。
阳春三月,柳家塬村墙角边的杏花开了,远远望去,粉嫩胜似霜雪,娇艳不输腊梅。
四月,柳公权故居旁边的田地一片忙碌,苹果花、樱桃花、油菜花次第开放,游人如织,拍照留念,蜂飞蝶舞,热闹非凡。
五月春深,距离令狐德棻宅院不远,一片一片的荞麦花开了。荞麦花开白雪香,满山遍野,云蒸霞蔚,绿肥红瘦,景色绝美。
恰巧,我老家崖畔上的酸枣花也开了,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盖大的花儿,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星星点点,随风飘散,发出沁人的清香。
北宋山水画家范宽故居旁,一大片牡丹花开了,富丽堂皇,艳冠群芳,青枝绿叶,美不胜收。
至于小丘镇前咀村莲池里含苞待放的荷花;马咀村民墙院里争奇斗艳的蔷薇花,古城一些人家宅院门前交相辉映的玉兰花、海棠花、樱花,因为迟开了的缘故,已是满面含笑,十分羞色。
七月八月的半中间,照金革命根据地满山遍野的连翘花开了,姿态优美,金光灿灿,花朵清爽,令人敬仰。
十月,香山寺旁的山野菊花开了,魏紫姚黄,分外妖娆。
十一月,所有村庄的柿树叶子红了,虽然没有花朵鲜艳,但一树树,一片片,红黄青绿,相杂相染,美丽有如画卷,含笑胜似春光。
十二月,全国道德模范张水珍胸前的光荣花也开了, 好大一朵花呀,色彩鲜艳, 硕大丰腴,花吐胭脂,香欺兰蕙, 让人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其实,花在哪儿开都一样,但在故乡开,却能开成姹紫嫣红,风情万种,而且,三季有花,香艳无比,四季常绿,常开不衰。
因为,故乡自古繁华,而今更加流芳。
物产丰,生态美,环境好,养人,也养花。
(三)小丘刀剺面
小丘镇很小,人口不足1万,但刀剺面却很有名。
作为地方传统面食,刀剺面既是小丘人居家过日子每天必吃的家常饭菜,也是招待亲朋好友端得上桌的民间美食。
2015年2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来照金视察,看望当地群众,午饭时,吃的就是刀剺面,这让小丘刀剺面一下子进入了世人的目光。
据说,刀剺面的“剺”字,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时期,在传统的农耕文化背景下,关中平原一带的民众在收割麦子,种植桑麻的劳动过程中,通过镰刀收割禾谷时发出“黎黎”(音)的声音,故以“剺”为意,以“象”为声,创造了“剺”字。
据《说文解字》载: “剺” 割;划开。如:剺面(以刀划面):“剺”字,象征“五谷丰登。”
作为民间美食,刀剺面的发源地在小丘镇。但绝不限于小丘镇。相邻的照金镇,关庄镇,较远一点的黄堡镇,孙原镇,都有刀剺面。
刀剺面的做法也不复杂。先和面,然后醒十分钟,再揉面,最后就是擀面和剺面。
但剺面的方法有讲究。剺面的特点也体现在这一个“剺”字上。
剺面时,先把手工擀好的白面平铺在案板上,然后用左手拿一根擀面杖,右手拿一把切面刀。随着擀面杖在白面上不断快速滚动,切面刀紧随其后,贴着擀面杖顺势快速“剺”一下,再“剺”一下,以此类推。
一块擀好的白面“剺”完后,用手抓住面条一头,往上一提,一抖,一把又长又细的面条就“剺”好了。
“剺”出来的面条,与切出来的面条,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剺”出来的面条完整,细长,不容易断裂;而用刀切出来的面条,因为折叠的缘故,面条容易断裂,看上去不美,吃起来不香。
不过,当地人将“剺”好的面条不叫又长又细,而是叫又长又瘦。因为“瘦”与“寿”谐音,故当地人在给老人过“寿”时,大多吃刀“剺”面,蕴含着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
刀“剺”面的吃法也有讲究。一般都要有浇头,当地人叫臊子。臊子有荤有素。正所谓“前锅下面,后锅熬汤,臊子为荤,酸汤为素,佐料不同,风味各异。”
素臊子用料有:大葱、生姜、紫蒜,豆腐,红萝卜,土豆,用菜油炒熟即可,吃时浇在面上,清香扑鼻。荤臊子用料除了大葱、生姜、紫蒜外,用大肉,猪油来炒,香味更加浓郁。
一般情况下,想吃干捞面,面就“剺”宽一点,想吃浇汤面,面就“剺”细一点,窄一点。
但不论是宽面,细面;不论是素臊子,还是荤臊子,用的都是耀州青瓷高把大老碗。“满满一大碗刀剺面下肚,三天不吃饭,肚子都不饿。”当地人说。
当地人还说:“其实,在我们这儿,也不是顿顿都吃刀剺面,主要是嫌麻烦。只有遇到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迎接亲朋等等重要场合,才吃刀剺面。”
一碗上好的刀剺面。懂行的人在开吃的时候,先要暗中偷看“剺”面人的年纪、长相。如果剺面的人是个大妈、婶婶、奶奶,哪手艺绝对没错,这一碗刀剺面绝对地道正宗。如果是一位干净利落的大嫂,肯定是茶饭好、针线好、脾气好、性格柔,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农家巧媳妇。如果是一位长相漂亮,容貌姣好的年轻人,肯定是心灵手巧的好媳妇。
只有老把式、巧媳妇、好媳妇。“剺”出的面,才能“薄成(如)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挑不断。”才具有薄、筋、光,瘦、韧、长 (有咬头或嚼头) 的特点。
………
适逢“五一”长假,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向好。一家人吆喝着去吃“小丘刀剺面。”
还没到小丘,见路边有一个农家乐,主营:“小丘刀剺面。”
于是,进店。店主迎出门来,笑着问:“都吃些啥?”
“刀剺面么。”
“好,先喝茶,面马上就好。”
这一顿面,吃的舒服,边吃边聊。
竟聊起习近平总书记吃刀剺面的事。
真是赶巧了。“那天,我们只知道要招待的是个领导,但没想到居然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位干净利落,名叫马秀红的人递过话来。原来,那一顿饭,是她们接待的。
“那天,我们接到通知,让准备一顿午饭,至于做什么菜,没有说。我们就按照以往的标准,准备了蒸馍、剺面、韭菜盒子,西芹麦饭四样小吃和三凉五热的自助餐。三个凉菜是龙须菜拌鸡蛋干、捞汁木耳和蘸汁肘花;五个热菜是炒三丝、菜豆腐、小炒土猪肉、萝卜炖羊肉和鲤鱼烧丸子。”
“当时,我就站在总书记的桌边服务,总书记用筷子捞着碗里的面问我:“什么叫剺面?”“就是我们当地的农家面,手工擀好后,用刀一刀一刀‘剺’成长条形,因为是一刀一刀“剺”出来的,所以叫“刀剺面。”
“总书记一边吃,一边向同桌用餐的人在空中比划着剺面的动作,说面条就是这样“剺”出来的。”马秀红说着,难掩内心的激动。
谭升明是当地一名普通厨师,习近平总书记吃的刀剺面,就是他做的。“听人说总书记要来,我还不相信。没想到总书记真的来了,还吃了我手擀的刀剺面。”谭升明说着,脸上荡起自豪幸福的涟漪。
说起刀剺面馆的生意,“托习近平总书记的福,生意红火着哩。”谭升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