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小龙的头像

董小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3
分享

聆听寒山寺的钟声

  聆听寒山寺的钟声

董小龙

“先访寒山寺,后游姑苏城。”到了寒山寺,最想听到的便是寒山寺的钟声。不仅仅是“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优美意境,而是因为寒山寺的钟声极有情致,据说悠扬的钟声能给人以幽静、深远、沉郁的感觉;能祈求平安,给人带来好运;能安抚心神、发人思索。正如佛经里说的:“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普提生。”

所以,一到寒山寺,我们就急不可耐的寻找张继笔下的那口唐代古钟。然而还没踏进大门,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去。

映入眼帘的是与山门对映的照壁上的“寒山寺”三个大字。据说,“寒山”二字是明代书画家祝枝山的手笔,“寺”字是后人的补笔。但仔细看去,三个字浑然一体,古朴苍劲,神韵天成,而且,墙是白色的,字是黑色的,黑白相间,醒目传神。于是一行人争抢着去照像。

照完像。跟随游人走进了寒山寺院。原来这寺院建于六朝时期(公元502年---519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寺院虽然不大,但雕梁画栋,楼台错落,松柏叠翠,银杏参天,那些古色古香的殿宇在绿荫掩映下,更显庄严壮观。

然而我却在目不转睛,急切寻找唐代古钟。

不知不觉,来到了寒山寺正殿。只见殿宇门檐上悬挂着“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写有“千余年佛士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闾浮夜半海潮音”的楹联。据说均出自赵朴初先生的大笔。站在大殿前,仔细看去,只见这座大殿单檐飞翘,四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一尊炉台铜鼎。有意思的是,鼎的正面铸有“一本正经”,背面铸有“百炼成钢”的字样。导游告诉我们,原来这是一个宗教传说。一次,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相互较量看谁的经典法书能经得起火的考验。于是,佛教徒将他们的《金刚经》投入熊熊燃烧的大火之中,一阵焚烧之后,经书安然无损。道士们看的咋舌,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佛教徒拈花微笑,之后在铜鼎上铸造了这八个字。在炉台铜鼎的旁边,几尊用汉白玉雕的高大的须弥座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须弥座经过无数游人的摩挲,更显晶莹洁白,光滑如镜。须弥座上安奉着释迦牟尼全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供奉着据说是明代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

但美则美矣,唐朝古钟在那儿?

怅惘间,忽听谁说,位于藏经楼内的寒拾殿很有特色。于是跟随游人,走进了寒拾殿。没想到,《西游记》里的人物故事,此刻正活灵活现的雕刻在藏经楼屋脊上。而立于大殿正中,手执一枝荷花的寒山和手捧一只净瓶的拾得却披衣袒胸,相互嬉笑逗乐。

这里边又有一个故事。

座落在苏州闾门外古运河畔江枫二桥之间的枫桥镇,向来是游人吃喝玩乐的好去处。没想到,早在唐代贞观年间,两位名叫“寒山”“拾得”的高僧,也来这里游玩修行,之后竟修成了正果,当了寺院的主持,遂将这座原名叫“妙利普明塔院的古刹改名寒山寺”。

民间传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转世。但《太平御览》、《四库全书》、《寒山寺志》却记载寒山确有其人,而且两人都喜欢吟诗,寒山有《寒山子诗集》存世。唐代名僧鉴真东渡时,还把寒山的诗带到了日本。这时我们突然想起,在进入寒山寺院时,从白色的围墙上看到的一篇篇五言短诗就是寒山的诗。虽是匆匆一瞥,记不住多达36首的诗句,但诗风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一眼就看出来了。

离开藏经楼,我们来到了碑廊。不长的碑廊里,有数十通竖立的石碑。在一通石碑上,镌刻着唐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原来,这是清末学者书画家俞樾的手笔,据说已成为寒山寺一绝。导游介绍说,自《枫桥夜泊》诗问世以来,书写此诗勒石刻碑的不乏其人,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后因战乱,寒山寺多次被毁,诗碑己不知去向。明代重修寒山寺时,文征明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为第二块诗碑。此后,寒山寺又不幸遭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枫桥夜泊》诗碑也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在镶嵌于寒山寺碑廊里文征明所书的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己。清末,寒山寺又一次重修,江苏巡抚有感于世事沧桑,古碑不存,便请86岁高龄的俞樾书写了第三块碑。仔细观看此碑,果然章法稳重,笔力浑厚,挥洒淋漓,一气呵成。据说,俞樾书此诗后数十天便与世长辞。有意思的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姓同名书法家,应吴湖帆约请,也书写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诗后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未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枫桥夜泊》诗者同名,嘱书此诗也。”落款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

现代张继书写古代张继诗,由刻石名家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美谈。

游览至此,仍然不见唐代古钟,当然也就不闻其恢宏的钟声。

这时,有人介绍我们去拜读寒山寺的名人诗词。于是我们看到了唐代杜牧的枫桥诗:“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还有宋代陆游的枫桥诗:“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还有宋代范成大的枫桥诗:“朱门白璧枕湾流,桃李无言满屋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也看到了明代文征明的枫桥诗:“金闾西来带寒诸,策策丹枫堕烟雨。渔火青荧泊棹时,客星寂寞闻钟处。”“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乌。荒凉古寺烟迷芜,张继诗篇今有无?”

看了一会,默默的吟咏了一遍,正要转身离去,忽听身后也有人在吟诗:“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这不是收在《全唐诗》中的金乔觉的《送童子下山诗》么?真是难得的好诗,但却不是我要寻找的唐代古钟。

就在山重水复的时候,没想到竟是柳暗花明。在藏经楼南侧,在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内,我们终于找到了以“夜半钟声”闻名遐迩的钟楼。

走进钟楼,我一眼就看见了一排溜几口大钟。但导游告诉我们,眼前的大钟早己不是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连明代补铸的大钟也不知去向,有人说那口唐钟己流落到了日本,并引康有为的诗为证:“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如今悬挂在钟楼内的铜钟,是清光绪年间(1906)江苏巡抚陈葵龙督造的。顺着导游手指处,我们看见了这口铜钟。只见这钟高达2米,周长约三人合抱,重达两吨。我们急切的走近大钟,想拿起木槌轻轻扣击,听听钟声。但导游告诫我们说:一般情况下,大钟是由僧人来敲的,每次敲108下。因为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5天为一候)加起来刚好是108。敲钟108次,表示一年的终结,有辞旧迎新的意思。但佛法却说,人在一年中有108种烦恼,敲钟108次,便可消除所有烦恼。因此,只有在每年的除夕之夜,云集寒山寺的中外游客,才能操动撞木轻击大钟,聆听大钟发出的嗡嗡嘤嘤的响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因为你们不是僧人,而现在也不是除夕之夜,所以,这钟是不能随便乱敲的。”导游说。

闷闷的,我们离开了寒山寺。

我们没有听到寒山寺的钟声,也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张继笔下的唐代古钟,我们的寒山寺之行,只能抱憾而归。

但奇怪的是,在回来的路上,在隆隆的火车声中,我忽然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那钟声,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圆润清亮,时而幽婉动人,时而舒缓悦耳,在我们耳畔久久回荡,不肯散去。

钟声古韵,扣人心弦,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一时,竟有飘然世外的感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