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小龙的头像

董小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7
分享

耀州窑的那些瓷儿片儿

耀州窑的那些瓷儿片儿

董小龙

“踏唐履宋。”是一个富有诗意而又令人向往的文化景观。此刻,我的脚旁,唐、宋、元、明、清,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文明碎片,正在我的脚下放射出奇异的光彩-----我指的是耀州窑博物馆的工作者,精心将那些或者沉睡或者散落的青瓷、白瓷、黑瓷、黄瓷碎片集聚在一起,按照朝代顺序归集堆放在地下,让参观者透过钢化玻璃,细心的观看这些残瓷碎片,感受耀瓷文化的古色古香。而在这些瓷片的旁边,一个同样用残瓷碎片粘结而成的挺拔高大的瓷瓶,正在向人们诉说着耀州青瓷曾经的璀璨和而今的辉煌。

站在这些唐风宋雨、残瓷碎片前,我没有晃若隔世的感觉,而是觉得很亲切,很温润。

2011年8月的一天,冒着大雨,我以极其虔诚崇敬的心情走进了整修一新的耀州窑博物馆。

踏上六级青石台阶,迎面就是那尊闻名遐迩的“倒流壶。”

雨中的“倒流壶”溢彩流光,凝碧含翠。走近硕大寡朋的“倒流壶”,只见一线清流源源不继从壶口汩汩流出,然后在一方水池里荡漾。池中,一朵朵白色莲花浮在水面,静静开放,闲适而素雅,从容而淡定。抬眼处,“耀州窑”三个金色大字惹人注目,使少有人行的“博物馆”蓬筚生辉。

步入馆内,古瓷雅韵,书卷墨香顿时扑面而来。在展览大厅,一左一右两个电子触摸屏,让古老的耀州窑站在了时代的潮头。用手触摸,源远流长的耀瓷文化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沿着这一绚丽画卷,我走进了一座美仑美奂的瓷国宝库。

在各个展厅走了一圈之后,我发现,与整修前相比,现今的博物馆更多的运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用三维动画将瓷器烧造的全过程展示的活灵活现逼真生动;用电子视频演示耀州青瓷昔日的辉煌,图文并茂的电子图书则让游客不出展馆,就能对耀州青瓷一览无余。

在一个古色古香的瓷器作坊,游人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泥坯,真切体会“转轮就制”的快乐,感受瓷器艺人的艰辛。而免费参观则是让普通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品尝免费的文化大餐,成为耀州窑博物馆与耀州青瓷相互媲美的一抹亮色。

其实,早在10多年前,耀州窑遗址保护工程刚刚完毕,并允许游人参观时,我就来到了这儿……..

那是金秋十月,柿叶染薄寒,玉米飘清香。沿着蜿蜒曲折的漆水河缓步徐行,眺望两岸浸染着历史风尘的唐、五代、宋、金、元,各个朝代的十四座制瓷作坊,十八座烧造窑炉,不由我心里发出一声惊叹:这哪里是“瓷窑密布,作坊栉比,白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夜晚炉火映天,石杵声声”的“十里窑场”呀,这分明是千万窑工挥动巨手,齐心协力绘制在十平方公里河谷台地上的一幅精美画卷。

留连在这瑰丽多姿,古色古香的画卷旁,就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瓷的艺术王国…….各类瓷器,应有尽有,杯盘碗盏,壶炉瓶碟,灯枕缸钵,瓮坛罐盆………运用刻、划、剔、描等等艺术手法,再绘制些山水戏婴、牡丹荷花、梅兰竹菊、游龙飞凤、雁翎虫鱼、名花嘉卉;配以风雪云白、黑白青蓝、四时烟景、色彩变化;刀法刚劲、轻柔、古朴、典雅、豪放、绚丽、晦涩明暗,浓淡干湿……..看吧,这是多么富丽堂皇的一幅山水画呀?!

这,就是被外国人称为“皇帝时代的珍宝”,中国古瓷中的奇葩------耀州青瓷。

其实,最为人称道的,最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是北宋神宗年间作为宫廷贡品的耀州刻花青瓷。这种瓷,“绮丽似云霞,淡雅如晓月。”素净纯美,莹润如冰,“虽欧瓷之艳丽,景瓷之细致---不能与之相匹配。”堪与“黄金有价钧无价”的钧瓷媲美,难怪世人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和“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形容和赞美它。

宋人张隆在《德应候碑记》中写到:“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如果将唐诗人皮日休盛赞越瓷的“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巧剜明月染秋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用来形容耀州青瓷,一点也不为过,反觉十分贴切。

在遗址周围漫步,无意中从硷畔墙土中捡到了几块残瓷碎片。拿在手里,一边揣摩,一边仔细辨认。只见它黑里透明,光可鉴人,也许是唐代的残瓷;而这一片则苍翠欲滴,宛若碧玉,也许是宋代的青瓷;而这片绮丽如画,千变万化,也许,这是金代的彩瓷吧,而这片莹润光洁,如玉似冰的,一定是非常名贵的元代刻花瓷器了,只可惜,是些残瓷碎片……

“别小看这些残瓷碎片,凡从这十里窑场捡拾的,哪一片不是价值连城的珍宝呢?!哪一片不浸透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辛勤智慧呢?哪一片不彰显着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老的东方艺术的魅力呢。”博物馆的讲解人员说。

这位讲解员还告诉我,1972年,这里曾出土一件黑釉塔式罐。罐身瓷胎坚硬,釉色滋润,造型奇异,工艺精美,四周布有莲花瓣儿,罐底用浮雕装饰,纹饰有飞鸟,有树枝,有兽首,有力士。罐盖仿塔刹,层层相轮上蹲坐一神态毕肖的狮子。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一件耀州黑瓷的代表作,充分显示了唐代艺术的装饰美,曾巡回到日本、加拿大等国展出,受到世界各国友人的高度赞誉。

可是,这些精美的瓷器是怎样烧造出来的呢?我在遗址里的一组烧造作坊前停下了脚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相当规模的手工作坊,那晾晒泥坯的宽敞的场地,那加工坩土的粗大的碾槽,那上釉用的陶具,陶缸,那烘坯用的火炕,那窑炉火膛下的炉齿……一切都历历在目,完整无损。真令人不可思议,历经了千年风雨剥蚀,河水冲刷,厚土塌压,日月升沉,斗转星移,一切竟出人意外的完好如初,一似当年。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下子把我带回到遥远的唐宋元明,眼前蓦然出现一群耀州窑工,只见他们一个个赤着胳膊,光着脚片,太阳在他们的肩膀搽釉上色,汗水在他们脚下和泥澄范,从碛子河而泥池而凤凰沟而老牛窝,在这曲曲弯弯,弯弯曲曲的十里窑场,他们有的筑泥池“澄泥为范”(沉淀杂质);有的揉泥团“合土为坯”;有的在转盘上“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施釉的,信手挥洒;描图的,龙飞凤舞;搬坯的,“纳诸窑,灼以火,裂焰中烧,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

啊,这是一幅多么明快生动,紧张有序的劳动画面呀,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我才真切体会到耀州窑工中的那些丹青妙手,如何匠心独运,绘制出如此精美、如此无与伦比的瓷苑瑰宝。

起风了,是秋末冬初的渭北高原常见的西北风。我的思绪在这常见的西北风中慢慢张扬,然后慢慢收拢。放眼望去,不远处是一株株柿树,残留的树叶在枯枝上摇着铃铛,淡薄的太阳在山坡上抚摸着生命,漆水河在轻声细语,咸铜铁路射出冷冷的寒光,遗址周围的围墙犹如一张披挂的破旧的鱼网,网不住西延公路上的一切轰鸣,喧嚣和尘土。

我在这里漫不经心的闲走。其实,细想起来,这种轰鸣,喧嚣和尘土与耀州窑工是适宜的,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他们起早睡晚,辛苦劳作,他们挥汗如雨,为后人留下如此丰厚华瞻润泽----漫步窑址,他们是累了,真的很累,就让他们静静的安歇,沉睡,别惊动他们,别叫醒他们,只是,只是,千万别让这炉火熄灭,这燃烧了千年的炉火呀  !

在一座残留着火焰炙烤过的斑斑痕迹炉膛前,我伸出了手,我想摸一摸炉壁,试试它的温度,我想拨拨炉灰,看是否还有火星,还有余温,是否还需要我们帮忙添柴加薪…….

“耀州窑的炉火是不熄的,尽管经历了千年风雨,尽管经历了黑暗动乱,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耀州窑一直在燃烧,在生产,在向世人奉献着精美的瓷器。” 讲解员说。

是的,耀州窑的炉火没有熄灭,还在熊熊燃烧,那“南北三里,东西五里,皆为制瓷之所,耀州窑系列----陈炉陶瓷厂依然是“炉火杂陈,彻夜通明”的繁忙景象,它恢复生产的耀州青瓷以其古朴,豪放,精美,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而飘洋过海,远销法国、英国、美国等三十多个国家,成为铜川的文化名片。

其实耀州窑的炉火不仅在黄堡镇燃烧,它还在陈炉镇燃烧,那“炉山不夜”的奇观至今还在西部高原绽放。

告别了一座座制瓷作坊,告别了一座座烧造窑炉,沿着麻石小路,我走进了凤凰沟。走进了设在这里的耀州窑出土文物展览厅。

尽管在路上已经作好了精神准备,尽管我已经能够想象耀瓷实物真品如何的丰富,但当我的目光洒落在那几十万件熠熠闪光的珍瓷绮片上时,我还是按捺不住兴奋激动的心,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璀璨、华丽、素净、明亮。那美仑美奂的唐三彩含珠龙头;那神采奕奕的三彩犀牛;那流光溢彩的琉璃瓦首……..那一件件,一片片炉火纯青的瓷瓶、瓷碗、瓷碟、瓷缸,如玛瑙,如碧玉,如水晶,如翡翠;更似一朵朵,一簇簇,一团团粲然怒放的花朵,那样华滋,那样润泽,那样素净绝美。

徜徉在这瓷花辉映的艺术世界里,仿佛置身于奇妙的人间天堂,只觉步履轻盈,心旷神怡。蓦地,耳边悠悠然响起了瓷的韵律,叮叮当当,铿铿锵锵,是驮着古瓷在大漠孤烟中走向中亚西亚,象牙海岸的波斯商人吗?是苏东坡吟诵的“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的清脆旋律吗?那清音古韵,那样动听,是那样悦耳,悠悠古韵,穿越时空,久久的在我耳边回响。

“你看。”讲解员的话剪断了我的思绪。他指着一件刻有“官”字款式,饰有龙飞凤舞图案的五代青瓷对我说:“这才是更为罕见的瓷苑珍品呢!”

原来,五代青瓷相传出自“柴窑。”柴窑是五代后周(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故世有“片柴值千金”之说。史书记载:“柴窑出北地。”而北地在何处呢?至今没有定论。但据考古专家说,耀州窑出土的大批五代青瓷与柴窑珍品不相伯仲,极其神似。但是否就是柴窑所在地,当然有待于史学界考古界的考证了。“不过,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就出土过饰有龙凤牡丹和“大观”“政和”字样纹饰的青白瓷器,1984年还出土过一些“二龙戏珠”纹饰的青釉瓷碗。这些出土文物告诉我们:早在唐宋,这里就是官办的窑场,所以烧造规模最为宏大,窑炉序列最为齐全。”讲解员说。

“你知道这些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的瑰宝是怎样被人发现的吗?”热心的讲解员不等我们回答,就兴高采烈的说:“那是1985年夏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古陶瓷专家禚振西和她的丈夫,助理研究员杜葆仁听说黄堡一个农民偶尔发现古代瓷窑的消息后,立即赶赴现场勘查,先后发掘了五千平方米窑地址。考古发掘使耀州窑重见天日,使古老的耀州青瓷焕发出迷人光彩。”

是的,一千多年前,耀州先民用他们一双勤劳的手为我们创造了这座辉煌的瓷国宝库,而今,考古工作者又用他们一双智慧的眼晴使这座瓷国宝库重见天日,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不知不觉,夜幕布将上来,环顾四周,渐觉朦胧,突然,朦胧中有无数明丽的光点在闪烁,细心看去,不是别的,是古城的万家灯火,是耀州窑的那些瓷儿片儿,散发出的熠熠光彩。

离开耀州窑物馆时,我顺口胡绉了一首小诗,作为结束。漆水河畔应候家,瓷苑瑰宝誉中华。宋青元白三彩马,明碗清壶聚金沙。炉山不夜招明月,堆泥转轮字若花。看罢归去不须送,天光云影有晚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