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龙
只要是读过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的,没有人不向往着到扬州一游的。
2010年7月的一天,我们因去扬州税务学院参加更新知识培训,趁便也到扬州游玩了一回。
在火车哐当哐当的伴奏声中,我们从西安出发,过了渭南,过了潼关,过了三门峡,一路疾驰着出了安徽,进入江苏地界。用了半天,外加一个夜晚的时间,终于到了被诗情画意渲染着的扬州。
此时,扬州税务学院的车子已等候多时,我们一行多人前推后拥,钻进了轿子车,被拉到一处名叫“念四桥”的地方----扬州税务学院所在的12号楼。安顿停当,稍事梳洗,就迫不及待走出大楼,去寻找姜白石《扬州慢》词里写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但我们寻找到的,却是夜色下的古运河。
夜色下的古运河
当晚,几人相约着逛古运河。我们搭了一辆出租车,转了几个街口,又转了几个街口,车主说:“古运河到了。”下车一看,满街的湿水淋漓,到处是光影斑驳,这才知道,刚才下了大雨。踏着湿地水影,一眼便看见了古运河。
原来扬州东依京杭大运河,南临滚滚扬子江,与镇江隔江相望。而古运河畔,塔寺林立,古木参天,楼台亭榭,山环水绕,是世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
古运河畔的文峰塔,建于明代,结构精美,气势雄伟,石塔共五层,每层六个角,塔身雕刻有精美佛像,虽经风雨剥蚀,色彩脱落,残缺不全,但体态丰满,显示出大唐风貌。
来到河边,放眼看去,夜色下的运河码头波平浪静,水波荡漾。河岸边,是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一左一右,对称美观。顺着街边的台阶走下去,再走下去,就是荡漾着的河水了。绿幽幽的河岸边,泊着几只游船画舫,透过淡薄的灯光,低眉看去,里面稀稀疏疏坐着几个游客。因为人少,船主一直不开船,说是再等等,再等等。船就一直静静的泊在水面上。倒是河岸边的琉璃灯光,在夜色下闪烁不定,红黄绿白,映进水里,显得色彩迷离,璀璨夺目。远处有一座桥,弯弯的弓起的身子,平平的窄窄的桥面,圆圆的穹窿,倒映进水里,像一轮圆月,波光月影,似真似幻,竟是别开生面。更为有趣的是,沿古运河岸,隔一段,便建筑有曲曲折折的长廊,又有太湖石垒起的假山,有青石水泥建筑的石凳凉亭。当地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当然也有小孩,坐在长廊下,不抽烟,不打牌,不嗑瓜子,眼睛似睁未睁,双腿似屈未屈,手里拿着一把纸扇,不紧不慢的摇着,很休闲,很舒适的样子,真是少见的闲情逸致。
一时眼热起来,我们也放慢了脚步,学着扬州人的样子,悠闲的走着。蓦然,路边竖立的一块太湖石上,联合国授予的“最佳人居环境奖”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字样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于是走过去,在石头旁站了,看着,说着,终也忍不住,在太湖石前照了个相,留了个影。
离开了运河码头,乘出租车来到了文昌阁。司机告诉我们,这里是扬州的市中心,是最繁华的地段,但因为是在夜间,又是放着假的星期天,所以街上的行人并不似我们想象的那样人潮汹涌,汽车也不似想象中的车水马龙。所以,我们的印象是,在扬州,熙熙攘攘是看不到的,拥拥挤挤是看不到的,楼房不高,但街面宽敞;行人不忙,但却不闲着。这,便是扬州,便是夜色下的扬州给予我们的最初印象。
雨帘里的扬州
第二天,天下起了大雨。税务学院的人说,好久没下雨了,今天这雨,下的真大,真好。但我们却烦,刚来扬州,还没来得及目睹扬州的芳容,就被大雨挡住了脚步。但转念一想,雨中的扬州,想必是别有一番情致。于是就倚在税务学院六层教学楼上,透过窗口,看雨帘里的扬州是何等景致。
大雨中的扬州,在雨丝银线的编织下,果然不同流俗,显出异样的光彩。远处是淡淡的烟雾,近处是次第的楼台,湖光山色,景物花树,街市车流,人群背影,全都笼罩在烟朦朦湿淋淋的水雾中,正是烟花三月的情景再现。整座城市不见高楼大厦,扬州的朋友说,除了开发区,老城里所有建筑,一律不准超过6层。难怪城市的建筑,虽然高低错落,但却显得平和有致。没有高楼大厦的遮蔽,天空显得高远,视野也就极其宽阔。所有建筑物的颜色一律是青灰色调,正是所谓粉壁黛瓦,江南特色。不论是白墙,还是青瓦,不论是亭台,还是楼阁,眼帘里尽是一抹淡淡的青色。更具特色的是扬州的墙,所有楼房的外墙,都镶嵌着一个个花窗,花窗是透着空隙的,而形状则是五彩缤纷的,有方形的,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透着空隙的花窗的外边,是一丛阔大的摇曳着的芭蕉,水洗过一般,青翠而湿润,碧绿而鲜亮;间或是一堆叠压着的石头,看上去皱皱吧吧很不起眼,但却是散着逸气的,看上去漏洞百出,但却是通着神韵的,坚挺古怪而又惹人十分的喜爱。石头的旁边,又有茂盛的藤萝,缠绕的枝蔓,潺潺流动的泉水。
街上的行人,不论是骑着电动车的,不论是骑着自行车的,都披着色彩斑斓的雨衣,远远望去,像一幅流动的画,更像是一首奔跑的诗。街上没有叫卖声,但商店广告牌上的字却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扬州的特产是:三把刀、酱菜、漆器、玉器、字画、手工艺品。而路边的夹竹桃树高大的让人惊讶。在北方,大不了有一人多高,而在扬州,则是和楼房比肩齐高。
行走在瘦西湖畔
从税务学院东边的一个角门出去,就是瘦西湖。学院的老师说,要是从正门去瘦西湖,就必须买票。而一张门票的价格是90元,而且去一次就必须买一次票。但每一位来税务学院学习培训的税务人员却可以凭学员证享受免费的游览。因为扬州地方部门专门为税务学院开辟了一个东门,从东门出去,既不用买票,也可以尽情游览瘦西湖。但必须是遵守开门时间,早5点半开门,至7点半关门。可以尽情游览2小时,差不多可以环绕半边湖。
原来,国家税务总局将全国税务干部的培训落户扬州是投入了资金的,为提升扬州的地位,带动扬州的发展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因此,就有了这一个专为全国税务干部开辟的小小的方便之门。
第一次游览瘦西湖,不用说是起了大早的。出门时,一个胖呼呼的小伙子坐在门边的廊柱下,歪着头呼呼大睡,拿在手里的手机都快要掉了,刚一看见,我们吓了一跳,以为是个醉汉,喝多了,再一看,见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这才明白,他是看大门的,也是为我们开门的,或许还是看守园子的,想必是一夜都没有睡觉,不然,咋能瞌睡成那样,这样一想,倒觉得小伙子怪可怜的。然而这只是一闪的念头,很快就被瘦西湖吸引过去了。
但第一个吸引眼球的还不是瘦西湖。而是瘦西湖里的荷花。这一湖的水面,足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满湖的荷花开的正盛。叶子硕大而碧绿,花朵鲜红而艳丽,荷茎挺拔而坚硬,一只只蜜蜂,嗡嗡嘤嘤,一只只蝴蝶,飞来飞去,又有一只只水鸟,飞来在花上站站,在叶上看看,一些人在忙着照相,蜂飞蝶舞,鸟声人影,争奇斗艳,好不热闹。原来这里的荷花,是真正的供人欣赏的荷花而不是生长莲藕的荷花,所以长的特别精神,特别好看。但我们毕竟是来看湖的。只好别了荷花,穿过曲曲折折的长廊-----没想到,又被长廊里的诗事绊住了脚步。
有郑板桥的八分半书:“歌舞古扬州”的石刻,古朴生动。墙壁上还悬挂着许多名人字画,除了扬州八怪外,最醒目的是毛主席手书的唐代杜牧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走出长廊,漫步湖边。这才看见了真正的瘦西湖。
瘦西湖不大,水面狭长而曲折。想必是人们利用自然地形,加以整理,使许多小河小湖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如丝如带的瘦西湖。瘦西湖虽然范围不大,但景物花树却无穷无尽。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着湖畔,向东向西,慢慢走着,慢慢看着,过西园曲水,长堤春柳,至小金山,白塔,四桥烟雨,石壁流淙,春流画舫,万松叠翠,二十四桥…….这一湖碧水,俨然次第展开的山水长卷,纤长细瘦,宛若锦带,清丽秀美,如诗如画,远不是想像中的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样子,而是如涓涓溪流,纵横交错,时放时收,如条条河道,回环曲折,细瘦狭长,水面不阔,不过十数八米,水也不深,也就十数八丈,水质清亮,流速缓慢,当然也有激流相湍的时候,也有鱼儿跃出水面的时候,那大半是有船绕过的时候,有人给鱼投食的时候。“非明就是一条条河流,但要比河流曲折,比河流有情致。”这时,有人送过来一个词:“曲径通幽。”他说用这四个字形容瘦西湖的曲折之美,是否妥当呢?!
我们沿着湖岸,说着,走着,看着,环水绕石,随弯就弯。只见湖水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曲折着,一会绵延着,回环往复,绵绵不断的样子。
天是阴沉的,下着一点微雨,我们撑了伞,在湖边走着。不远处是一座虹桥,旁边有垒起的假山,假山旁是一株疏柳,又有一丛翠竹,还有几株野桃,更多的则是芦苇,非常茂盛的芦苇。一行人走着,真是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烟雾般柔媚动人,加之花木扶疏,浓荫遍地。更觉舒卷飘逸,窈窕多姿。我们沿湖绕了一个圈子,又绕了一个圈子,末了,一个角门挡住了去路,于是又返身朝回走。
走着,走着,忽然听到谁在吟诗。“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驻兰桡。”(梦香词)。原来这虹桥景色绝美,有不少人在这里指点江山,切磋诗文。有人吟起了王渔洋的诗“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听了一会,又继续往前走,正走着, 忽然发现,湖岸边挤着许多人,舞扇的,唱曲的,吟诗的,也有锻炼身体的。不觉间,就来到了五亭桥。
原来这五亭桥是清朝的建筑,至今已有200多年。“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侧凡有十五”。原来五亭桥上建有五座风亭,亭上有宝顶,亭内绘花鸟,亭角挂风铃。五亭桥的桥墩由12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形桥基,清秀的桥身,沉雄的桥基,配合得如此巧妙和谐。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卷洞组成,空灵的拱顶,敦实的桥基,曲线优美的桥洞,自然流畅的比例,构成了极佳的视觉效果。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据说圆月之夜,如果乘船从桥下穿过,会发现共有15个桥洞,这15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每当风清月白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映水中,金色荡漾,明丽璀灿,泛洞其间,众月争辉,莫可名状,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真是月外有月,别有情趣。
不觉间,眼帘里映出了一座白塔。远远望去,这白塔简直就是一只大瓶子。传说乾隆下江南,路过扬州,到瘦西湖游览时,说此地像北海的琼岛,可惜少座白塔。在旁的一位姓江的盐商心领神会,拿出十万两银子,连夜用盐包堆起了一座白塔,第二天,又怕乾隆看出破绽,又不惜重金,真的建起了这座八面四角27.5米的白塔,博得了乾隆的欢笑,也给后人留下了这座古迹。
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了,小伙子早已把角门锁了,没办法,只好从正门出来。这才知道,门口临街的巨石上,上边写着“蜀冈---瘦西湖。下边镌刻着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瘦西湖大门中间是“瘦西湖”三个黑底绿色匾额。两边的对联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作者孙龙父---扬州师范学院的教授,也是扬州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似乎取法汉魏,又似乎自章草变化而来,字体怪怪的,说不清是魏体还是行书,想必是郑板桥的遗风。
说起来,瘦西湖是不小的,一个人,既是用了“快马加鞭”的字词去游,一天之内是游不完的。好在我们是免费游览的,因此我们用了三个早晨,差不多把瘦西湖游了大半。期间也在石上坐了一坐,在细瘦的树林里绕了一绕,把湖里的红蓼青萍看了又看。
说起“瘦西湖”名字的由来,查了书后才知道,是清朝钱塘诗人汪沆来此游玩,被眼前的景致所迷,既兴作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由此而得名。 听说《桃花扇》里的史阁部,《红楼梦》里的林如海,《今古奇观》里的杜十娘,《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绿牡丹》中的花碧莲也都与扬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去寻,可辛辛苦苦寻找到的,只是一条断石,半间泥屋,那里还有哪怕是林黛玉的一只香帕,我们只好抱憾而归。至于扬州八怪----郑板桥、金冬心、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高翔、黄慎、李蝉那一帮潇洒不羁的文人墨客,寓居扬州时的种种风流韵事更是一个也没有找到。导游解释说:“要去,就去纪念馆。”想想,也是,如今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生计,还有谁能理会我们的闲情逸致。
于是在离开扬州前的一天,又专程去了一趟瘦西湖。几天的游玩下来,到这会儿才真正发现了瘦西湖的好处。
瘦西湖的好处,全在水与树的交相辉映,在游走线路的曲曲折折,绿柳红桃,芦苇丛中,一片片红蓼、青萍,散浮在水面,时不时有一只游船,从水的幽深处慢慢摇来,还听得见水草的响声,而几个弯儿一绕,水平面阔了,再一个弯儿绕过,猛然间闯入眼来的是一座檐角飞翘的亭子,是一座腰身弓起的木桥。还有船娘瘦俏的身影和她优美的姿势,而她的手里拿着用以撑船的,是一根长长的竹竿,只见她身体一扭,使劲一撑,竹竿一弯,腰部的曲线和竹竿的曲线,竟是配合得如此匀称。她撑着船儿,慢慢的摇着,之后便摇进了水的深处,留在眼帘里的,是船娘的瘦俏的身影和紧束的蓝印花布衫,像是从唐诗宋词里走出来的样子。
扬州园林
学习间隙,带队的组织我们去参观扬州的园林。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一度繁荣,于是“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写的就是扬州园林的清幽华丽和特有风格。
我们先去了“个园。”
据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位于扬州盐阜路,是清代嘉庆年间江淮盐商黄至筠的私家园林。因黄至筠性爱翠竹,而竹叶又恰恰像“个”字。所谓“月映竹成千个字”,故名“个园。”也道明了主人“好其所好,乐其所乐”的鲜明个性。
在占地24000平方米的“个园。”古木参天,修竹万竿,最负盛名的是它的石头。由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垒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奇形怪状,最富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诚如它的主人一样,我们喜欢的,也是个园的翠竹。
个园之美,美在翠竹。而竹之美,美在竹影。进门前耸立的巨石上,雕刻着“个园”二字,就仿佛一片竹叶。进园后,顺着曲曲折折的小径,抬眼便是一竿竿翠竹,有合抱成团,竹影婆娑的;有独自成林,亭亭玉立的;也有一身翠绿,满地清幽的。一竿竿翠竹,清影摇风,生动活泼,妩媚得令人销魂。在一丛翠竹前,主人用手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圆窗,让我们看,那是什么?我们说是窗,他说,窗外呢?窗外是一丛芭蕉。芭蕉的后边呢?芭蕉的后边是半个女人的脸面,虽是半遮半掩,但俏丽还是看的清楚的。
真是奇了,大家都被这个园的景色迷住了。更奇的是,这翠竹的旁边是轩,轩外是竹,竹外是窗,窗下有石,石旁有一竹笋,恰好春雨初过,竹笋破土而出,窗外有一圆月,月下有一文人,临窗对月,赋诗画竹,只见他蘸一会儿月色,写一会儿竹影,这蘸着月色写出的竹影,该是何等清新有趣,再看那竹枝,不是几枝,而是一枝,“写取一枝清瘦竹”,原来,不是别人,是郑板桥!真的,少了郑板桥,这扬州的翠竹还是墨竹吗?少了这墨竹清影,也就空有了这满窗的月色!
走出个园,有女人叫买纸扇,同事买来一把,拿在手里,不停的摇着。纸扇是浅黄色的,上面的画是扬州八怪的画像,字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沿东关街向南先到谢馥春,后到汪氏小苑。谢馥春分为谢氏老宅、后花园、粉妆坊三部分。为住宅、园林、作坊三位一体的建筑群,园内有三株古老牡丹,系园主人清朝同治年间种植,距今已有130多年,园内四周遍栽扬州芍药。牡丹乃国色天香,可见园林与“红楼”“粉妆”的关系。又有一座面积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的汪氏小苑,其遗存的近百间旧房老屋,是扬州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的盐商住宅之一。汪氏小苑的建筑特点是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庭院玲珑精巧,文化底蕴深厚,其内部的一景一物,与江南园林大同小异,不必细记。
但有一处,不可不记,这就是“史可法纪念馆。”出个园北门,步行200米,就到了占地9000平方米的“史可法纪念馆。” 一走进纪念馆,迎面就是史可法塑像,两边木柱上挂着楹联,是郭沫若1964年题写的:“骑鹤接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玻璃柜内,展示着史可法的手迹联句:“涧雪压多松偃蹇,崖泉滴久石玲珑。”慢步馆内,只觉环境优美,银杏参天,花木怡人,一曲绿水从岭下缓缓流过。我们走近史可法墓,墓为圆形,直径5米,高1.6米,墓碑刻着:“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公可法之墓”十九个字。
时在仲夏,游人不多,虽然只有荒坟一座,瓦屋数间,但围墙内绿树翠竹环绕,整个墓园显得十分清幽、肃穆,门前有两株银杏树,高大通直,为墓园增添了几许秀色。
离开梅花岭,心想着孔尚任笔下的史可法的忠肝义胆,跃然心头,让人不胜感慨。走出大门,回头望去,廊柱上的一副楹联扑入眼帘:“时局类残棋,柳杨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