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小龙的头像

董小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21
分享

灵渠访古

灵渠访古(外一篇)

董小龙

下了火车,一行人急切的向桂林奔去,却听说离桂林不远,还有个灵渠,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全长34公里,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四川的都江堰和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致,想去看个究竟。

灵渠不远,就在桂林以北七十公里外的兴安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为平定南方,一统天下,当即派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发,攻打百越。但因为当时湘、桂两省边境隘道山岭,崎岖难行,严重影响了军饷粮草运输,加上当地民众的抵抗,致使其三年兵不能进。

于是,秦始皇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并命监御史史禄率众“渠运粮。”

史禄率十万民众,经过四年开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渠成功,修建成全长34公里的灵渠,把湘江和漓江连结起来,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为南北往来提供了舟楫之便,成为北接湖广、南连两粤的水运交通枢纽。秦始皇随即增兵,向岭南进攻,仅一年时间,便统一了岭南地区。

正是八月九月的半中间,我们一行乘车去灵渠访古探幽。

先到兴安县城,然后出城向东北方向行驶两公里,便到了灵渠渠首。

“灵渠有大、小天平(又称铧堤)、铧嘴、秦堤、泄水天平、陡门等景点。”随行导游介绍说。

站在渠首一处高耸的土丘上,朝流经这里的湘江望去,只见江心有一座小岛,面积约有十多亩,形如耕地用的犁铧,因此取名“铧嘴。”导游介绍说:“这铧嘴是修建灵渠的关键工程。现存铧嘴长86米,三面建筑有石。”只见周围全用巨石砌成,这个人工小岛,把湘江之水劈为两股,一股流入灵渠北渠,一股流入灵渠南渠,清流激湍,蔚为壮观。北渠全长四公里,最后重入湘江,南渠中穿兴安县城而过,向西蜿蜒三十公里,和漓江上游的大溶江会合。

沿着灵渠南渠,西行约一公里,便来到灵渠工程重要建筑之一---泄水天平。 “泄水天平的作用,是在暴雨季节把进入灵渠的洪水排入渠旁的湘江故道,再重新流入湘江,用来保证灵渠中下游的安全。由于它能起到平衡渠水的作用,故称为天平。”

灵渠曾有36陡门,其作用是调节水位,便于航行。陡门是历史上最早的船闸,被人们称为“船闸之祖。”宋代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称赞灵渠陡门:“渠绕兴安县,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陡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陡。舟入一陡,则复闸陡,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

“实际上,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水利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导游说。

看了一会,大家继续前行,约过了十多分钟,渠旁一座圆形古墓映入眼帘。只见墓高二米,直径约五米左右,周围用青石垒起,墓顶长满野草。仔细观看墓前碑文,才知这座古墓称为“三将军墓。”

“所谓三将军,相传是秦始皇修筑灵渠时的张、刘、李三位匠师。

开始灵渠修筑时,张、刘两位匠师相继率众修筑堤坝,好不容易将堤坝修成,却因猪婆龙作怪,致使堤坝两次倒塌,张、刘两位匠师前功尽弃,殆误工期,因此被杀。

李匠师接替修筑,但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这时,峨眉山一位神仙恰好云游到此,见此情景,深受感动,就把自己座下的一块灵石飞来堤上,压住猪婆龙,李匠师顺利把灵渠修成,灵渠也由此得名。

李匠师功成受奖,但他对张、刘两位匠师被杀愤愤不平,不愿夺人之美,独享功名,也自杀身亡。

当地百姓为缅怀他们的功绩,把张、刘、李三位匠师合葬一起,故称“三将军墓。”实际上,是民间老百姓对三位匠师的怀念和崇敬。

离开“三将军墓。”大家沿渠岸缓步前行,很快来到“万里桥。”这座用石条砌成的不过两丈,宽约丈许的小桥,却起了一个十分大气的名字。看着“万里桥”的名字,大家都不理解,走近细看碑文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桥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据说它与京城长安相距刚好一万里,故名“万里桥。”明代桥上曾建有桥亭,后来毁于火灾。现在的万里桥是1965年重建的,成为灵渠的重要建筑文物之一。

游罢灵渠,日已西斜。灵渠是如此美丽和神奇,令人乐而忘返。由于第二天还要去泛舟漓江,前往“风景甲桂林”的阳朔,我们只好匆匆乘兴返回住地。

瀛溪猜想

瀛溪是皖南山区一个古老的村庄,是安徽歙县小溪乡所在地。听说这地方很有意思,于是我们从黄山下来后,就直奔瀛溪而去。

这里水陆相衔,崇山环绕,绿竹掩映,花木扶疏,整个村庄给人一种清新幽雅的感觉。可是村前村后,看不见如绢似带的溪流。但水是有的。这里的水虽然透明如镜,却是一片一片,一汪一汪的,很少看见跳跃着的浪花,流淌着的喧响,在流泉泻溪的家族中,这瀛溪,别有一种妙趣。

“但这里为啥叫瀛溪呢?!大家不妨猜猜看?”导游笑着说。

我们是为了寻“溪”而来的。因此,每走一步,心里都带了悬念。但过渡口,绕山坡,渐渐被另外的景物吸引了眼帘。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壮观的牌坊,有古风犹存的玲珑的宝塔;山边上的八角亭子,古砖瓦上的油彩雕饰,都在诉说着绵长悠久的历史。山路有宽有窄,沿途有花有树,小鸟水潭也随处可见,我们在幽然如画的意境中东张西望,竟忘了我们是来寻“溪”的,也忘了猜想这里为啥叫瀛溪呢?!

看来“溪”是一种意念,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潺潺小溪。这里的秀丽姿态,青翠山光,给人以“不识真面目”的诱惑,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们在一方黛色的巨石屏风上瞻仰了“道岸先登”四字横匾。字体俊逸挺拔,遒劲多姿,令人抚石顿生深远遐想。自此石屏而上,景致忽然变得开阔而紧凑,山路也更为峭奇,纵观四方,瀛溪村静静的卧在一脉山腰之间,如同被水洗过的一般,明净清爽,绿意醉人,仿佛整个天际就是一个瀛源,那流过来的色彩,变化的溪水,正把这片山村染成了一块翡翠,显出万般轻灵柔美。

难道,这,就是瀛溪村名的由来吗?!

大家继续猜想。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令人称绝的四个古体字,原来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的亲笔,我们进而知道,瀛溪的美,自然景色是次要的,古代名人的遗事趣闻才是她真正风流的原因。在她身旁石壁下,至今还座落着“岑山书院”的旧址,这是朱熹撰经讲学的地方,书院的题词也是朱熹的亲笔。我们在这片废墟边徘徊,雾岚绕着古松古柏,阡陌流水叠错于危崖之下,仙境般清幽。村里的一位老农告诉我们:此处常见一种青蛙,体小而玲珑,喜于青黄和暗紫交杂的石缝间生存,学名“银珠红。”这诗一般动听的名字也因朱熹而得。据说某夜朱熹伏案批卷时,见一只小小青蛙跳上桌面,凸眼圆睁,好奇地望着朱熹手中的朱笔。朱熹赶它不走,似乎有点“心有灵犀”,便用朱笔在它头顶轻轻一点。自此,这一带的青蛙头上便多了那么一点红色。

后来,我们果然在一个水潭边见到这样的红头青蛙,胆子很大,很安然的望着我们,我们看着,觉得神奇极了。

走过岑山书院,进入一片竹林,原来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古寺。大雄宝殿,巍然雄峙,四角飞檐,很有气势,只可惜殿内佛像不见了踪迹。但我们还是有了惊喜的发现:在古旧的寺内墙壁上,有着明代大画家丁元鹏亲笔画的二十四幅水墨工笔画。画的全是观音大士,栩栩如生,情态各别,丝发眉睫,清晰可辩。据历史记载,这是丁元鹏在此政治避难时画的,据说他在画最后一幅观音图时,刚刚画好头和胸脯,还没来得及画其他部位时,差役已经赶到,他仓皇从后门跳墙逃走。至今,这位不幸的观音大士还在静静的等待画家给他添上手脚呢!

最终,一行人都没有猜想出瀛溪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都觉得这地方没啥好玩的,似有后悔之意;唯独我心头乐着,我知道,瀛溪是有“溪”的,是有绵长的溪流的,这溪流:一头源自历史,一头流向未来,这不,瀛溪清流,正在我们脚下流淌。

我终于猜想出了这古老的村庄为何叫瀛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