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小龙的头像

董小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10
分享

遇见书香

遇见书香

董小龙

 

现在,我是拥有一点书了,想看什么,从书柜里拿出来,一页一页翻动就是了。有些书,可以反复看,反复读,如饮甘霖,如饥似渴;有些书,从书店买回来后,只是翻翻,便放在一边,懒得动它;但也有一些书,不仅爱看,爱读,其中的一些句子,深印脑海,还能背诵。

不过,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我觉得,读书首先要有一个书柜,好比去田地劳动,必须有一把锄头,一把镢头一样,缺少了它们,就没法劳作。

读书也一样,有了书柜,书就有了家,到书的家里去找书,自然是手到擒来,水到渠成。

幸运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乡下劳动时,我的房东专门给我打了一个书柜。

那是一个秋雨连绵、淅淅沥沥的雨天,田地里的活是干不成了,就待在家里,闲着没事,我找来一本连环画,一边翻看,一边瞅房东做木工活。

房东是个木匠,有一门好手艺,擅长做家具。有几次,他看见我手里总拿一本书在翻看,就笑着说:“你那么喜欢看书, 瞅空儿,我给你打一个书柜吧。”

我笑了,说:“我看的书,不是正经的书,是小人书,城里人叫连环画,我现在人在农村,是不会有书的,连书都没有,要书柜干什么?”

他也笑了,说:“现在没有,不等于以后没有,没准儿,现在就有呢,只是不知扔哪儿了?!”

还真让他说对了,我突然想起,我是有书的,记得离开学校回乡时,学校赠送我们知青的一套四卷本《毛泽东选集》。那可是我拥有的第一套真正的书呀,何况还是毛主席著作呢!

很快,书柜打成了,木匠把它送给我,说:“我把这个书柜送给你,希望它不能空着,不能闲着,要装书,装的满满的,装一本一本的好书,让它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我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柜,于是翻箱倒柜,把手头能找到的书都放了进去。这时,我才突然发现,我的书柜是用杂木做的,没有上油漆,没有安玻璃,连木材的原有纹路都清晰可见。望着这粗糙笨拙,其貌不扬,甚至有几分丑陋的书柜,我还是非常高兴,一再感谢房东,给我打了这么结实的书柜。

“书这东西,都是有份量的,没有结实的书柜不行,只有结实,才能耐用。” 房东的话,听上去很有学问,我觉得,他不应该是个木匠,似乎是个教书匠才对。

果然,后来我才知道,房东以前是个教师,后来,因为家庭原因,离开了学校,再后来,因为生计,干起了木匠活儿。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的书柜渐渐丰富起来,厚重起来,因为装满了书籍,我的书柜不再冷清,不再落寞,馨香氤氲,富有阔绰,显示出一种令人惊讶的磅礴力量

离开农村,参加工作,家也搬迁到了城里,那个简陋的书柜也随同所有家具一起搬进了城里,占据了我居住房间的一角。

公休时,节假日,或是无事可做的时候,我就站在书柜前,随意翻拣浏览这些排放整齐,如哨兵一样的书籍。 书籍,让我的书柜变得丰富多彩,摇曳多姿。因为经常翻看,抽取,书柜里的书籍不再整整齐齐的排列,而是薄厚高低,错落有致。

在我阅读的书籍中,除了从书店购买以外,我也自费征订了一些书刊。1980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散文》月刊创刊后,我就开始自费订阅,至今已订阅了40年,每年12册,近500册,厚厚的几十摞,读着这一期期散文佳作,如饮甘霖,酣畅淋漓。

每月,伴随着邮递员自行车的铃铛声,《散文》如约而至,从门房老头处取回杂志,从头至尾,一一翻看,一篇篇美文佳作,令人百看不厌。

有一年出差广东江门,我因患过敏症,脸面肿涨的吓人,眼睛也睁不开,同行人都去游览,只有我一个人住在宾馆打针吃药,连续几天出不了门。百无聊赖中,我取出了随身携带的《散文》杂志,虽然看着十分吃力,但我还是一篇一篇的看下去,在《散文》的幽香中,度过了最痛苦最难熬的日子。

不久前,我从中国作家网上看到谢大光先生一篇 “散文月刊初创的日子”的文章,得知我喜欢的《散文》月刊在创办过程中许多感人故事,深受感动。

我知道,正因为有了谢大光等文学前辈的独具慧眼,才有了这本深受读者喜欢的《散文》杂志,也才有了我40年征订不止的过往岁月。

记得《散文》创刊号的封面画是几支淡淡的梅花。如今,40多年过去,《散文》有如这几支梅花,穿过苍茫岁月,至今仍在我的心中暗香浮动,一如既往,把“不尽春消息,传向天涯。”(赵朴初诗句)。

《红楼梦》是我喜欢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对于《红楼梦》,我不敢说阅读了无数遍,但三遍、五遍是有的。记得第一次阅读《红楼梦》,就牵出了我一长串眼泪。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我以为,清康熙皇帝世孙永忠的诗,道出了所有喜欢《红楼梦》的读者的心声。

我以为,曹雪芹滴泪为墨,用生命写成的这部泣血之作,仅仅阅读是不够的,从1982年起,我找来笔记本,取出毛笔,开始抄写《红楼梦》。

这本塑料皮笔记本,是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而获得的纪念品,我没有舍得用它记录领导讲话,没有用它做工作日记,而是用来抄写《红楼梦》,从第一章 “此开卷第一回也”开始,一直抄到五十一章“芙蓉女儿。”可见《红楼梦》在我心中的位置。

抄书是给自己看的,为了节省纸张,我抄写的时候,全部用毛笔,写蝇头小楷,一丝不苟,工工整整。

现在想来,似乎有点傻----放着现成印刷精美的书籍,一行一行,白纸黑字,一字一句,清晰醒目,看起来十分方便,何必劳心费神一笔一划抄写呢?更何况,那时,下海潮,淘金热,一浪高过一浪,大家都在争当万元户,而我,却心无旁,用毛笔抄写《红楼梦》----既不是练习毛笔字,也不是打发闲暇时间,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也许应了那句老话吧:眼过千篇,不如手过一遍,亲手抄写一遍,就把《红楼梦》里描写的人生的悲欢离合,苦辣酸甜的百般滋味全记在心里了。

七)

我也喜欢的郁达夫先生的书籍。《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郁达夫小说《沉沦》,《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迷羊》,《还乡记》,《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迟桂花》等,都是我读过的优秀作品。

郁达夫先生一生飘零动荡,日本留学,印尼流亡,宣传抗日,失踪南洋,最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之中。

郁达夫先生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漂泊离别,从未享受过平静安稳的生活,却在黑暗即将结束的时候,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只把这一抹书香留给了这个世界。阅读郁达夫先生的书籍,让人心潮起伏,久久难平,很不是滋味。

如今,我的书柜早已满满当当,许多好书只能委屈的放在床头柜里,茶几底下,甚至阳台纸箱里。

对于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书籍犹如一眼甘泉,百折不挠,汩汩流淌,清澈透亮,永不干涸,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滋润着阅读者的心田。

这些书籍,虽然陈旧发黄,但却弥足珍贵。每天清早起来,我都要站在书柜前,恭恭敬敬聆听书籍们的教诲,有时则请它们出来,在我的灵魂深处作巡回报告。

这一次,远远的,一缕纸墨清香迎面袭来, 抬头望去,一条书写着“三秦书月”读书活动的横幅映入眼帘。

走近一看,是当地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读书活动。只见长长的书桌前,一本本,一册册,书籍、画册,薄厚不一,高低错落, 宛若游龙,从这头一直摆到那头。

书桌前,不少群众留连往返,有拿起一本书信手翻看的,有拿起手机付款购买书籍的。我也挤进人群,翻来拣去,最终,花20元钱,买了一本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郁达夫精选集》。

初夏,伴随着槐花的馥郁清香,我去乡下走亲戚,刚走到村口,一缕书香扑面而来。只见村口广场前,一个挂着“农家书屋”的牌子,在灿烂的阳光下格外惹眼。

走进“农家书屋”,一间不大的阅览室,一排排的书柜,一册册的书籍,一把把桌椅、板凳,墙上的镜框里,居然还悬挂着十多条管理制度。

一个年轻人走过来,他说他是 “农家书屋”的兼职管理员。虽然农忙时也下地干知,但“农家书屋”每天开放的时间不少于4小时。

年轻人告诉我 “这些年,地方政府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给每个农家书屋配置图书2000册,光盘音像制品300种,由县图书馆专业选书,统一配送,实现了村村有书屋,人人有书看。”“我负责的这个“农家书屋”,加上我自己选购添置的各类图书,总数超过了5000册。农闲时,下雨天,全村男女老少,都会来书屋看书阅读,加油充电,提升自己。这些书籍,成为村民不可或缺的充电站。

十一

不久前,我去一家新华书店,还没进门,一抬头,电子屏幕上不断滚动播出的售书信息就让我眼前一亮,久久的楞在那儿,不言而喻,这一次,我又遇见了书香。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什么时候,移动阅读成为日常,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纸质书、有声书、立体书、绘图书,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但无论如何,因为书籍,我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唯有那一缕沁人心脾的书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