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灵 的 空 间
人的心灵是一片空间,视野决定了这块空间的容量。
一部《天龙八部》,“扫地僧”走进大众。扫地僧人在影视中屡有镜头,多为扫落叶。他们不紧不慢,沉着淡定,中规中矩地扫着、扫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乾坤中的菩提,菩提里的乾坤,在扫地僧的扫帚下起起落落,翻动着智慧宇宙的苍空。
容得下一沙一叶,还有什么容不下的呢!
扫地僧,不止是技艺修为的藏而不露,更有心灵空间的无限广阔。
因为,他扫的,是心中的落叶。
佛告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原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看来,有些僧人扫地旨在净己清人,生欢喜心,生悦人心,得以死后升入天国,利己多于利他。
我觉得,这不是真正扫地僧的终极追求。
有境界,才有心灵的从容安放。
有格局,才有心灵的飘逸自如。
有通透,才有心灵的向光行走。
凡此种种,才会有心灵立体的长、宽、高。
扫心中的落叶,是对灵魂的整理和经营,绝不是一概而论的扫地出门。这才是扫地僧的法则秉持。
一叶不落,何以知秋?见微知著,见其流而知其源,是大眼光、大手笔。见落叶而扫,是知道有叶,知道有叶自然会知道叶有它依附的枝和生枝的木,认识了木,也就会想到林。一斑全豹,滴水沧海。
扫一叶而知其林,是扫的境界的一度升华,这样的扫者,是真正的扫地僧。
扫帚不动声色地一起一落,展示的是执帚者的心态,是一种致远的宁静。宁静者用双手、用眼睛、更是用一种理念在精心地打理岁月,让岁月井井有条,让岁月远离邋遢,让岁月养眼养心。这是对岁月耐心周致的保养和管护。
于是,那个扫地僧成了岁月风景画中不老的剪影。
善待岁月,呵护岁月,是扫地僧的执守。执守内心的平和安静,执守内心的月朗风清,是对岁月的深情凝望,凝望还揉进了超然的眷恋。眷恋是对岁月最好的致意,岁月一定会珍藏这般来自心灵深处的味道。
这味道,在扫地僧扫帚下的叶卷叶飞中翻转升腾,经久不散。
每一片一落叶,都是曾经的生命,都是为了生命的生命。惟有生命永远不死,这似乎是禅、道的精要。叶的飘落,就是让生命再成熟一次、独立一次,并用飘然惬意的落去书写生命里不曾有过的辉煌。
生命,别样的生命,都值得敬重、敬畏!
怀看这种心情,扫地僧波澜不惊地扫着、扫着,扫帚的每一次抬起,都是惊心动魄的波澜又起。
就这样,宝塔的第四重在对生命的祝颂中进行庄重的奠基礼。
扫帚每一次划过大地,都是在对大地的诉说:落叶化作春泥,您将益发地厚重,这厚重,是生命更隆重的孕育;当扫帚的每一次扬起,似乎都在昭示一个更新的期盼期许:这大地上的落叶,将重开生命的旺盛,再现生命的强大。
不拒绝任何形式的生命,是扫地僧手中那把扫帚不改的执念。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生命的长河滚滚流淌,它不是季节河,更不是内陆河,它的终极指向是生命的海洋。并且,它在用自身的热情,慷慨地滋润着两岸肥美的土地,让两岸的生机愈加勃发。
叶的生命走向了不朽!
落叶悠悠,流水悠悠,岁月也跟着悠悠。悠悠之中,是生命的无尽无止,是新生的不可阻挡。。
这是生命的格调,生命的胸怀,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接纳。扫地僧的扫帚,把生命的胸怀打扫得更干净、更纯粹、更坦荡、更有生命最原始的色彩。
智慧因之被光大,生成了神圣的七层宝塔,智慧的宝顶上,放射着璀璨的人性的光茫。
七重宝塔九重天,仰之巍巍,观之怦然。九重天,是庄严的无比;七重宝塔,是功德的无量。大而化之,是智慧的灵珠子,让生命生之再生,智慧生之再生,生命的智慧之树便枝繁叶茂。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的态度,就是心中永远坚挺的七级浮屠。
心中的七级浮屠,是灵魂的自如飞升,更是对灵魂的深度拷问,它彰量的是丰富而非干瘪,强劲而非疲软,新鲜而非苍白。
扫地僧,一扫帚扫下去,珠玉溅起,其光其茫,照亮了心灵的空间,决无死角!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扫地僧,起码是自己的扫地僧。
尽管我们手中的扫帚或有不同,但它的功用是等同的。带着一颗智慧的心去扫心中的落叶----哪怕那只是属于我们自己份内的落叶。
开拓我们自己心灵的空间,然后在这里营建属于自己的塔,哪怕只有一层,也应该有塔基、塔座、塔身和塔顶。这个塔顶,应该是圆圆的,能多角度接收智慧光辉的信号。
----好了,拿起扫帚。我是扫地僧。尽管我不是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