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老八路,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生,被历史尘封了七十余年,在即将诞辰100周年的葬礼仪式上,激起了人们对他的缅怀和思念,从而也引发一番深切地回忆……
——题记
7月16日上午,家在菏泽市定陶区黄店镇傅楼村的老八路傅家勤,骨灰从菏泽市烈士陵园迁移老家,安葬仪式在村里隆重举行。
接到傅楼村主持安葬仪式的成员、老战友傅常进的电话,听其介绍该村傅家勤生前是位老八路,一生曾戎马倥偬,命运不平,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并了解他。在这位老八路诞辰即将100周年之际,家乡为他举办这次葬礼,以示对其生前的一个缅怀和纪念。几天后,笔者便应邀慕名到该村进行探访,通过探寻从而也揭开他人生跌宕的轨迹。
出身贫苦投奔姬常洲
来到该村,主持安葬仪式的3位主要成员早已等候在这里,他们是老战友傅常进和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傅家引,作陪的还有退休老支书傅家军。傅家引是一位乡镇退休干部,与傅家勤是同村的玩伴,小他于10岁,今年91岁高龄仍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观念新潮。老人见笔者来访,很是热情和感动,稍停便打开了话匣子,边叙述边回忆侃侃而谈。但因傅家勤去世已三十多年,时间太久详细事情都难以记清,只能说出个大概。
1921年8月14日,傅家勤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弟三人排行老三,父辈主要以开染房为生。大哥因病过世的早,二哥也由于多种原因去世40多年,后来因战乱家中染坊停业没有再开,生活难以为继。他父母带上全家便去陕西逃荒要饭,14岁的他就受尽生活的颠沛流离与痛苦。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1941年,抗日战争陷入非常困难时期,很多国土沦陷,沿海港口几乎全部丢失,经济陷入崩溃,游击区也经常遭到日伪军的疯狂扫荡。为了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傅家勤牢记“国既不国,家何能存?”的名言,毅然离开家乡,只身去寻找革命的队伍。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联手抗日打鬼子,巨野县姬楼村的姬常洲曾带有一团兵力,属于国民党的杂牌部队,驻扎在巨野和定陶两县交界的地方,傅家勤便去投靠他在姬常洲的部队当了兵。参加了队伍,终于实现了报效国家,驰骋沙场的愿望,因表现突出,作战英勇,两年后便晋升为班长。
率众起义参加八路
1943年底,抗战到了转形期,由于我方的武器装备还远远不如与日军,抗日部队经常性的采取迂回作战的方法,充分利用农村根据地,用各种方法骚扰和切断敌人的后方联系。因此鬼子也制定了很多凶狠的政策来对付抗日的队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炮楼,它的建筑结构是用混凝土构成极为牢靠,普通的手榴弹根本炸不动它,而且内部的士兵大多都配备有两、三挺机枪和充足的弹药。当年日本人在农村修筑了大量的炮楼,还派一些伪军汉奸把守。
同时,傅家勤也看清了国民党的杂牌部队大多都缺乏严明的纪律,士兵多有意志不坚定者,时常会有各自为战,或争风吃醋、发生逃跑投降日军的现象。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能加入一个正规的部队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是人民的军队,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于是,他大胆地做出一个决定,选准一定的时机,将全班(12人)人马带出去,起义投奔八路军。
为投奔八路军创造有利条件,他悄悄将一班人带出,攻打附近村庄的汉奸楼。当时的抗日环境下,炮楼的确给我抗日军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经常有不少八路军战士和地方武装被这种炮楼给阻挡,或者打死打伤。当时傅楼村的汉奸楼住着一个排的伪军(汉奸),为非作歹,经常袭击抗日力量,远近百姓都恨之入骨,他决心先把这个汉奸楼干掉。为百姓申冤的同时,也为地方武装减轻压力。他通过认真勘查了解,带上一班人和部分民兵,利用村里与炮楼内汉奸的亲戚关系,采取内部瓦解智取等方式,假装去给他们送蔬菜、粮食,一举端掉了该炮楼,活捉汉奸20余名,缴获两挺轻机枪和十几箱的子弹,另外还有十几只不同型号的步枪、手雷等。
随后,他又与八路军和地方民兵配合,一鼓作气将贾庄、大王楼两个村的汉奸楼全部端掉,为抗日根据地除掉了一大障碍,也立了一次大功。之后正式加入了刘邓大军的“老九团”(149师446团),后来的番号是“中野一纵二十旅五十九团”。加入人民的军队正义之师,傅家勤作战更加勇敢,表现尤为突出,不久又被提升为排长。
开封之战负伤、回村搞土改
1944年春天,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势,日本担心本土与南方的海上运输被切断。为挽救危局,认为有必要在中国拥有稳固的立足点,以利进行长期作战,为实现这一目的,于是决定实施“一号作战计划。”“一号作战计划”是由日本大本营制定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的代号。当时的河南、湖南、两广、福建等省区均为日军占领,形成日本 “绝对国防圈”的概念。
为彻底摧毁日军的“一号作战计划”,正转战中原一带的刘邓大军,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对盘踞在河南的日军重地开封发起进攻。傅家勤所在老九团负责突击穿插,他带领一个排总是冲在最前面,进攻中战斗非常激烈,在将要拿下开封城结束战斗之际,傅家勤却身负重伤,左手大拇指也被日军的子弹打掉,成为二等甲伤残,1945年便退出现役回到自己的村里。
回村之初,他被誉为“改写傅楼历史”的人,曾是村里的“三个第一”:即村里第一名党员;成立村党支部是第一任支部书记(当时叫“参谋长”属地下党员);创办傅楼村小学任第一任校长(傅家引为小学教师)。通过发现和培养人才,一年内在村里发展党员20多名,为组织上增添了新生后备力量。
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学校被迫停课,他又去敌后工作五区黄店小区开展敌后工作。第二年回村搞土地改革(任地下村党支部书记),斗地主分田地,工作非常出色。
傅楼村当时有地主近10家,拥有土地最多的当数傅为师家,有400多亩土地,另外两家傅为程和傅为伦各有土地200余亩,其他的几家都是在100亩以内。傅家勤认真贯落实彻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宣讲全面发动,紧紧“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计划、有步骤、有分别地消除私自占有意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
通过宣传发动、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征收、分配胜利果实等步骤,由点到面,由面到片,分期分批进行。除了留给地主本家可以正常生活的土地外,将剩余的1000多亩土地全部收回,根据全村贫富状况与生活条件分给贫雇农,把富农的土地重新合理调整分配,经过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地主所有占总数70%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解放了生产力。使傅楼全村的百姓都能有地种,有饭吃。让老百姓也切实感到政府的温暖,共产党领导的英明。
文革挨批斗、对党初衷坚守
1949年全国解放后,傅家勤任黄店税务所所长、兼五区区委委员。1956年调到马岭岗任税务所所长,后来又到岳楼、辛集两个乡担任党委秘书。
“文革”期间,傅家勤因被误解诬陷为有“带枪投敌”的嫌疑,他多次挨批斗,蹲牛棚,家人也受到连累和冲击。但他坚持原则和真理,始终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贞不渝,对党和我们的国家没有任何怨言,坚信误解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真相大白,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高尚情怀。后来,经组织上认真调查了解,经研究决定还傅家勤一个清白,确认傅家勤属于起义投诚,给其彻底平反昭雪。
1968年开始落实政策,恢复工作后的傅家勤,先是被安排在菏泽南华工商局任职,后来又调到菏泽市民政局任副局长,期间他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到以救灾和城市建设工作中,为巩固人民政权,建立新社会的新秩序,做了大量的工作,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并亲手筹建了菏泽市烈士陵园。
1970年的冬天,他通过下去走访调查,得知牡丹区有个烈士的遗孤,身边拉扯四个孩子,生活过得很艰难,大冬天孩子都穿的破破烂烂没有新的棉衣,靠政府的扶持救济还远远不够,于是他每年都腾出一两天的时间,专程到她家中走访慰问,还经常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买些生活用品和衣物等,送到她家去或让工作人员捎去一些资金,给予无私的帮助,直到几个孩子都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
1980年临近退休时的傅家勤,因病医治无效去世。自此,结束了他几十年跌宕起伏的人生。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却也值得可歌可泣,平凡的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给人们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正是:
少年颠沛去逃荒,
抗日救国拿起枪。
率众起义投八路,
丹心依旧向着党。
2020年7月30日(农历六月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