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义尚的头像

王义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20
分享

我的“人生之路”(随笔)

通往幸福的路,很多人都梦想成功,但现实总有太多的不如意,尤其对于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来说,想要成功就得不懈地努力。作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来说,战胜苦难的过程,往往就是磨砺意志、调整行为、增长才干、成就事业的过程。

——题记

我生于上世纪农历1955年的八月初九(公历9月24日),家在山东定陶区的一个偏僻农村,自幼淳朴、善良,后得益于七年军营的历练与摔打,具备了较好的记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意志,靠勤奋努力自学成才,农转非改变了多舛的命运,成为基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一名公职人员,由此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一、“梦”在少年

在我三周岁时的记忆中,那是一个非常艰难困苦的年代,全国到处都在办集体食堂,“吃大锅饭”刮“共产风”。接着,又是一场饥饿的大灾难,先是我的祖父在陕西烧窑过早的去世。让我刻骨铭心的还是父亲的辞去,他从集体食堂每次领回少量的饭,总是省给奶奶或俺兄弟三个,自己却经常饿肚子。直到有天他病倒再也起不来床,母亲跑了好多家才借来半瓢白面,擀了一碗面条,可是父亲却已咽不下去了。我望着奄奄一息的父亲,手里攥着奶奶给我的两个干枯的麦穗,听到母亲在屋内父亲床边的哭泣。这样,在那个1959年夏季的日子,38岁的父亲撒手而去。年届37岁的母亲,忍着巨大的悲痛,只身挑起了祖母、两个哥哥和我一个5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尽管母亲那时没白没黑的日夜操劳,家里还是缺吃少穿,生活非常艰难。

我8周岁时,在部队服役的大哥多次给母亲来信催我上学,报名时我竟还没有名字(只有个按排行叫的乳名“小四”),母亲与二哥绞尽脑汁,一连几天想出好多名字,可在这个1000多人的村子里都是重名的。最后,我竟突发奇想,脱口而出:“就叫王义上(当时是上下的上,后经老师改为尚)咋样?”母亲与二哥略作思忖道:“也行,没有重名的还有向上的意思!”我给自己起了名字,从1964年初入小学到1972年初读完中学,八年的光景,我心里绐终怀揣一个“梦”。那就是一定刻苦学习,努力升高中考大学、当记者和作家,彻底改变家中现状。在班级上也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尤其是在语文课在全校班级遥遥领先,从小学三年级起,作文也一直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阅读。可到升高中时,却又逢“文化革命”高考被取缔,升学靠推荐。没任何关系的情况下,我没被推荐上,从而也就粉碎了我的大学梦,16岁花季的我便成了一名少年农家子弟。

那时的生产队,一个劳动日的价值还换不回一角钱,但工分对农民来说好比是命根子,分什么都得凭工分。因我父亲去世早(大哥在部队、二哥外出)家中是缺粮户,为挣得与整劳力一样的工分,不满十八岁的我就硬撑着干拉车、挑水、去场院扛100多斤粮袋等重活,经常被累得喀血。由于缺少精神生活,农闲时一本《新华字典》被我翻了又翻,里面的字词几乎能背诵。

二、坚守信念

俗话说“男儿志在四方”。两年后,一日三餐地瓜面也难以填饱肚皮的我,不甘贫穷与饥饿的折磨,将满腹的愁绪与苦涩盛满我的行囊,第一次离开家乡,踏上西去的列车,到千里之外去寻求打工的生活。那时只是为求得温饱,山东、河南两省大批的青壮劳力涌向西部做窑活或出苦力,我却是带着一腔的企盼与追求闯进了外面世界的路。

临离家门时,母亲面部又平添了几分愁绪与沉郁。她一再叮嘱我:“四儿,找着活就快给娘来信,一定要好好干,找不着就回,不要老在外面游荡啊?”我一步一回头地说:“娘,您老放心,我一定牢记您的话,您回吧!”可母亲仍站在原地没动一步。

从河南商丘坐火车,经两天两夜的颠簸后,我便在陕西省扶凤县的降帐车站下了车。这里就是著名作家柳青在长篇小说《创业史》和路遥在他的《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那个关中平原。走上并不崎岖的山道,双腿似灌了铅一般。几天的往返跋涉后,我便在一个叫大营的生产大队窑场找到做瓦坯的活。每做一万块瓦坯窑场付给46元钱。

农村有句俗话叫:“脱坯打墙,活见阎王。”可在窑场干活,那才真是活见阎王劳损筋骨的差事。每天除了挖土、泡泥、垛墙等与泥水打交道外,便是没完没了的摆弄瓦坯。每天从凌晨4点起床,一直干到深夜11点多才收工,一晚上仅睡四个小时的觉。而且都要光着膀子顶着炎炎烈日,冒酷暑,一段时间下来,面色黝黑,脊背起满燎泡。常常是刚端起饭碗就打起瞌睡。更有甚者,要是天公不作美,来一场雷暴雨,就会使干了一整天的活全部泡汤。

记得有次窑场经理为了让赶一批活,场子上有做了两天的5000多块半干瓦坯未来得及拾辍,夜里突降一场雷阵雨将瓦坯全部毁光,我心疼得流着泪找到经理,要求窑场能否适当给分担点损失,谁知那位经理却冷冰冰地抛出一句:“损失是你们的,窑场一分钱的损失也不负责!”由于过度的劳累,又加上情绪低落,没多久我日渐瘦弱的身体便病倒了。躺在炕上悉心聆听着南边不远处渭河那哗哗的流水声,猛然间勾起了我心中无限的惆怅与迷惘。据史传唐朝时期的罗成与敌军交战时,马陷入此河的淤泥中被乱箭射死,从此便永远脱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痛苦,自己倒不如投渭水河以了却尘缘,彻底摆脱人间的纷扰和烦恼。

正当我陷入迷茫之时,一名叫英丽的姑娘进入我生活的底线。她经常利用集体组织装窑、出窑的间隙给以关照,帮助买菜、烧水、做饭;还时常谈论一些有关社会、人生的话题。从她的言谈中我了解到她曾是宝鸡市的一名下乡知识青年,父母都是干部被当成“牛鬼蛇神”批斗,为“划清界限”,初中毕业的英丽17岁毅然报名下农村当了知青,父母都被送去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由于英丽姑娘的多方鼓励与安慰,我身心有了很快好转,从而也坚定了要生存就不惜拼搏奋斗的信念。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秋未冬初,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从电波中频频传来,我决定提前回家乡报名参军。临别时,在一棵柿树下,英丽含情脉脉地送给我一个袖珍式收音机。也就是从那时起,三十多年来,我从未间断过听收音机的习惯。

也算是天赐良机,回乡报名后我连闯三关,体检合格被批准应征入伍。后来,由于知青大批返城等多种原因,与英丽也就中断了联系。

三、军营“淬火”

1976年初,二十周岁的我怀着满腔地热情和一颗美好的愿望跨入了绿色的军营,来到渤海前哨祖国四大要塞之一的内长山要塞区,在长岛县的北长山岛服役。在那个年代,参军入伍报效祖国,是件很光荣的事。的确,只要你身着草绿色的军装,不论你出现在哪里,众人便不约而同的投来一种羡慕的目光,立刻会给你提供各种方便。你心中的那个高兴劲也自不必说。而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农民家庭走出的青年,能到这所红色的大熔炉里去锤炼一下,也不失人生的一大转折。

自穿上绿色军装的第一天起,我就抱定一个信念,一定要好好干争取入党提干。军事训练刻苦,大小工作积极主动,政治学习踊跃发言。尤其是在连队里一名海阳县的文书叫王志林的影响与鼓励下,训练之余,我都坚持读报、练习写作,经常为连队编写黑板报、诗稿、参加连里发言、诗歌朗诵会等。曾被评为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和学雷锋标兵,作为入党培养对象。

在海岛服役的第三年,也就是1978年底,我奉命被派往海阳、乳山(那时皆为烟台地区,现属威海市)一带去接新兵,临时任文书兼排长。说实话,真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按以往贯例,凡带过新兵的人员,大多回部队后都被作为提拔的对象)。

出发时刚下了一场雪,太阳躲进了深深的云层,大地、树木、山峰与沟壑具已掩去了原有的面容,被点缀成银装素裹的图画。尽管呼啸的北风还不时给天地间增添一些寒冷,但在我心里却似有团火,总觉得暖融融的。

在当地人武部的大力配合下,从组织报名、目测、体检、政审到家访、定兵,整个征兵过程历时40余天便告结束。通过对每道关口的认真负责和每位体检合格青年做细致的家访,才使一个个热血青年实现了参军入伍、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怎奈“天有不测风云”。由于中越边境事态的不断恶化,所接的1979年新兵进岛没在新兵连集训就直接分到连队。军转干部一律停止转业,提干也被冻结。经动员申请,我被宣布作为抽调到云南边防前线的补充骨干力量。支前部队正式开拔的日子是1979年1月29日(正逢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全国人民正处于欢度新春佳节的热烈气氛中。此时,我和所有南下战士的心情一样,充满了无限感慨与愤怒。

从长岛南长山乘上登陆艇,在行至传说中“八仙过海”之地的蓬莱码头中途时,蓝天似乎理解我们这些即将出征战士的心情一样,霎时间乌云低垂,瑞雪纷飞,大海怒吼起来,登陆艇也随之上下跳荡着……

我们自烟台火车站乘上军列,两天的颠簸后,于大年初一的清晨,在距家几十公里的河南商丘火车站停下来。我和几个同乡走上站台,望着大雪后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听着那噼啪炸响的鞭炮声和熟悉的家乡口音,仿佛又回到父老乡亲们之间过年:一家人围着饭桌吃过水饺,而后给各家长辈拜年请安,到处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由于军事行动机密,数日前部队就禁止了与外界书信来往。每经过一处,尽管军供站特意为我们备下猪肉、大米饭等美味,但有两个同乡还是将端起的饭碗又放下,掏出未婚妻的照片,望着北方泪流满面。可转念一想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要振兴更需有个安宁的环境,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情怀又迅速在心中涌动。

在昆明大板桥补训团住了数日,我被补充到昆明军区后勤部第22分部(当时归116兵站代管,一年后又划归24分部)汽车修理一连,驻思茅地区的普洱县(现改为普洱市宁耳哈尼族自治县)。自2月17日打响到3月5日宣布撤军,十六天的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我被提升为连部的一名文书。自此,与文字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机遇的错过,我进一步爱上了写作。连里的近10种报刊我每天都阅读一遍,晚上记笔记。因驻地在县城,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别人都外出会老乡(战友),或聊天打扑克,我却一头扎进图书馆广泛阅读政治经济学、哲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等书籍,以求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为此,我还被领导推荐参加进修了军部举办的高中文化教员和新闻写作培训班(那时正兴大学文化课),连续两年被部里聘任为部队文化教员(语文、历史),开始着手练习新闻写作。

起初,我一连写下了20多篇,怀着期盼的心情投向军内报刊,但都如石沉大海。心想算了吧,咱可能不是那块料。一次看报纸,偶尔读到《国防战士》(军区报纸)上的一篇《当你写满100篇以后》的文章,顿觉眼前豁然一亮,一气读完方知文中说的是有位战士写了100篇稿件没见报仍不泄气,直到坚持写到101篇终于见了报,我很受感动。于是我又坚持了下去,并注意总结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在当地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建议下,自修了山西刊授大学课程。不久,我写了一篇《为什么“立志”,而不“得志”》的稿件被军区《国防战士》报采用,还加了编者按。我拿着那张四开的并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小报,流下兴奋的热泪,竟当着战友的面夸下海口:“以后我也要当作家!”接下来,我又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多篇散文、诗歌与新闻等稿件,被分部宣传科列为提拔宣传干事的重点培养对象,并在分部宣传科聘用近半年。可也就是在这一年末,部队推出了干部制度改革的方案(不再从战士直接提干,需经军事院校选拔,并且报考军校的年龄得22周岁以下),提干又“卡了壳”,又使我这次眼看到手的机会失之交臂。

为弥补时代与机遇给我造成的缺失,我对写作也更加痴迷,发疯般地阅读书报。为充分赢得时间,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十六字的作息规章:“睁目即起,随之速理。继之就备,久而为习。”在县图书馆阅读了300多册中外文学名著的同时,还精读了马列、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等书籍。还自学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讲义》(《语法修辞讲义》、《逻辑讲义》、《写作讲义》)。经常熬到深夜两点,实在坚持不住,就准备半盆冷水,用湿毛巾擦脸数次,中午也不休息。仅两年时间,我便写下6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章20余篇,出席了当地的文学创作座谈会。但由于又赶上部队大裁军面临退伍,欣慰的是这年9月我加入了党组织。

1983年初,我携带两箱书籍(凡在后勤单位服役的人员,转业或复员退伍的大多都要做些家具带回老家),就此告别了多年朝夕相处的战友,告别了7年的军营生活退伍回乡。

想起临离开普洱的那天,望着送行的部队领导和连队的干部战士,我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在心中一遍遍默念:“时间老人啊你慢点走/让我再回一回头/滚动的车轮啊你慢点转/让我再仔细看一看/普洱——祖国南疆可爱的地方/你是古今传诵驰名中外的茶府/这里气候舒适风景秀美这里资源丰盛山川碧透/无论我在街头站岗还是田间助农/汗水曾将军衣湿透/几次奋战烈火/皆是意志的投入/再见了普洱/你扬起的手臂在为我送行/还是依依不舍把我挽留/啊、这不是终点站/我在踏上新的征途!”

四、县乡帮干

如果说七年的部队生涯,我痛失两次提干机遇,是受制于国家边境事态变化、干部制度改革和军队缩编的缘故,那么退伍回乡后的县、乡机关帮干、单位招聘所给我造成的一次次失望,则又完全属人为的因素。

回乡不久,县民政局优扶股根据档案记载,得知我在部队是文书,又有写作特长,还发表过文章,就派人来家通知我到县民政局优扶股去帮干。我去后,主要是让负责退伍军人档案的接管、被追认为烈士人员的调查材料、报告的编写等工作。工作期间,我都是尽心尽职,积极努力地干好材料的撰写等项工作。先后被局领导单独委派至济宁、邹县和河南的郑州、开封等地核实调查材料,并初步取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但正如那句俗语说的:“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样,我家更不例外。因当时我和二哥(嫂)没分家,与母亲一块生活。二嫂患有严重的间歇性癫痫病,又特别溺爱孩子,稍不顺心就容易犯病大发作。我在县里帮干,耽误了家里的活不说,每月仅40元的工资,除去生活费外又不能照顾家里,他们不理解很有意见。生活拮据又时常引发家庭不愉快,难以和睦相处。便主动离职,没有再去县里上班。一年后,因姑庵乡任党委办公室人手少,又找我到乡政府办公室帮助写材料。刚干了一个多月,又赶上家中盖房子,我只得忍痛割爱。自此,也就陷入了一种默默无闻地生活。

有句谚语叫做:“屋漏偏逢连阴雨,船行又遇顶头风。”不久,就在这年的夏初(1984年)临分家前,时年62岁的母亲突患脑血栓中风不语(高血压),半身偏瘫住进医院,经两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后,共花费3000多元,才保住了生命。分家后我望着空荡荡的房间,除了从部队带回的两个书箱外还欠账1000余元,几乎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我与妻子相视无语,欲哭无泪。回想起分家后的那个春节,还是妻子从娘家拿回大姐给岳母买衣服的15元钱过个年关。

多年的部队生活,我恪守的是一种对真诚、善良、正直等一些品德的追求,特别厌恶那些赌博、酗酒,虚假和庸俗的不良风气,还有于街头巷尾闲聊神侃搬弄是非者。自己又兼有爱整洁、清净、阅读书报的嗜好,怎奈身处深巷世俗之圈,总感到有些格格不入的精神痛苦。为改变枯燥乏味的生活,我花了15元钱专门订了一份《农村大众》报,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青春受挫

最使我刻骨铭心的另一件事,是1987年的秋季,县里广播剧招聘新闻记者。当时我在家一点信息也不知道,临到报名结束的最后一天,本村在县城居住的一个远房邻居,专门回村找到我动员前去报名应聘(他早就知道我有这方面的特长)。我本来不想参与,経其再三相劝,我便赶到县里交了报名费,被安排到考场的最后一个角落。因来时匆忙,对所考内容预先也没任何的思想准备,在二百二十余名应试人员中,我是惟一在报刊上发表过稿件的。

几天后,我有幸通过应聘的第一关,作为被筛选出的前20名应试者,再次到该单位参加写文章的测试。这次的测试后,我又通过了第二关,作为被选拔到前10名聘用人员的候选人(我的成绩排前几名,主要领导比较满意),但需两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间,这10名人选每人自己下乡镇写新闻稿件寄送电台,按采用篇数作为聘用的依据。因我家离县城较远,我就选择了附近的姑庵、黄店、冉堌这3个乡镇的采访写稿任务。

我把地里的农活全部抛给了妻子,每天都骑自行车轮流穿梭于这三个乡镇之间。白天忙采访,晚上加班写稿,第二天一早再赶到邮局寄发(后来,我得知别人大多都是直接送往编辑部)。不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天,我也从没间断,两个月下来,我共采写稿件60余篇,被电台播出43件,成绩在10个候选人中并列第二名。可令我没想到的是,10名候选人聘用6名(比原计划多用一名),刷下去的4人其中就有我。在返回时,自县城距家20余公里的路程,我竟骑自行车用了两个半小时,并且一路上始终是泪水不断,总觉得身上在发抖,眼前又似天旋地转。

回到家里,我一气之下将写作多年的十余本底稿全部焚之一炬,把用的钢笔掷在地上用脚踩碎,发誓从此再不奢求写新闻!那段时间,心中的沮丧和苦恼加上别人的嘲笑,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总以为天地间咋就这么黑暗,曾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正当我情绪消极,心理承受能力降到极限对生活感到绝望的时候,有本杂志上那段富有哲理的句子(《中国青年》)顿使我心胸灿然:“有时,即使你竭尽全力,依然挽不回失败的厄运。你可以挥洒热泪,可以狂奔泄怨,但你决不可以一蹶不振。如果你错过朝阳,你流泪了,那么就在黎明重新到来前展露笑颜——让我们从头再来。”于是我改变了注意,决定对生活作进一步的抗争,换一个活法让别人去说!

六、低谷奋起

为尽快摆脱生活的困境,我放松心理的“闸门”费尽周折从信用社贷得200元的现款,准备经商做点生意。由于当时没有经验,也不知干啥生意好心里没谱。我就去菏泽市烟草批发站批来一箱低价香烟,准备兑售给经销点上,谁知一问我批来的价格比人家进货的价格还高,没办法,我只好到集市上摆地摊去进行销售。

初到集市上摆摊,不敢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只在人员稀疏、空旷的集市外围和路边。时近中午,临散集时销售金额仅20余元钱,来了三个工商所人员,要查看营业执照,得知还没办理非要罚款50元。经再三解释要求还是罚了20元钱了事。

申办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我便继续在集市上坚持摆起了地摊和在家里也展开经销。因我起货图省钱,一次骑自行车远行到离家100多公里的地方去购货物,共花180多元批得5箱(每箱50条)低价香烟。在返回的路上,被邻县的烟草局人员查扣,并声称没收还要罚款。我通过多方托人疏通关系,一连折腾了十多天,才算要回一半多点。本欲就此停手不干,可一想时下生活实在无着,又没有别的门路可走,只得坚持继续干下去,盼望着走出困境的那一天。

在我们鲁西南这一带还有句人们常说的俗语是:“十年学成个秀才,却难学成个好生意(商)人。”这对经商数年的我是深有体会。涉足商海,早起晚睡奔波忙碌的辛苦自不必说,而且还要面对各种心态的消费人群,一幅面带微笑的模样。每逢集市的销售旺季,常常被众人无休止的侃价,叫喊与吵嚷的嘈杂声,搞得晕头转向和烦躁不安,甚至还有些缺乏函养的人出言不逊,或将烟与物品拆开面目全非,撕扯得七零八落,但为了和气生财,也要强装一种宽容大度,忍耐之态。更有甚者,那些唯利是图爱占便宜者,专门趁人多慌乱之时混水摸鱼,把东西拿走不付给钱也是常有的事。

有次春节前的年集,我从凌晨5点多起床,整理清点好销售的物品,没顾上吃早饭就赶到距家15公里的(南鲁)集市上占摊位。上午10时许,摊位四周围拢了不少购物的客户,抢先的购买声与吵闹的嘈杂,震得耳朵嗡嗡作响。我不停点的拿物品,收钱找零忙作一团,销售量是平时的几倍,谁知回家一盘账,300多元的销售金额(按10%的利润应有30多元的赢利),竞分文未赚,妻子在一旁打趣说:“早起晚睡,一天白累!”我们相视一笑。尽管这次没赚到钱,但却在我心里意外地收获了人性美好善良的一面,至今在我的记忆中都难以抹去。临散集时物品几乎销售一空,有位中年男子手拿两条香烟仍站在摊位前说:“我看你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你拿给我的两条香烟也没顾上收钱,就一直等到现在没走,说啥俺也不能占你便宜!”我激动不已,本欲只收他个本钱,可他却执意不肯,说我干这行也太不容易,仍按原价付钱。如此质朴善良的品格,给我留下永久的珍贵纪念!

这一年,我67岁的母亲身患癌症(1989年)于秋后去世。在母亲病重的那段日子,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母亲临别前的最后一夜。我守在母亲的床前,母亲整夜不合眼,不住口地向我讲述着操劳我们一家生活的坎坷,种种磨难并没有把她压跨,反而在生活有了好转时却一病不起;又说家中无钱,哥仨只供应我上了中学……黎明时分,她老人家又再三叮嘱我,天明到集市上将她没舍得吃完的鸡蛋卖了,好给她扯块当时时兴的黑涤纶布做条裤子,将那个戴了多年的帽子换顶新的……天一放亮,我就按照母亲的嘱咐,老早赶到集市上,在商店给她扯了一块黑绦纶布和买了一顶黑色新帽子,当我急忙赶回家走到母亲的床前时,母亲已咽了气。

通过七年的地摊砺炼,使我体会最深的是从商者并不单纯是奸诈、势利的代名词,而且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胆略和睿智,还要有持久的毅力和耐心,更不能缺失的是诚信及与人为善的良好品德。由此,我也走出了生活的最低谷。在还清所有欠帐的同时,还初步添置了应有的家具和电器,每年还有少量的积蓄。曾先后供应三个孩子上学,有两个还考上高中,读了大学。这都是与那时练摊打下的基础分不开的。正是与各种性格的人接触交往,才使我凡事学会了忍让,从而也觉得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份善意的理解,无论他是从事什么职业,都难解脱为家庭或个人谋生的抗争,并且都难免有一段艰辛和不平的经历,我们也没有必要在意他(她)的过去。

七、亦苦亦甜

有人说:“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暗里闪闪发光。”1994年春,年近不惑的我家里孩子小,又没事做还不能外出打工,惟有在闲暇无所适从之日,在家中阅读书报或打开收音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山东、河南广播电台新闻联播、文学等有关栏目一概收听。尤其是河南台每日下午的“青青芳草地”文学栏目,几乎是每期必听。艺术的魅力加上情感的熏陶,我不甘平庸的心理愈加显得不安分,想起自己近半生坎坷的命运与生活中遭遇的磨难,那种“一事无成惊逝水,半生有梦化飞烟”的苍凉之感顿袭心头。同时,一种写作的欲望和冲动也直往外涌。于是,我又毅然拿起了笔,流着激动的泪水,写下了《楝子树》这篇共1000多字的抒情散文,寄到了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青青芳草地”文学栏目组。

十多天后的一个下午,我刚打开收音机就听到河南省广播电台播音员播出我的散文《楝子树》一稿:“我家住在村东头,门前有棵楝子树。那还是刮‘共产风’的时候,老支书在村头的十字路口栽下这棵树,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方圆10多米的地面被它的枝条遮盖,三米多高的身躯能让人双臂合围,岁月的刀笔在它身上刻下大大小小的裂痕。它一生凝结了一个字就是苦。一提到苦,人们自然会想到黄连,以及那过去食用过的苦苦菜……”

聆听着播音员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声音,我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地反复吟诵起李白的那首《忆东山》诗:“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后来,《楝子树》这篇散文相继在中央、山东、菏泽广播电台、《菏泽日报》、《曹州晚报》、《民兵生活》、《作家与读者》等10余家媒体播出与刊发。2000年初,又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接着,我又写了几篇诗歌寄往云南的《茶花》杂志,当年也被采用。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1995年夏天,上级号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动群众植桑养蚕为突破口,确定在典型村陈楼举办养蚕技术培训班。要求每个村至少参加一名培训人员,必须是有文化、爱科技的新型农民。村干部经过筛选就通知我到该村去参加养殖技术骨干培训。负责组织培训的上级领导有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云敏,通过二十余天的接触,她了解到我有写作的特长,并且还发表过一些文章后,说乡里正缺一名新闻干事,已寻访了好长时间一直没有物色到合适的人选,问我是否愿干?当我问到待遇的问题她又解释:有固定工资,发了稿件可以按党委制定的措施兑现奖励,若被县委评上新闻拔尖人才,县委还给办理农转非和财政编制成为正式工作人员。我心头为之一振,正如那久被冬日的严寒困绕的肢体,倏尔透来一缕温馨的阳光舒心惬意,又恰似在黑暗中摸索时忽然看到黎明前的一线曙光一样,心里又充满了希望。

根据宣传委员的介绍,我多次给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取得联系,先让我重点给《菏泽日报》写稿,观察试用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录用。不久,我采写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心生邪念脚轧伤》、《夸夸俺村的“王老憨”》、《服输》、《天地姻缘一线牵》、《小乡办起交易会》等稿件相继被《菏泽日报》采用。数月后,我便被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专职新闻干事,自此,我才有了一块施展写作的天空,决心奋力一搏,发誓要找回往日失落的一切,去圆那个未能圆的“梦”。

八、努力自强

有人说:“机遇偏爱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同时,天时地利与人和,也不会永远钟情某个人和回避某个人。只不过是有人出道早,有的受人知遇迟(大器晚成)罢了。

1996年初,年届不惑的我受县委宣传部委派到《菏泽日报》社去实习。一个多月的报社实习期间,得到报社领导和众多编辑记者的热情关照和厚爱,耐心启迪与指导,再加上我的执著与诚恳,通过勤奋努力,我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有稿件被编发,实习期间共发稿40余篇。

实习一结束,我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写稿中。因单位房子紧张办公条件差,我就白天在单位点过名,骑自行车下村或去部门采访新闻线索,晚上在家里加班写。常常是熬到大半夜,甚至通霄不睡也是常有的事。有时困得实在支持不住,就躺在床上打个盹或睡一会,醒后起来再接着写,直到稿件完成心里方显轻松。为见报快和多发,写好的稿件大多都是直接送到报社,也好让编辑指点、便于提高。那时我每月至少得保持去报社3次以上。

记得有次麦收后,我采写到一个省级文明户的材料,当天晚上加班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赶写成2000字的稿件,下午就搭车去了报社。编辑看后觉得稿件太长有些乱,建议我再改写成1000字左右的稿件。因从家到菏泽近50公里的路程来一次不容易,还想让稿件准确及时见报,便决定住在报社修改。在编辑部到夜里两点多,我才将稿子改完,躺在排椅上只睡了1个多小时天就亮了。上班来的编辑记者对我的这种精神很是感动,当天就将此稿编排,两天后发在6月15日2版头条重要位置。不久,又在《曹州晚报》一版头条位置采用(《定陶大地两妯娌》)。经过刻苦努力,这年我共在省、市级报刊、广播电台用稿160余件,获市、县新闻单位的表彰。所采写的通讯《新红嫂》一稿(《菏泽日报》9月21日2版头条),入选为年度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作品。

通过两年的艰苦拼搏,发稿量均列市、县领先位置,由此我被县委评为新闻宣传拔尖人才,办理了农转非成为聘用制干部。正如人们常说的:“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女人在作出巨大的牺牲”一样,当我跳出“农门”实现多年夙愿的同时,我妻子的身体也逐步垮了下来。本来就瘦弱的身体,因劳累过度,又缺乏营养,先是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后又成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完全上丧失了劳动能力。

九、书写新篇

凡有强烈追逐梦想的人,欲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必先经历命运的坎坷、挫折与磨难,而后矢志不移,坚持努力向前,方可看到风雨过后的一片阳光。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人到中年事业初成的我,按说是如正午的太阳,该走向辉煌的时刻。但孩子读高中上大学,妻子身体不好,房子老化需要翻修,这也都象大山一样压在我的肩头。由于长期全身心的高投入与超负荷的工作量,尽管我伴有血压偏高,膝关节与颈椎疼,但我却始终以唐朝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和“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诗句,作为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来鞭策勉励自己。因以前失去的太多,要努力尽可能的找回。

通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和尽力拼搏,我已在《菏泽日报》、《大众日报》、《学习》、《农村大众》、《黄河民兵》、《山东国防教育报》、《牡丹晚报》、《菏泽新闻通讯》和《当代国学精英大辞典》、《人生智慧宝典》、《当代文坛.百家传世精品诗词选》、《建党伟业——建党90周年诗词、书画、论文大赛金榜集》、《星星之约》、《花之语》、《阳光的呼吸》、《作家与读者》、《牡丹文学》、《中国当代作家》、《中国家园文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和等国家、省、市级书刊与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稿3000多件(约200万字),并有不少稿件还刊登在省市级报刊的头条或显著位置。连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受表彰奖励(证书、证章)70多次,2000年被评为全市新闻宣传先进个人。所采写的《凤凰偏栖篱笆墙》、《爱心筑起太阳岛》、《春雨润物细无声》、《科技迷自费参加国际蔬菜博览会》、《西芹旺销的诀窍》、《助农致富是他的惟一追求》和《低谷奋进著华章》、《雨润桃李花自艳》、《“傻女人”真情演绎“还夫”故事》等一些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分别被刊载于多种书刊或被评为省市好新闻。所采写的新闻通讯《新红嫂》、《西芹旺销的诀窍》、《桃李不言自辉煌》等,分别被评为菏泽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和“菏泽市新闻奖”入选作品。

因我酷爱文学,在采写新闻的同时,我还发表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如小说《服输》《杏儿》《春桃与秋妹》《秋月》,散文《楝子树》《秋日的咏叹》《过年》《走出那片沼泽》《永恒的思念》《八尺布票》《想起那年去接兵》,诗歌《蓝天一片云》《昨天、今天、明天》《不再是那般模样》《收获》等均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2000年被吸收为该馆“专栏作家”、菏泽市作协会员;新诗《月亮、故乡》《麦子熟了》《夏天的雨》,散文《春夜听雨》《初识夜来香》《感悟秋天》《又是一年槐花香》《那年在探家路上》《那飘逝的雪花》《魅力秋天》等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文学大赛征文奖,并分别被收入《星星之约》《花之语》《阳光的呼吸》《作家与读者》《中国当代作家》《现代作家文学》《北方作家》《时代文学》《奔流诗苑》《大西北诗人》《世界诗歌文学》《北极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当代华语名家文选》《参花》《新世纪大爱文学.作品精选》《文学纵横》《中国乡村诗选编》等近百种书刊。作品并多次入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散文《春到月牙湾》,2021.8月入选四年级语文阅读教材。

展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军营第一次发表作品至今,近40年的心路历程,虽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但却尽到了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为新闻事业出了一点微薄之力。领略了人生的大悲大喜,收获了事业上的失与得;从而也初步展露出一个普通人的自强自立,努力进取的奋斗轨迹。恰似台湾一部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中的主人公那样,见证了拼搏抗争命运的过程。正象已故作家路遥在他的长篇小说《人生》中所讲:“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人生象一条河,只有不停地流淌,才永远不会干涸。而不断拼搏奋斗的人生才多姿多彩。凭着多年对新闻写作的热情和知识积累,2008年我从单位退居二线后,在山东菏泽新闻学院领导的盛情邀请下,为让我所学到的知识得到更好的施展,毅然受聘于菏泽新闻学院,担任《记者摇篮报》的编辑、副总编兼新闻教授,并通过参加成人高考,拿到菏泽学院中文系的大专文凭。近年来,先后被吸收为山东省作家协会、省散文学会、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中国作家记者协会、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会员等10余家、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这将对我又是个极大的鞭策和鼓舞。作为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我仍将痴迷于写作,力争向更深的层次与顶峰冲刺,写出一流的作品。流光易逝人生苦短,最终我可以说,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悲伤,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遗憾!

(2008年1月初稿、2018年5月二稿、2021年12月再次修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