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先进的头像

陈先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0/11
分享

“东方四季”丝瓜种植园游记

“南山的那道梁梁哎,吹过来五月的风,风儿伴的那个情哥哥,来到了我们的绿园园。满架的那个丝瓜青藤绿蔓,开了一簇簇黄黄的花,妹妹我就是那朵探出的小花花……”

“嘿哎,五月柔风绿瀑奢哎,嘿依呀嘿。高山流水溅金花耶,溅金花。金花乃是风情物哩,自有千蜂恋汝华,嘿依呀嘿。”

“哥哥你别走呀,妹妹我有话对你说哟。”

“妹妹你的话呀,哥哥心有数哩。去了王伯地,再采你家花啰。”

……

五月的一天清晨,雾霭笼城,不见楼外楼。晨雾浓,必放晴。我坐上株洲市区早班公交车,转了三趟,来到了芦淞区白关镇“东方四季”蔬菜种植基地。

都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美味。第一次到白关,我是慕“白关丝瓜”名来的。说白了,我就是一个觅迹寻源的食客。没想到,我刚踏进这片热土,就赶赴了一场男女声情歌对唱的特色文化大餐。

再一看,我已置身于绿原之中的文化长廊,这是一条拓宽改黑的村级公路。说它是文化长廊,确实有那么些文化韵味。大路边制作了一排防腐木篱笆,分成几个区域添加一些文化元素,艺术性地宣讲了“丝瓜的故事”、“丝瓜的价值”、“丝瓜的种植”,还有一些村级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宣传版块。圆木板式,图文并茂,色调鲜明,有几分文雅儒渊之气,引人驻足,给人启迪。

展望田园化的蔬菜种植基地,钢结构大棚呈东西向分布在大路两旁,有覆盖薄膜的,也有露天的,连成了片,少说有百几十亩地。

我走进了大棚,八成以上是露天的,地里种的全是丝瓜。露天棚的钢架高约2米,一个跨度两垄地。大田里,一排排绿油油的丝瓜植株婷婷玉立,青藤绿叶间的卷须昂着头,勾到什么就死死地缠住,藤蔓凭籍自身向上的活力,攀援扦插成排的竹竿一个劲地往上爬,那动作,那神态,那种自信,仿佛世界级的攀岩高手云集绿野,正举行一场攀爬大赛。长得深的上了棚架,如一幅幅绿色瀑布。绿瀑上竞相绽放金黄色的丝瓜花,引来一些白蝴蝶、小蜜蜂翩翩起舞,飞来飞去。小蜜蜂“嗡嗡”的叫声仿佛在为那些攀岩赛手呐喊助威。

棚架下,四五个村民分散几处给丝瓜藤摘侧蔓、整理、人工授粉。

初夏的和风似乎也青睐这片田土,拂过丝瓜藤蔓,拂过丝瓜花,拂过整片绿园。放眼望去,犹如见到了海滩上冲过浪的那些少女少妇,多了一些浅浅的笑,多了一些青春的风韵。

在大棚的南侧,一条蜿蜒的水渠横贯腹地。

U字型的山带郁郁葱葱,就像母亲把这里的一切当作自己的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

我揣摩着,倘若唐代诗人岑参今天也来到这里,他再写“酒榼缘青壁,瓜田傍绿溪。”的诗句,还会是当初的那种心境吗?

有情趣,有灵性,有诗意,乡土气息,风光无限。此时的我,长达两个小时的坐车转车疲劳早已消失殆尽,手握相机连环选景,“咔嚓”、”咔嚓“不停地拍照。

在来白关之前,“度娘”告诉我,眼下正是白关丝瓜上市之初。

我吃过白丝瓜,但之前没听说过“白关丝瓜”这个名。这次来株洲市旅居,看到了“白关十里铺,丝瓜甜万家”的广告牌,那上面的白关丝瓜图片,用“白富美”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看着看着,似乎歺桌上那盘“溜丝瓜”的清香扑鼻而来……

今天,我来了,一是游园,二是品尝,一带二便。

个把钟头的功夫,我把丝瓜种植园东南西北中游了个遍,可一点没觉着这里的丝瓜藤和叶与我以前种过的丝瓜有什么两样,也没有看到一条“白富美”的白关丝瓜挂在藤蔓上。原打算午餐就近找个农家乐,炒上一盘“溜丝瓜”尝尝鲜,一饱口福,还吃个屁啊,走!

“度娘”居然也骗人。我无望地走出了园地,上了大路。

这时,南边地里的一个老汉在喊:“张技师,你来一下,看看我的丝瓜仔。”

“哎,大伯,我来啦!”正在北边地里教一个村姑给丝瓜花授粉的男子回应道。

不一会儿,这个被唤作“张技师”男子打着口哨走出棚架,越过大路朝南边地里走去。

这男子不是刚才唱情歌的那个男歌手么?他是技师?瘦高个,像个80后,走起路来一阵风。

我提着相机快步跟了上去。

“叔,您是记者?”男子边走边问我。

我耸了耸架在鼻梁上的近视眼镜,冲他“哈哈”一笑:“不,我是游客。”

“您是从市里来的吧?”

“是的。”

“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我这次专程来是想……”

正要路过一处绿意荡漾的丝瓜架,他突然停住脚步,用手指了指几处蜜蜂正在花蕊上传播花粉,对我轻轻地“嘘”了一声,打断了我的话。

我们没有说话走过了这片爬满棚架的丝瓜藤。

我问:“你是这里的技师?姓张?”

他说:“是的,我们村张姓是一大姓。叔,‘丝瓜世家’张宝生的传说故事,您听说过吧?我就是张宝生的第十三代传人。”

“就是那个他家祖上几辈人“无丝瓜不思餐饮”,他爷爷的爷爷种白丝瓜出了名,也积累了一套种植经验和技术。这套“祖上真传”在张家世代相传,到张宝生的手里已是第五代了。他如获至宝,置田土,办庄园,大兴产业,一年的功夫就暴富了。那一年,“丝瓜世家”牌匾堂而皇之悬挂在他家的正堂门额上……这个,我刚才在那个篱笆墙上看到了。你说你是他的第十三代传人,真的还是假的?”

“当然是真的!您不信?”

“信,信,我信!”

我俩说着话,很快来到了老汉的地里。

看到棚架上好多的丝瓜花蒂长出了一条条水嫩饱满的丝瓜仔,还有一些花瓣开始萎缩,张技师对老汉说:“大伯,这正是果实套袋的好时机,用公司提供的那种无色透明的乙烯薄膜袋,记得在果柄部用线绳扎薄膜袋口时不要扎得太紧,以免影响果柄的横向生长,还要保持一定的通气性。”

“晓得了,我回家拿袋子去。”老汉笑盈盈地走了。

这么多的丝瓜仔!我惬意地凑上去闻了闻,有股淡淡的清香。

此时,我想起明代诗人顾青的一首诗,刚吟出第一句:“丝瓜生而蔓,蔓缘棚着花。”

没承想,张技师立即接了过去:“棚成蔓斯衍,蔓远实转加。”

有学识,有才干,有抱负,我钦佩这样的年轻人。

在后来与他碎片式的交谈中,我渐渐明白了同是白丝瓜,为什么白关丝瓜相比外地丝瓜有品质和口感上的优势。

第一,白关山水环绕,气候温和,关内的昼夜温差比关外要高4-5摄氏度,非常适宜丝瓜种植和生长。晚春平均温度为20-28℃,有利于早开花;夏初雨水多,夏秋晴热高温,有利于缩短生长期,连续坐果;无霜期长,采摘期从5月开始可持续到10月。

第二,白关大部分土壤是红黄砂泥,富含多种矿物质,在快速促进根系发育生长的同时,提升了白关丝瓜的香甜度,纯天然的。

第三,白关丝瓜的种子祖传基因,并经过省科研所专家的提纯复壮。成熟后的白关丝瓜通体玉白色、无棱,瓜形粗短,皮薄肉厚。烹饪后白嫩如玉,不发黑,清新香甜。

如此得天时,占地利,加上白关人天资睿智,白关丝瓜种植基地星罗棋布,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自发联手, 成立协会,抱团发展,创立了“白关丝瓜”品牌,打造了一条年产能5万吨以上的万亩丝瓜种植产业带,塑造了“东方四季”“华亿农庄”两个“高标准示范种植基地“,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推广,保证了白关丝瓜的品质,市场热销,年产值近4亿元。目前,白关丝瓜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国字号地标双认证。

“白关丝瓜可不是市场上随口喊的,也不是你把外地的丝瓜种子扔在白关的地里,长出来的丝瓜都可冠名‘白关丝瓜’。”张技师如是说。

正当我意犹未尽之时,张技师的手机响了,他说是梁董打来的,叫他去公司开会。

与他握手惜别后,我看到绿园里的那个村姑还在干活,于是走过去,认出她就是与张技师对唱情歌的女歌手,便提出为她照一张相的请求,她欣然同意了。

……

今日农家乐的“溜丝瓜”是吃不上了,但我相信,要不了十来天,白关丝瓜的美味一定会在城乡百姓的歺桌上飘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