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方诗的头像

东方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2
分享

在老家过中秋节

在乡下过中秋

退休后第一次在乡下过仲秋节,自认为有最充足的时间过一个最圆满最幸福的节日。然而,恰这段时间,乡下正忙着收玉米,我老家的秋季粮以玉米为主大豆稻谷为副,玉米刚过成熟期,大豆稻谷距离收割还有一段时间。精美的商品社区楼前边是整齐划一的排房老村,像一只蜕变中的蝉刚蜕出一半的壳。村路拓的很宽,都是光滑平整的硬化路。记得我离开村子的时候,村里土路留的特别吝啬,刚够拉过一辆地排车,很多死胡同,有地方路中间一棵老不死的老树。土坯住房又小又矮,尖字形的黢黑的稻草屋山顶。那时候,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人口七亿人。可是,大队里计划划分宅基地,有很多年轻人因为大队按计划划不了宅基地,没有房子,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才结婚,或者两三个孩子了,还挤在父母一家七八口人的三间矮房子里,挡着下边好几个大龄弟弟不能结婚。现在我国人口几乎多了一倍,可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发达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吧,现在的年轻人一结婚,就享受自己宽敞漂亮的的商品楼房.自驾车.油柏路.高端消费。

村街上车水马龙的,乡下大都小型货车机动三轮,回家几次,人就熟了,远远地向我夫妇打招呼:“二大伯回家了!”“二爷爷回家了!”“二哥又回来了!”是我老大回的缘故,也是我在村子上辈分比较高,老家的人对我的称呼听着有些拗口,我们远远地向他们招手示意。

房子是自己盖的,三间红砖瓦房,清晰的灰泥勾缝,组成很多种几何图案,远看像画里的作品。高挑的琉璃瓦门楼,镶淡黄色墙砖,大门两侧黄转上,拼着一副大红对联:“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远。”。精巧雅致的四合小院,院外沿着围墙栽柳置槐种梧桐,院内花花草草,两畦萝卜,一架黄瓜,四行西红柿,新结不久的小西红柿刚有鹌鹑蛋那么大,红得耀眼夺目。出大门几十步就是小树林.鱼塘.庄稼地。空气清新,气象清幽。很有陶渊明诗里的诗情画意。

走过一米多宽地花石的红砖小路,就进了堂屋。昨天,妻子儿子就回家把房子收拾好了,玻璃擦的透明发亮,家具抹的新的一样,地板砖拖洗的的纤尘不染,都能映出人影来。妻子一回家就慌慌忙忙去隔壁我叔伯兄弟家帮着剥玉米去了。家家户户天井里都堆着小山样的带皮鲜玉米。

我离开家的时候过中秋节,就为了那天下午吃顿饺子。现在好了,离八月节还五六天哪,许多家门口已经停了好多送节礼的车。中午十点以后,就有乡下的亲戚来送八月节了。三姑.二姨.俩叔伯姐,来了三四家。过去住城里,诸多不便,也只有岳母家和自己的几个亲哥哥姐姐走动八月十五节,其他远一点的一直没走动过。家里堂屋已经摆满了节礼——牛奶.鸡蛋.月饼.火腿肠.八宝粥,红红绿绿的。我女儿也来了,在厨房帮着妈妈做吃的招待客人。这几天,俩女儿轮换每天来我家,帮着妈妈招待来客。天天来客,天天陪席,不是三四十岁的时候了,一顿干一斤白酒,十瓶啤酒。白酒啤酒就只喝一小钟,菜也就尝两三口。要在过去,客人会怀疑舍不得给人吃,就不好意思吃喝,自己不吃别人怎么好意思吃?好在每次大都有儿子在旁相陪,我儿子年轻力壮,能吃能喝的,高门大嗓扬胳膊做手势变着法儿让来客多吃点多喝点——软磨.硬泡.将军.较劲......我儿子不在的时候,就找来我相近的几个侄子,我坐餐桌上成了一个摆设,不会让客人介意的,再加上老伴不停地给我打圆场,说我三高,不宜吃多喝多营养过量。

说起小的时候过中秋节,没有送节礼一说,那时候社会上还没有兴起来八月十五走亲戚送节礼的风气,都各家各户自己过节是了。下午那顿白面饺子就条件很高了,也有很多吃黑面饺子的(地瓜面的饺子)人家,还有很多冷锅冷灶没得吃正蹲队长屋门口借粮的。那时候的月饼是人工做的吧,上面有盖的红印子。吃一顿白面饺子,就等于天上的日子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经济匮乏,生产队每年每人才分几十斤麦子,一年也吃不了几顿白面,平时来了客人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那个时候,生产队的人也是良莠不齐的,五花八门,会过日子的人,懂得细水长流过日子,队上分的细粮舍不得吃,留着待客或过节;粗粮喂猪喂鸡,换了钱零花或攒着盖房置办大件,比如儿娶亲女出嫁.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等那些时代的时髦货。有几家不会过日子的,管不住嘴巴,三下五除二仨月俩月就把队上分的那点小麦吃干净了,把粗粮卖了抽烟喝酒,没吃的,就天天涎皮赖脸找公家借粮食。不是吗?那个时候我们刚刚从旧社会封建剥削压迫的饥饿贫困线上被拯救出来不久,社会主义建设刚进行到一个阶段,家里还很穷。八月十五吃一顿纯萝卜或韭菜豆腐馅的饺子就觉得很有节日的喜庆味了,即使没有肉。队上还能分一些月饼的,往往每人两个或一个。我们觉得八月节过的一样很温暖很幸福。

八月十五送节礼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而八月十五吃月饼是从远古沿袭至今的。还记得外婆的家做月饼,外婆曾是村上巧女,自从进入婆家大门就带来了家做月饼的手艺。生月饼的做工很简单,用适量的食用油.白糖和面,用花生米.红糖.核桃以及其他相应的原材料做馅,用模具扣出各色花样的月饼,在铁鏊子上烙熟。烙月饼的过程是最不容易掌握的,火色过大容易糊,火色过小容易不熟,而我外婆最难得的就是火色掌握的好,不温不火,从没失手过,每次烙出的月饼,成色好又有味道。都说是物以稀为贵,那时候家里穷,外婆的手工月饼自然有很多不足,配料不齐,或者火色不那么尽善尽美,可是,吃起来却特别有味道,外婆做的月饼是手工月饼里上上好的了。再说今天的月饼吧,都食品加工产生产的,科学工艺,科学配料,流水线机械制作,味道自然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再加上精美雅致的包装,给八月节提色不少。

仲秋节晚上赏月,是否来自李太白的飘逸浪漫。宽阔的庭院,风清月圆,竹几竹椅,花影摇曳,几碟月饼,一壶浓酽酽的香茗,或普洱或绿茶或......月亮那么圆,一年中最圆的一天,像一道月亮门,像一个水晶球体。偷吃灵药的嫦娥被禁在里边,寂寞无边,对着玉兔,抛袖展身,足踩莲花,舞着悔恨,一舞就是几千个春秋。吴刚在月上砍桂树,从古至今,砍一刀长出一刀。人力怎比过神力。天上悬着一个寓言,一个神话,如一面镜子,映出人间善恶困苦。

天上一轮圆月,会勾出许多的事许多得道理。是啊!嫦娥在表达一种美,一种擦肩而过虚幻的痛苦;吴刚是不是表达一种生活的原理啊,人生就是无休无止的痛苦轮回。

拿起一枚造型古雅的中秋月饼,细嚼慢咽,认真的品味,那味道散发出古远的乡情暖暖的爱意。

在乡下过仲秋,最原始的亲情,最圆满的月亮,味道最纯正的月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