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刚的头像

董刚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5/30
分享

语言推进中的飘逸灵动

 

——比较阅读中浅析林喜乐《玄秘塔》的语言艺术

文/董刚

第一次接触到林喜乐老师的作品,是他写的那篇《文坛侠客李印功》,这篇文章转载后,我的朋友马高强老师转载了,他转载的时候加了题记:“大家,就是大家,自有不同于一般写文章人的地方,从一篇文章的起笔就可以显示出来。”我就仔细看了一下开头,这一看,大吃一惊:“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2016年菊黄蟹肥时节的事吧,总是看见雨丝在眼前飘忽,却又不见湿了地面。下班后,我裹挟在车流人流中又看见了雨丝,我在想,细如发丝呢还是蚕丝或者蜘蛛丝。”

我对李印功老师的了解大多来自于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写得好,确实好文章。特别是简短几句开场白,就令人叫绝。雨丝的飘忽,自己揣摩是 “蚕丝”还是 “发丝”。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这不仅仅是写景,也是自己的心情:他在揣摩李印功老师的来意。和小说一样,都是记叙类问题,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到林喜乐老师语言艺术的高超性和艺术性——飘逸之中的灵动。小说中的写景极为重要,类似于周星驰《功夫》这部电影中的爱情片段:结尾黄圣依与周星驰的牵手,就几秒钟,却是极为经典,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黄圣依也因为这一镜头成为一线女星。这就是林喜乐叙事中写景的魅力。

对于一篇小说,我想分析还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写作技巧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般分析不可能面面俱到,那就是大文章了,短短的一篇文章只能选择一个角度,那就是浅析一下他的小说语言艺术。要看小说的语言艺术,那就得比较分析。钱钟书《谈中国诗》也说了“我的立场是比较文学的”,在比较中,来品味他的语言,能更好地感受的他的语言特色。除了看了《玄秘塔》,我还看了关中牛老师的《炭》,那我就拿这两篇小说来做比较。

在我看来,两位老师的风格是迥然不同,但又都有独到之处。做个比喻吧,关中牛老师的语言是“清蒸螃蟹”,林喜乐老师的语言是“笋尖莲藕樱桃汤”,或者说,关中牛老师接近杜甫而厚重朴实,而林喜乐老师接近李白而飘逸灵动,双峰并峙,难分轩辕。为什么关中牛老师的语言是“清蒸螃蟹”,我们需要掰下螃蟹的腿,慢慢的吸吮骨髓,细细咀嚼了才能回味过来;林喜乐老师的“笋尖莲藕樱桃汤”是一种美,飘逸灵动的美,视觉上的,和心理感受上的。

“一眼竖井上的大轮盘呼呼噜噜吊上来一大铁罐煤矸石,那些冬夏都穿着雨衣雨靴的炭黑子挂好钢索,铁车便轰轰隆隆被拖上一个上高高的木架子,哗啦一声顺着木桥倾倒下来,守候在石堆下边拣炭的孩子们便蜂拥而至,顾不得被飞滚而下的巨石砸倒,呜呼喧阗地抢拾矸石里的炭核儿。久了,这便成为两岸村民的正当营生。”这是关中牛老师《炭》中的语言,我们来感受他的“语言的高度凝练却又叙事清晰,行文的朴实却又是给人感觉到生动”,这是我当时给这篇文章的留言,我想,这应该是关中牛老师高超语言技巧的一个概括了——当然只是个人浅见。这段话里,长句多,很朴实却又很形象,文字运用得出神入化,却又需要你细细咀嚼。

再来看林喜乐老师的《玄秘塔》:“孕妇两片肥厚的红烧片子肉一样的嘴唇终于叫到了属于沈建的“下一个”,刚好手机音乐响了,是商兰打来的,她这几天都把他手机打爆了。“去一边接,下一个!”沈建赶紧把箭头抹到拒接位置,递上蓝汪汪的EMS大信封。信封递给孕妇,就像把女儿通过这双肥嘟嘟的手交给了李越凡,他心里一痛,孕妇说,12块2。”读到这儿,我感受到了一种飘逸的灵动,真的是把枯燥汉字从字典里唤醒了,才气十足。“孕妇两片肥厚的红烧片子肉一样的嘴唇”“ 手指离开信封的瞬间,如同丢开了风筝的牵线”“ 一个槽口难栓两头母驴”“ 寂寞潮水般袭击着沈建,不仅吞噬了身体还吞噬了内心”,这样的语言何等的飘逸灵动,令人大呼叫绝。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五种表达方式,最好驾驭的就是抒情,谁都可以来几句,所以大家都爱写散文。但小说不一样,因为记叙是最高明的表达技巧,能把一篇小说写得大家都爱读,绝非一般人能做到,而林喜乐老师不仅做到了,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和关中牛老师语言的比较,是为了辨析两位老师语言之中的细微差别,重点不在于运用哪种语言,而在于你擅长哪一种语言,哪一种语言都可以做到很高明。这两篇小说都需要精读,我还未能深入挖掘,所以只能先谈一下自己对语言上的感悟。持论公允,关中牛老师的语言艺术似更能耐人寻味,更为厚重,当然,仅就两篇小说而言。

一点浅见,莫要见笑于大方之家。

董刚 2019/4/14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