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刚的头像

董刚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5/31
分享

纯真与野性的呼唤

纯真与野性的呼唤

                         ——张建伟《野狗“萨摩耶”》主题浅析

张建伟老师的两篇小说《炸油条的人》、《野狗“萨摩耶”》发表在《华文月刊》,引起了圈内人士的震动,毫无疑问,这是两篇极为优秀的中短篇小说。用笔的老到辛辣、语言的凝练简洁、行文的含蓄深沉、主旨的深邃悠长、境界的高远前瞻,极大地震撼了我,甚至一字一句都需要细细斟酌思考。我读经典较多,特别是对欧美文学极为钟情,读的作品很多,但这两篇小说给我的感觉,有了经典重读的感觉,情不自禁,就写了一点评论性的习作,并把它发给李印功老师,托李印功发表在《陕西农村网》,给渭南小说界张建伟小说研讨会预热。

非常感谢李老师,第二天就帮我发表了。我很激动,因为这篇长达五千多字的评论,费了很大的心血,牺牲了午休时间加班加点写完的,我把它发到了渭南小说界群里。不到一分钟,林喜乐老师就给我留言了:“题目多个字没看见吗?对待自己文字的态度就是对待文学的态度”“ 心神不宁,什么事也干不了,更干不好”“ 搞文学要有冷静清醒的态度,起码自己要感觉到有足够的冷静”,这样的教导让我非常感动。紧接着党宏老师很快也留言过来:“关于张建伟小说的评论非这么急发出来吗?等不到周三吗?要知蒸馍过早放气,容易加生!”“恕我直言,真想吃文学这碗饭,一定要能耐得寂寞,不敢急功近利!”“想想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婆娘嫁不下好汉……”。

这令我感到汗颜。这两位老师都是我极为喜欢的人,党宏老师对我帮助极大,他的儒雅气质、学者风度还有不凡的见解、惊人的高论我极为佩服;林喜乐老师虽然没有见过面,但阅读过文字,确定过眼神,内心是纯净的,情感是真挚的,也是极为心折佩服。两位老师恳切的教诲,让我决心写一篇暂时不发表的评论,来克服自己的狂躁,静下心来,做一位悠然的品茶人。要认真阅读之后再动笔,成文之后,作为研讨会的发言稿。《炸油条的人》已经分析过,所以选定了《野狗“萨摩耶”》,角度是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浅析,因为读完这篇小说,我更多的是思考了它的主题,尽管人物的塑造,语言的驾驭,情节的展开,写作的技巧都有不凡的表现,直可追当代一流作家。

读完这篇小说,我立即就想起了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这部小说又名《荒野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中篇小说。从小生活在温室环境中的巴克被偷着拐卖到原始荒野当雪橇狗。残酷的现实触动了巴克由于人类文明的长久熏陶而向大自然回归的本能和意识。恶劣的生存环境锻炼了巴克,他在历练中不断成长.最终通过战胜狗王斯匹茨而赢得了拉雪橇狗群中的头把交椅。当残暴的哈尔将巴克打得遗体鳞伤、奄奄一息时,约翰·桑顿的解救让巴克感受到温暖并决定誓死效忠恩主,但恩主的遇害彻底打碎了巴克对于人类社会的留恋,从而促使巴克坚定决心,毅然走向荒野,回归自然。该作以一只狗的经历表现文明世界的狗在主人的逼迫下回到野蛮,写的是狗,也反映人的世界。该作延续了杰克·伦敦小说的“生存主题”:生命总是在不断挣扎求存的过程中获得意义与力量。

难道张建伟老师的小说主题不也体现了这一点吗?除此之外,对于人性的思考,也是具有洞察微毫的能力。为什么说是“纯真野性的呼唤”?除了杰克伦敦的“野性美”之外,张建伟老师的作品里,又多了一份“纯真美”的呼唤,当然,他们都有“生命总是在不断挣扎求存的过程中获得意义与力量”。与巴克(《野性的呼唤》主人公)被人类逼着走向大自然,成为狼中的王,人中的神情况不同的是,萨摩耶是被主人赶出家门的,人类的自私自利,对权力和美色的狂热追求,狗都看不下去了,但还是要闭嘴,你要是不闭嘴,等待你的,将是驱逐。

这只狗绝不是一只普通的狗,它已经具备了人的思维,开始“狗眼看世界”,它和人一样有了七情六欲,事实上,它本来就有。那么这只狗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代言人,狗的观点代表的是作者本人的观点,这是何等的巧妙的构思,又是怎样更为巧妙的表达?真叫人拍案叫绝,大呼过瘾。张建伟老师的潜力是不敢想象的,我可以断言,只要继续努力,他未来的成就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一些。这就是张铖老师说的悟性和灵性,是经过认真的思考,静下心的沉淀之后,妙手偶得之。即使以后有类似的文章,那么,张建伟老师的首创具有非凡的意义。虽然在国内大家有类似的作品,但我感觉,还达不到这篇小说所达到的高度。

很多时候,是需要灵感的,正如苏子所言“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内,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这样的文章,很难得,作为1974年出生的中年人,还能有着一份激情和童真,很难得。不仅仅是自己保留着童真,还把它融入到作品里,这就有了高度;也是他平日里对文学的挚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让他有了这样的优秀作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王笑鸿老师老师也在他的评论《直抵人性深处的明灭与悲壮》中评价说“《野狗“萨摩耶”》作为作家的处女作,一登台亮相就充分表现了作家水笙惊人的不同风响,无论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叙写技巧和文字功力,都堪称上品,高起点、高水平、高视角、高境界。”我认为他的评价很到位。

张建伟老师即使在小说界邂逅,也称呼我“弟弟”,称呼李香君老师“姐姐”,他一定是个性情中人,正因为性情中人,才能写出性情中人的作品;人是那么的纯真,所以他的文字也纯真,他要呼唤的也是纯真。除此之外,也有野性的呼唤。萨摩耶和另一只凶悍的流浪狗“黑豹”争夺食物场景的生动描写,令人震撼的疯狂撕咬,激励而激动,血淋淋的残酷残忍,有如人类发动的战争。

与黑豹的惨烈争斗中,把人性狗性兽性野性都写到了极致。除了王笑鸿老师“相比于人类的战争或在和平岁月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种血淋淋的真相是多么令人震撼和深思啊!”的观点,如同杰克.伦敦的野性美一样,我认为作者还有对野性的呼唤。对野性的呼唤,实际上是一种回归。

许多圣哲都喜欢用婴儿作比喻,像老子期许人们“复归于婴儿”,孟子认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耶稣宣称“让小孩子到我面前来,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婴儿,充满无限的希望,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不要以为婴儿的骨子里是绝对的纯真,其实还有野性,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从兽类走到今天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有力的证明。英国作家戈尔丁的《蝇王》,更是血腥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而我们的一生,其实也是在回归:人这一生,从一个婴儿开始,走过青年壮年老年,其实到最后又回归婴儿,这或者就是我们总是怀念过去的原因吧?因为我们活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又变成了一个婴儿。其实人是不会死的,因为最后是一个婴儿的离去,紧接着就是一个新的婴儿诞生。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和江月都可以永恒。

张建伟的作品实际上也是一种回归,他潜意识里是在对纯真野性的呼唤,就如张铖老师《黄鼠》里对“田园牧歌”的呼唤是一样的。纯真和野性并不矛盾,只有纯真,才能野性。我们感觉到萨摩耶血腥的时候,难道让黑豹干掉萨摩耶就不血腥吗?这就是人性,野性,但绝对的纯真。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作品难道不够血腥暴力吗?甚至他的小说里,妓女都是纯净的,都是美的;可是为什么我们感到了美?因为她们都回归了野性的美,所以她们出卖肉体都是干净的——干净的都在于心灵。

我选择了主题这个角度来分析这篇小说,所以其他的方面不再多说。这篇小说的深度是绝对地超越了某些经典,因为它触及到了人的灵魂深处,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某些观点已经与尼采的种族论(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就是以此为依据,但他只是曲解;尼采虽然伟大,但有时也够偏激,所以成了疯子)暗合了。这篇小说的深度在于,把纯真与野性的呼唤,看似矛盾实则想通地完美融合到了一起,不仅仅是人性的思考,有了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甚至超越时间的沉重思索:因为我们在地球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

以色列天才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201411月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指出,人类从采集狩猎走向农业文明,未必真的是进步。我们在怀念过去,留恋着逝去的青春,其实骨子里是对曾经美好的过去无可奈何的挽留和叹息;因为我们的基因里有着兽性,有着纯真,我们不自觉地呼唤着那些纯真和野性的美。

董刚  2019/4/20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