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贺的头像

董贺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11/11
分享

一首诗解析:《树和天空》

树和天空

特朗斯特罗姆(瑞典)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在刚读第一句“一棵树在雨中走动”时,我突然想起我读高一时的一个故事。那是在语文课堂上我的老师在讲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句时,我突然想给这美好的诗句来个下联,就写出了“青莲湖中傲然游”,当时我问老师这样可以吗?他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可以。那么“青莲”能不能“游”,或者能不能说“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呢?在现实中,当然不能。它的“游”和“走动”只存在于意识、观念中,存在于与人的经验糅合之后的感觉,再具体来说是对某种情境的错觉当中,所以就自然带着超现实主义的成分。所以从这首诗的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窥见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中的超现实主义。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营造了一种灰蒙蒙的意境;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现实的本真呈现。说的浅白一些,雨中的水气就是这样,它的“灰色”和我们人生旅途中的“灰色”是相近的。“灰色”指向命运,而“匆匆”指向时间,实写物而暗写人。然而,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写下去,反而转换叙述的角度,不说“我们”走过“树”,而说“树”走过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很简单,目的就是让诗歌主体意象自己去呈现,加强它自身言说的功用效能而减少写作者过多的主观性的介入和干涉,让诗意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它有急事”延续了上面的“走动”都用了明显的拟人手法,但这一句也给我们现实中的存在状态设定了冠冕的理由,间接地引向诗意的另一面:蝇营狗苟的日常和世俗功利的价值取向。对此,诗人写得温和而安静,他将现实的“匆匆”和仓皇无奈着上一层朦胧的面纱,这与其说是一种美化,不如说是一种刻意的遮盖。

再看接下来的这个比喻:“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两者之间不再是物与物的简单相似,而是一个画面与另一个画面的相似;这种相似不是形状、气味、颜色等现象上的相似,而是一种本质上的相似。我想到了美国诗人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艺术“拼贴画”的风格,可以呈现不同的画面,也可以让读者在头脑中去自觉实现画面的转换。在这首诗中,“一棵树”在雨中汲取水分养料和一只“黑鹂”在果园找虫子吃,两者就存在本质上的相同,所以这个比喻是合理的。

而“雨停歇”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也是诗人所提倡的人们应具备保持的一种状态。如果说前一节诗说的是“动”,那么这一节说的就是“静”。“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晴朗的夜晚”象征人生中大多数的境况,“挺拔”呼唤对高大人格的塑造,而“静闪”多么安谧宁静,富有诗意,是生命的律动,是均匀有致的呼吸声。这种写法,完全是形而上的美学意义上的呈现。

你看,“它在等待那瞬息”!这“瞬息”就是“当雪花在空中绽开”,也是诗人期待的美好的降临。“雪花”是洁白无瑕的象征,“雪花”“绽开”则是意境的唯美、纯净与空灵。由此诗人洞口了他所有的心扉,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心灵指引。诗的最后落到了写人上,这是新诗中由物到人的典型写法;这种写法拿到中国,其实是诗经六义的“兴”的沿用,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让物与人建立关联,最后都落到抒情主体身上,达到“言志”的目的。正源于此,此处的“和我们一样”和前面的“就像果园里的黑鹂”虽然同是比喻,但目的却并不在此,更像是诗人一种有意识地去进行这种转换和迁移。

整首诗的语言行进,是缓慢的,是轻微的,是安静的,是和谐的,诗人不想弄出任何的声响来打破这种意境,这也是诗人理想中的状态;诗人如此安谧,甚至是微笑着朝向远处的“天空”,是的,他在等待“当雪花在空中绽开”的一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