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景云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乡男女做亲,讲究个三媒六证。三媒指男方媒人、女方媒人和中间媒人;六证,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升子、剪子、尺子、镜子、算盘、秤”为六证(要知粮食有多少,升子作证;衣裳裁得好坏,剪子作证;要知布料有多长,尺子作证;需要看看自己的真面目,镜子作证;要知自己收入有多少,算盘作证;要知东西有多重,秤作证)。扬州风俗认为六证指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其第三礼“纳吉”里,有一道很重要的程序——写“庚贴”。
在兴化城乡尤其乡里,写“庚贴”称为写口谕。
男女双方在媒人的撮合下,有了一定的意向,再把双方的生辰八字交由相命的先生去算卦合婚,如无相克,便约定吉日举行隆重的订婚仪式。
细心的男方家长提前几天就要预约本村的“大笔先生”——才华满腹,福寿齐全,儿孙满堂,端庄稳重的文化人,且要男性,最好年长一点。“半边人”(鳏夫)、有孝在身的人是断断不要的,做事丢三拉四,喝酒约不住的也不要。因为写口谕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不能有丝毫讹错,不打草稿,落笔成契,不可修改。
我父亲经常为人家写口谕。提前一天,父亲要先洗个澡,换上新衣服,头发梳得油光光的,就像除夕晚上准备进香一样慎重。主人家高朋满座,喜气洋洋,六碗八碟,杯来盏去。酒足饭饱后,主人收拾了桌子,两方家长、媒人分坐桌旁。父亲端坐上席,双脚并拢,两肩齐平,正正衣冠,铺开大红纸,对折一下,饱蘸浓墨,先写个囍,沿折痕正好一边一半。待墨稍干,再折一次,写上“苏才郭福、姬子彭年”这副老对子,再折一次,留下两行最重要的位置,等男女双方报出生辰日脚。男方自然是报得爽快,女方就有些扭扭捏捏了,佯称记不得,推着不好意思报。也难怪,这个时辰日脚一报,就意味着姑娘的终身托付给人家了,自然要慎之又慎。往往是姑娘的姨娘婶娘或姑姑们报。
写口谕要用两支新毛笔,两瓶新墨汁。男方的时辰写在上首,女方的在下首。笔墨不能混用。动笔之前,父亲要打好长时间的腹稿。口谕两边的字数要成双成对,姑娘小伙的岁数还要推算成干支纪年,六十甲子要烂熟于心。出生时辰,人家只报几点钟,要算出十二地支计时法。等确确实实想好了,父亲才提起毛笔,凝精聚神,用标准的正楷写道:
张宅 乾造丁卯年十一月廿九日酉时生
李宅 坤造戊辰年十月初七日亥时健生
乾为男方,坤为女方。张、李分别是男女双方的姓氏。
父亲说过,两边字数相等也是有技巧的,一般用“健”字来调节,字数正好就用“生”,差一个字就用“健生”,当然,月份也是可以调的,比如,十一月可以写成“冬月”,十二月可以写成“腊月”等等。
写好了,父亲小心地把毛笔收好,口谕用双手郑重地交给男方主人。主人把神圣的大红口谕压到家神柜上的大香炉下,然后庄严地点大烛焚高香。父亲扯开嗓子对门外喊道:“升炮……”门外早有人把鞭炮剥好了捻子,红红的香烟头就了上去,“嗵-嗒”之声,响彻行云。
惊天动地的鞭炮告诉天,告诉地,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一桩美满的姻缘从此缔结!
口谕要压在香炉下三天,让神灵列祖们充分知晓后,才小心收藏起来。旧时,口谕是男女成亲最重要的文字证据,跟现在的结婚证具有等同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