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兆生的头像

张兆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6/05
分享

不得不说的元青花

人们大都知道“元青花”价值连城,拍卖会动辄过亿,但有几人真正了解它的历史?

  曾经,“鬼谷子下山”青花罐拍卖数亿元,创下了当时瓷器拍卖记录。不仅如此,元青花制瓷水平之高也是后代无法相比的:一是胎质洁白,纯净透明釉;二是起源于波斯的钴料发蓝,也是后代无法复制的。大约从14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5世纪前期,仅仅经过70年时间,景德镇于元代开始青花瓷烧造,由此成为中国瓷都;三是存世量稀少,总计世界上全部藏品不过300多件,且国外多于国内。据说存世量少还有一个原因:明朝取代元朝后,为了抹去元代文化痕迹,朱元璋下令将元代标志性的东西通通毁掉,当然这瓷器也不能幸免。因此后来对元青花认同后,大多都是通过考古发掘而得到的藏品。

  由于真正认识元青花是近几十年的事,因此历史上并没有元青花仿品。“本世纪40年代,人们还不太认识元青花的面貌。50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根据现藏英国达维特基金会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所藏青花瓷进行深入研究,出版了两本著作,他以此瓶为标准器,把凡与此相类的青花瓷器定位‘至正型’”(摘自中国瓷器),这才开始重视元青花研究。中国古代人不太重视对器物研究进行记录,加之元朝短寿,也没有所谓官窑品,大多是外销东南亚、中东、伊斯兰等外销瓷。“元代青花瓷器在供外销的前提下,开始为国内生产过一些庙宇供器及少数陈设瓷及高足杯之类的特殊器物,但还未成为民间普遍的日用器皿”(摘自中国瓷器)。因此,普通人家、一般士族并没机会拥有。

  从考古情况看,出土的瓷器也多是大件器,像碗盘类小件器少见。从世界各博物馆存世器物看,东南亚国家发现过较小元青花瓷器物,其他地方少见。伊朗、伊拉克博物馆多见大罐、大盘等,这与伊斯兰人围坐吃抓饭习俗有关,故而出口外销到中东一代的往往是直径40厘米以上的大盘。由此看来,真不知现在有的文艺作品把“元青花”写到作品里依据是什么。

  说实话,现在电视剧看的少了,没别的原因,就是觉得太假了。平时我总喜欢挑毛病,电视剧一开始我就说知道结尾了,还有那着装、陈设、季节及人物情节等无一不是我挑刺的地方。时间长了夫人就烦了,每当我提出质疑,夫人就说,安静看电视吧,瞎叨叨啥!

 近期偶看一抗战神剧,说日本鬼子从一个落魄蒙古王爷那儿发现了元青花,又引起了我的反感,不得不撰文说两句。认识元青花不过上世纪40年代的事,且还尽在为数不多的专家研究层面上。上世纪初,没几个人知道元青花,何论鉴定。就这样,和夫人又辩论了一番。一些古装剧,分明说的是唐宋的故事,但陈设器却赫然出现青花瓷器,且一看就是清代以后的,难道他们不知道釉下彩青花瓷始于元代?这点常识也没有吗?至于一些让观众普遍诟病的“神剧”,更是漏洞百出。我认为,无非利益驱动,抑或是作者为了弄些噱头,吸引观众眼球罢了,但起码不是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不过,即使如武侠小说大家金庸也有出错的时候,在他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黄蓉找一灯大师疗伤那一段,黄蓉念曲中“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句出自元人张养浩的元曲《山坡羊.骊山怀古》,怎么会出现在南宋呢?些许瑕疵也是难免,不是沽名钓誉就好,非作者本意,又得另当别论。

  我们知道,《红楼梦》包罗万象,是一部百科全书。曹雪芹描写或杜撰了很多宝物,像秦可卿家上房米襄阳(米芾)的《燃藜图》、大观园探春房间米襄阳《烟雨图》、颜鲁公(颜真卿)的墨迹、汝窑花囊等,还有无从考证的妙玉的“分瓜(ban)瓜包(bo)斝(jia)”、“点犀乔皿(qiao)”宝盏等,明代的“成窑五彩”盅、官窑甜白釉盖碗也说得很清楚。本人眼拙,《红楼梦》看得不精,没看到曹雪芹提到过元青花某种器物。我感觉曹公既然敢写唐代、宋代珍宝,那是因为这些珍宝是历代公认的。不是曹雪芹不想写元青花,是他根本不认识元青花或者元青花当时根本没有地位,再说,以曹公之才,断不会将自己不熟悉的事贸然写入书内,曹公学术之严谨众所周知。只是到了近代,人们认识了元青花,将其炒作起来,元青花的地位才得到了肯定。

  我不知道曹公看了多少种书,但我知道鲁迅先生大约看了1500多种图书。可能有的人认为曹雪芹卖弄文采,但我想说,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没有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如何卖弄?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浮躁之态充斥社会。有数据显示,中国人购书看书比例远远少于西方国家,这与我们五千年悠久文化严重不匹配,作为中国人我感到汗颜。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任重而道远。有多少人因利所诱,导致所谓的快餐文化、媚俗文化盛行,就像有些流行歌曲,流行几年就没人关注了。还有所谓文艺大腕,挣得盆满钵满,人气稍有不旺就制造许多花边新闻提升人气,刷存在感。可见文艺界之浮躁,甚而国人之浮躁到了泛滥的程度。一个明星离婚传闻能上头条,甚至连篇累牍,而一篇好文章却少有人问津。但那些快餐媚俗作品的生命力恐过不了几年就会被扔进历史垃圾堆。

  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新时代,网络文化平台像极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精品糟粕并存,传统文化难免受到冲击。我们常说食品安全关乎人们身体健康,文化食粮也一样,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不能让粗制滥造甚至毒文化产品毒害我们的后代。

  新时代下,文化思想也要符合新时代要求,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从而失去价值和意义。所以,为文者非勤读书、多思考、清心寡欲不能静其心;创业者,非心怀大志、置名利于度外不能成其大,否则,或贻笑大方,或昙花一现,俱没于历史烟云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