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秋节前,我在临汾,公婆在桑林。我在电话里问:“爸,今年中秋,我们一起去太原,行吗?”
电话那头,一向耳背的公公听力好像忽然变灵敏了,只听见他一迭声地回答:“行行行!”那份打心底里冒出的快活,通过电波,让百里之外的我都小有触动。
公公年轻时,曾就读于省城太原一所军事体育院校,毕业后,先是在少年宫做无线电教导员,后又分配到一所军工企业做电工。文革时,为避祸,他和同在太原工作的婆婆一起,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悄悄离开省城,回到了黄河岸边的家乡桑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单位曾写信通知他俩回去工作,可当时,婆婆病重,几个孩子又年幼,公公只好长叹一声,放弃了返城的机会。从此,安心在桑林摘椒种地,再也没有去过省城。而在省城学习工作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却深深烙印在公婆的心上。在往后漫长的日子中,他们偶尔会向儿女们提起:我们在太原那会儿如何如何……说话时,眼里有光,一闪一闪的。
这次,我和爱人就是想趁中秋小长假的机会,带着公婆故地重游,龙城寻梦!
中秋节前一天,秋雨淅沥。年逾八旬的公婆在小姑子果果和列车员杜为钢大哥的接力护送下,从风陵渡乘坐绿皮车抵达临汾。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带着公婆乘最早一班高铁赶往太原。
一路上,公婆满心期待。下高铁,上出租,车辆行驶在太原笔直宽敞的大道上,车窗外,高楼林立,陌生繁华的都市街景一晃而过,倚窗而坐的公婆迫不及待地翘首追寻,终于,路边一块块熟悉的地名标牌瞬间冲破了他们记忆的闸门……
“五一路!我们当年常来这里玩,这里有家和平照相馆不知道还在不在?”
“迎泽大街,我记得我记得,有迎泽大桥,好长好长……”
激情难捺的公婆几乎是争着抢着向我们讲述他们记忆中的老太原。连出租车司机都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了,当知道两位老人多年前曾在太原工作,这次是故地重游时,热心的司机特意放慢车速,好方便公婆看街景。
当天,我们入住迎泽大街一家商务酒店。距离酒店不远处,就是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柳巷。放下行李,我们首先陪老人去逛街吃饭。站在店铺栉比,人流熙攘的柳巷街头,已84岁的公公东张西望,竭力想用他记忆中的柳巷来印证眼前陌生的街景。
他和妻子携手逛过的二轻商场呢?
他为祖母挑过花布的妇儿商厦呢?
怎么都不见了?
太原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原先横亘在迎泽大街与府东街之间的那条不宽的街道,变成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巨大的商业圈,眼下,能承载公婆宿梦的,只有脚下的土地,和不变的街名了。
短暂的无措后,一块公交站牌吸引了公婆的注意力。老俩口仰着头,很认真地,一站一站看过去。万柏林,杏花岭、尖草坪……这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唤起了他们心中对这座城市久违的亲切感。
“对哩对哩,就是那里……”
公公开玩笑,打趣婆婆说:“老婆子,去,坐上车,上万柏林找你的陈书记去!”
婆婆嘿嘿的笑,反击道:“滚,你咋不去尖草坪找你那女同学去呢?”
“呵呵,要不是你从老家找过来,说不定我真就和我那女同学成了……”
——带着公婆龙城追梦,竟意外“追”出这么隐秘而又富有暴炸性的内幕!看着老俩口“打情骂俏”,一旁的我们见状笑得肚子疼。
晚上,在位于酒店10楼的房间里,沐浴后的婆婆满眼新奇地倚窗远眺。远方,灯火辉煌,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辆辆车子就像一串串明珠在长街上缓缓流动。白发苍苍的婆婆轻声叹:“这么多楼,找个人可不容易呀!”
这一年,公公84岁,婆婆81岁,找他们的故人可能很难,但寻找故地,相对来说还算容易。
第二天,我们租了辆出租车,载着公婆,按他们记忆中的厂名开始寻找。几经打听,在尖草坪区,我们首先找到了公公以前工作的地方,现在,这里已经更名为山西新华防化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这和父亲曾在军工厂工作的记忆是吻和的。随后,在万柏林,我们又很顺利地找到了婆婆曾经工作过的晋西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时隔半个多世纪,故地重游的公婆都很激动,他们主动要求要在各自的厂门前分别留影。尤其是婆婆,当她看到当年的办公楼居然还矗立在原地,“毛泽东思想万岁”七个大字依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她开心地三两下便跑到楼前的绿化带旁说:“快给我照张相,我们当年就在这里照过相呢!”言语间的欢快,让人仿佛看到了五十多年前,青春年少的她……
美好的时光,总觉短暂,在游过了晋祠,逛过了古城后,三天假期便很快结束了。三天里,无论走到哪儿,公婆都在努力沿途追寻有关这座老城的记忆,以及他们当年在此地经历过的点滴,看着他们倾情展现对一座城市的怀念,总让我不时产生时光倒流的感觉。
时光荏苒,五十多年前风华正茂的帅哥靓女,归来已是华发生霜,满面沧桑。让人难免感叹时间的飞逝和生命的短暂。
所以,爱父母,就带他们故地重游,帮他们寻找过去的记忆,他们一定很开心!